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成语故事、历史由来、比喻示例
朝三暮四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非常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他家境并不富裕,但宁可省吃俭用,也要留出钱来买粮食,让猴子吃饱。
要不了多少时间,老人就能了解猴子的心思,猴子也听得懂他说话的意思,双方相处得非常融洽。为此,人们称这位老人为“狙公”(养猴子的人)。
猴子很贪食,吃了还要吃,狙公不胜负担。时间久了,他家里再也提供不出那么多的粮食,让猴子吃得饱饱的。他打算限制它们的食物,但又怕它们不再顺从自己。想了好久,总算想出一个办法。
第二天,他对猴子们说:“明天起给你们吃栗子。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够了吗?”
猴子们听了嫌少,都站起来又跳又叫。
狙公见它们反对,便说:“好吧,那么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了吧?”
猴子们听说早上的栗子加了一个,都非常高兴,纷纷趴在地上表示满意。
其实,狙公并没有改变给猴子栗子的数量,只是把早上三个晚上四个调换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但却把猴子们给骗了。
后来,人们把狙公的这种做法称为“朝三暮四”,用来比喻变换手法欺骗别人。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俞海)《庄子.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