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成语大全/“人尽其才”并非一件易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故事讲解

“人尽其才”并非一件易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故事讲解

“人尽其才”并非一件易事成语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解释 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让各种东西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1894 年,从广东来了一位身材矮小的年轻人,他辗转来到天津,特地托人递给时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一份《上李傅相书》,书中用...

“人尽其才”并非一件易事

成语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解释 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让各种东西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1894 年,从广东来了一位身材矮小的年轻人,他辗转来到天津,特地托人递给时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一份《上李傅相书》,书中用了四个“尽”字,提出他的富国强兵之策:“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当时正值甲午海战前夕,李鸿章借军务繁忙,拒不接见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也不屑看一下递上来的书里写些什么。年轻人深感奇耻大辱,怃然一声长叹,毅然投身革命,这位年仅28 岁的年轻人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孙中山。

孙中山提出人尽其才“四尽”原则,是以“人才”为根本,将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就像一首曲子的奥妙充分表达出来。但是,凭着晚清已摇摇欲坠,民不聊生的情景,即使李鸿章接见了他,或者对他的上书感兴趣,也不可能在腐朽没落的晚清朝实现孙中山宏伟“人尽其才”的愿望。

“人尽其才”是一句成语,带“尽”字的成语很多,有“竭尽其力、人尽其才、地尽其利、曲尽其妙、物尽其用、兴尽意阑、各尽其责”。总之,都是将有用的或需要的人与物充分调动起来,让人的智慧和才能尽力发挥出来。现代企业很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势整合,包括人力、设备、技术、资产、信息等资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才,人有亲疏远近、尊贵卑贱、贤愚与否之分,用对了能成事,用错了就坏事。还有句话能让你振聋发聩:“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成为垃圾”,人才也是如此,要扬长避短,用其长处,便是人才,用其短处,便成了庸才。

提起人才,自然想起古时的“养士”,先秦盛行“养士”风气,形成活跃的“百家争鸣”盛况。“士”在诸侯争斗中,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战国“四公子”都是养士大户,“门客三千”,相当于现代的大型综合“人才库”,其中有用谋略的,提出计策的人,称为“策士”,也就相当于现代社会提出“可行性论证方案”的人。各国、各地、各部门只有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且做到人尽其才,才能让“士”(即人才)前来归顺。所以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说:“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故以归之。”

人尽其才的关键是“知人善任”,只有“知人”(善于识别人才),才能“善任”(合理选用人才)。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说:“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无论是谋士、说客,勇夫,有智慧的、有勇气的、有辩才的、有干劲的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分子,要以礼款待,悉用其才。

历史上能做到知人善任的案例很多,有刘邦与张良,唐太宗与魏征,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等,历来被称为“贤臣事奉贤君”的最佳“搭档”。但知人善任,还需要“用人方”主持人的真心相待,诚恳邀请,才能如愿以偿。当年诸葛亮隐居隆中,周围的人对他不屑一顾,他感到生不逢时,若贸然前去应聘,会遭人藐视,或冷淡处之,于是才有了“三顾茅庐”这段历史佳话。凡邀请有才能的人“出山”,是需要热诚和真心,《出师表》中,诸葛亮深有感触地告诉后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才使他能发挥年轻时的宏愿与抱负。

人尽其才不一定能善始善终,常有抱憾守缺之感,当年齐桓公重用管仲,成了霸主,管仲临死前叮嘱他为了国家安危,要将易牙、竖刁等四个奸徒驱逐出去。桓公答应了,但在管仲死后两年,又把他们召回,结果他被四人堵住宫门,活活饿死了。诸葛亮虽能用人之长,但太相信马谡了,不听刘备生前嘱咐的“此人不堪大用”,结果失了街亭,斩了马谡,弄得很狼狈。我们熟悉的“圯桥授书”典故,是讲黄石公圯桥三试张良,把《素书》授予他助刘邦定江山的故事。《素书》被民间视为奇书或天书,黄石公在这本书里讲了许多用人的原则,如“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远离之意),用人不正者殆(危险之意),强用人者不畜(同‘蓄’,长久之意)”,这些经验之谈都被历史上重大案例证实了。崇祯任命袁崇焕巡抚辽东,却不相信他,让太监做监军,结果“危于任疑”,让清兵长驱直入。宋徽宗任用奸人蔡京为相,宦官童贯为太傅,因用人不正,最终导致亡国。

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都是以人为主,都与所用人才的才能与品行有关。他们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协调好群体之间的关系,能否具有职业道德,都与人尽其才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在常说,人才难得,但是真正有了人才,还要有识才爱才的人才行。千里马需要伯乐赏识,不知千里马日行千里,他也只能和普通马群一起死在马厩里。伯乐本应是赏识千里马的长者、智者,却没想到“伯乐”也会嫉妒千里马!有些人很会妒才与嫉能,特别是处于同一竞争领域,从事同一课题的两个竞争者,哪怕是上下级、师生间、合伙者,也有那么多耿耿于怀、妒贤嫉能之人。一旦被别人超越时,对于才能强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者绝非少数。一个出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和非议,甚至诽谤,这叫“人卓于群,众必毁之”,此乃古来有之。这才是人尽其才的大忌,世上人才被埋没、被摧残者,并不少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苛求全才,是阻碍人尽其才的重要原因。唐朝有个“房谋杜断”的典故,房玄龄能提出精辟意见,但不能作决定,唐太宗就把杜如晦找来,略加分析,立刻拿出最终意见。房、杜二人,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合在一起,才能人尽其才。还有一个“张敞画眉”的典故:汉宣帝时,身为京兆尹的张敞常在家中替妻子画眉,有人用这事参他,皇帝问他有无此事,张敞回答说:“你只需要问我国事做好没有,至于我替妻子画眉又有何干?”皇帝想想有道理,没有责备他。曹操用人从不追究他过去有什么过失,只看他现在的才能就行。不苛求全才,只要用人所长,避人之短,给予支持包容,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对有些人来说,“人尽其才”似乎就是等待别人的选择,等待哪一天,机会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但是别忘了,机会只降临有准备的人,我们常说“天才是99% 的汗水加上1% 的灵感”,没有99% 的汗水,就没有1% 的灵感。但是如果没有那1% 的灵感,光有99% 的汗水,那只有全身的“汗水”了。因为社会需要你的创造力,需要通过你的联想获得成功的才能,需要你茅塞顿开后的神来之笔,也就是需要你的灵感,而不需要你的被动等待和身上的“汗水”,以及那不值钱的“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自我标榜。

1%的灵感是什么?那是你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综合在一起并得到升华的创造性思维,是你头脑中突然涌现出来而又稍纵即逝的创造能力,也是得到别人赞许,并能施以“人尽其才”的先决条件。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是你不断积累学识与经验后突然兴起的奇妙能力,就像古代传说的那样,犀牛是灵异之物,其角上有白纹,因他心有灵犀,感应灵敏,才会引起共鸣,一点即“通”。当代科学家霍金曾经说过:“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个人的灵感。”

人尽其才并非一件易事,人有欲望很正常,但如果一个人私欲过头了,在他的眼里只有自己利益,这样私欲太重之人,不可重用,更不可合作,当然谈不上人尽其才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国家非常需要调用全社会的人力资源,严格而又复杂的社会分工,把各方面人才的灵感当作最有价值的财富,鼓励创造发明,吸引高科技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悉用其力,如果不能细心爱护,人才就可能埋没,人才也可能流失。我们国家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就是因为失去人才,失去发挥人才的灵感思维,才会与一次次的成功机会擦肩而过。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