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对手察觉的伪装术《金蝉脱壳·瞒天过海》故事讲解
不被对手察觉的伪装术
成语 金蝉脱壳 瞒天过海
解释 前者指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后者是用欺骗手段暗地里活动。
出处 元·关汉卿《谢天香》:“便使尽些伎俩,觅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清·无名氏《三十六计》:“瞒天过海。”
金蝉脱壳是一种比喻,作为一种智谋,是在对方不察觉情况下,让自己逃脱现场。这是在敌强我弱或敌众我寡时,用以自保的策略,也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一种。
兵书中有“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之说,伪装、避强、引诱,都是兵家常用之计。至于“瞒天过海”,就是用谎言和伪装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或用欺骗手段,暗中活动。这两条成语作为一种智谋,离不开“伪装”二字。
宋朝将领毕再遇率领士兵与金兵对抗,因敌众我寡,被逼撤退。撤退前他把旗帜竖立在营地上,把羊倒挂起来,羊的前腿放在鼓上。羊被倒挂着难受,两腿不停地跳动,把鼓击响。金军在远处听到鼓声,望见旗帜林立,不知道宋军已经趁夜撤走,隔了几天金军才发觉,但宋军早已走远了。这就是金蝉脱壳的战例。
自然界的生物,都有独特的生存绝技,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众多生物赢得了天然“伪装大师”的美称。它们遵循物竞天择自然法则,为了躲避天敌,利用自身结构及生理特性,将自己隐藏起来。
“金蝉脱壳”,是伪装术中的一种,常用于危急存亡时从险中脱身。当形势危急,退不能、拼不得、守不住时,唯有依靠伪装术求得安全脱险,乘敌人没有察觉的短暂间隙,隐真示假、虚而示实,借此迷惑敌人,可以让自己脱离险境。《孙子兵法》中有“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兵法》中所述的“能与不能、用与不用”,都是给敌人示以假象,以“反其道而行之”蒙骗对方,让我方能安全撤离。自古以来,用兵打仗少不了诡诈之术,即使是在今天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此计仍不失为重要的获胜之道。
532 年,北魏的尔朱氏在朝中专权,大都督高欢起兵讨伐尔朱氏,并将他击溃。大臣们因深受尔朱氏之苦,欲杀尽尔朱氏家族成员。这时有个12 岁的男孩,名叫尔朱敞,独自从墙洞里钻出来,到街上看见一群小孩在玩耍,他急忙脱下身上镶有金饰物的绸缎衣服,给一个贫民孩子穿上,而他穿上贫民孩子衣服,趁乱逃走了。
金蝉脱壳形式多样,都是围绕如何逃脱困境而被选用。主体要摆脱对手的控制,又不能让对方察觉,这便是实施的关键。从《控制学》观点来看,失控者要控制受控者,必须抵御各种干扰信号的影响。而金蝉脱壳的实施者,恰恰利用自己制造的各种干扰信号,使对方难以甄别,从而摆脱自己被包围、被监禁、甚至被追杀的受控地位。
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对象,实施者可选用适宜的“脱身”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
一为“掩饰法”。 由于主体力量较弱小,不具备抗衡力量,只得避开锋芒,以真作假,或以假迷真,造成真假难辨,求得脱身方法。
袁世凯称帝前,把一贯反对帝制的云南督军蔡锷及其家人诱到北京,然后派数十名密探加以软禁。蔡锷与妻子在房内密谋,故意制造一桩家庭纠纷,使得老母连夜带着儿媳妇跑回湖南老家。与此同时,蔡锷还与名妓小凤仙相恋,公开宣扬儿女私情,使袁世凯放松对他的警惕。不久蔡锷得了喉病,向袁请假去天津医院治疗,袁派人随往跟踪,每天去医院查阅病情。几天后,蔡锷乘监视疏忽,化装成日本人,从后门溜出,乘日本船逃离天津,转道返回云南,举起讨袁义旗。
明朝时,兵部主事王阳明上奏武宗,直言宦官刘瑾罪状,触怒了皇帝,被贬往贵州戍边。王阳明走到浙江钱塘附近,忽听随从向他告密说,刘瑾已派人追来,要在半路将他杀死。第二天,随从发现王已失踪,枕边留下一份“投江绝命书”,便认定王阳明已经投江而死。追到江边,见水面浮着冠履,捞起一看,果真是王之遗物,不禁放声痛哭。此事传到京城,刘瑾听说王已死,便停止了刺杀行动。这正是王阳明故意制造投江假象,偷偷换上道袍,跑到武夷山藏匿起来。
二为“替身法”。由于主体一时无法造假掩饰自己,只得借助第三者,找替身替代。对手误以为眼前替身,就是他的追缉目标,被追缉主体却乘其不备,溜之大吉。
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围在阳荣,内无军粮,外无援兵,情势十分危急。谋臣陈平让外貌酷似刘邦的武将纪信,假扮刘邦,驱车去楚营投降,待项羽发觉时,刘邦已率领文武百官,轻骑衔枚从西门逃跑了。
春秋时,楚平王偷娶太子建的媳妇孟萦,遭忠臣伍奢反对。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被杀,次子伍子胥星夜出逃,躲在朋友东皋公家里。他忧虑万分,一夜白了须发,像换了个人似的。东皋公见状心生一计,约来长得像伍子胥的好友皇甫钠,叫他打扮成伍子胥样子。伍子胥换成仆人装束,三人混入人群来到昭关城门。门吏对照画像,把皇甫钠当作伍子胥抓了起来。伍子胥趁门吏放松警惕时机,乘机混出昭关。
三为“分身法”。行动时,依靠敏捷果断,表面上保留原状不变,暗中巧妙脱身。正如古代兵书上的八字箴言:“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要把握静与动的时机,让对方误认为自己仍停留在原处,因而不敢轻举妄动。
三国时,魏军分三路进攻蜀国,钟会的10 万主力在天险剑阁处受阻,进退维谷。主帅司马昭欲撤兵,魏将邓艾提出金蝉脱壳,奇袭蜀军腹心的计谋。要求剑阁前魏军,静止不动,维持原状以吸引蜀军注意。他暗中精选一万魏军连夜急行,通过无人山地,到了马阁山,用毡毯裹身沿陡壁滚下山去。蒙在鼓里的蜀军以为魏军从天而降只得不战而降。
清代无名氏编写《三十六计》时,将“瞒天过海”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一计。“金蝉脱壳”与“瞒天过海”,都是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它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或是常见不疑的心理,暗中巧妙伪装。把真正企图隐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起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这本书是将古代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