《南蛮鴃舌》成语故事_《南蛮鴃舌》典故出处解释
词源:《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生之道。子倍于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词由:陈良的学生陈相和他的弟弟辛,抛弃了以前跟陈良学的东西而到滕国去向许行学农。后来陈相来见孟子,孟子不同意他这样做,说:“只有用中国的礼教去变化蛮夷的风俗,那有反被蛮夷同化了的呢?你的老师陈良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他本是蛮夷地方的人,可是来北方向孔子学习礼教,没有能胜过...
词源:《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生之道。子倍于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词由:陈良的学生陈相和他的弟弟辛,抛弃了以前跟陈良学的东西而到滕国去向许行学农。后来陈相来见孟子,孟子不同意他这样做,说:“只有用中国的礼教去变化蛮夷的风俗,那有反被蛮夷同化了的呢?你的老师陈良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他本是蛮夷地方的人,可是来北方向孔子学习礼教,没有能胜过他的。你怎么违背他呢?曾子对孔子敬受所学之道,你和曾子相比,那就大不一样了。蛮夷说的,不是先王的道理啊。”
词义: 孟子用来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好象伯劳鸟叫一样。鴃: 鸟名, 即伯劳; 鴃舌: 比喻语言难懂。后用以讥笑操难懂方言的人。
书证: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彼时江以南, 为南蛮鴃舌之乡。”林纾《致蔡鹤卿书》:“弟闽人也, 南蛮鴃舌, 亦愿习中原之语言, 脱授我者以中原之语言, 仍令我为鴃舌之闽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