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如斩足,行如流水》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止如斩足,行如流水
见战国·商鞅《商君书·赏刑》。
春秋时期,晋文公当上国君后,好多人不服他。晋文公想,只有实行严厉的刑法,人们才会听话,否则,就不可能在晋国树起威信。
有一天,晋文公下令所有的文武大臣到宫中集合待命。到了规定的集合时间,老臣颠颉(jié)来得很晚。而且来了之后对晋文公说:“据我所知,大王这次召集大臣来,并没有什么事。无事召集,所以我晚来了!”
晋文公严肃地说:“只要是君王相召,就是有事。如果君王每次召集臣子,臣子都打听清楚才来,一旦有紧急情况,岂不误了大事!”晋文公问执法官:“根据法律,迟到者应该如何处分?”
执法官朗声说:“应该腰斩!”
晋文公当场把颠颉腰斩示众。众大臣见了都吓得胆战心惊。从此之后,晋文公只要下达了命令,晋国人没有不听的。
晋文公率领晋国的军队攻打曹国和五鹿等地;还拆毁了郑国城墙上的城垛口;命令将卫国的田垅一律改成东西向,以便晋国的军队随时进攻;还在城濮(pú)打败了楚国的大军。这一系列的胜利,使晋文公在国内建立了极高的威信,只要他下达停止的命令,三军将士就像砍去双脚那样,一动也不动;下达前进的命令,将士们就像流水那样一往无前(止如斩足,行如流水)。
这个典故是说:停止时,就像脚被砍去一样,一动也不动;行走时,就像流水一样冲向前方。比喻军队纪律十分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