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对人情冷暖要宽容豁达《物是人非·事过境迁》故事讲解

对人情冷暖要宽容豁达《物是人非·事过境迁》故事讲解

对人情冷暖要宽容豁达成语 物是人非 事过境迁解释 前者多用于表达曲终人散,事情已过,因而怀念故人。后者指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出处 宋·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清·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什么叫物是人非,什么叫事过境迁?这两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时间过了,事情也过了,物是原...

对人情冷暖要宽容豁达

成语 物是人非 事过境迁

解释 前者多用于表达曲终人散,事情已过,因而怀念故人。后者指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出处 宋·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清·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什么叫物是人非,什么叫事过境迁?这两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时间过了,事情也过了,物是原来的物,人已不是原来的人。就像唐代诗人崔护的诗中所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年崔护赶考进士落榜,待清明时节,独游长安城郊。他走到桃花盛开的农舍前,见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地接待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崔护再次来到这里,只见那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去处,只有桃花依旧盛开,事过境迁,不由得让人惆怅不已。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万事万物都有消亡的一刻。不变的是环境,桃花依旧盛开,会变的是人,姑娘已然不在。岁月流转之间,美好的感受与情感一起消逝了,读来颇有些“今非昔比”之感。

时间过了,繁华不再,辛弃疾的《菩萨蛮》也是这么写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的毕生志愿是北伐中原,他的将相之才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唐代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便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鼓瑟之人一曲演罢,听客纷纷离去,曲子停了,人都散了,又重新回到山山水水的现实世界。

世上的憾事,往往是当你转身时,突然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变,只是人情已经变了。这就如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一样的道理。中国人重相聚,伤离别,依恋旧时情谊,摈弃世态炎凉下的人情淡薄,自然会对“物是人非”感触尤深。

北宋年间,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风停了,花已凋尽,景物依旧,人事已变。无尽的痛苦,都体现在她日日夜夜懒于梳妆之中,原有美好的东西尽皆丧失,曾经的一切已一去不复返,故以“事事休”概括物是人非,韶华已逝。

“物是人非”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人一走,茶就凉。当你离去或人虽在却变得没有利用价值时,茶自然也就凉了。这里的“茶”,代表世上的人间真情与温情;茶凉了,别人的冷淡、冷漠、冷眼,如同繁花落尽时的世态炎凉。我们常说,世态炎凉,是指有钱有势时,他人就巴结;无钱无势时,他人就冷淡。

有这样一句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与人的交往,为一个情字,也为一个钱字,一路走来,沉醉了世人,迷惘了自己。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钱与物的价值越来越重,人情越来越淡薄。所谓阅尽人情,眼界自宽,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显露出人世百态。看眼前冷清孤独,睹物思人,感叹之余,要懂得豁达人生,学会超脱,这就是“物是人非”的第二层意思。

清代康雍年间,桐城人张廷玉在朝为相。那一年,他在家乡盖了相府。邻居与他家为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立刻写信报告给在京城做官的相爷,希望相爷能写信给桐城县令好好关照一下。

张廷玉看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诗寄回家中。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总管看了回信,便遵照相爷信上的意思,吩咐家丁让出三尺地来。邻居看到相府如此显赫,居然肯让出三尺地,他也马上让出三尺地,两家共留下六尺空地。传到今日,成为一条名为“六尺巷”的巷子。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全是为了物与钱,左邻右舍间,人情豁达,越来越被看重。张廷玉当了宰相,位高权重,依然洞察世事,千里做官,只为家中争一道三尺墙,这也太不值得了。邻里之间,他懂得宽容大度。他不计小利,重情与邻,不愧是一位好官。

唐代安禄山叛乱时,郭子仪领兵平叛,为唐室夺回江山。他退休后,代宗赐给他一座汾阳王府。在王府动工建造时,他闲来无事,便拄着一根拐杖,到工地去监工。他吩咐一个正在砌墙的泥工说,墙基一定要筑得十分坚固啊。

这位泥工对郭子仪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住在长安,都是做泥水匠的,我们不知盖了多少府第,只见房屋一个个换了主人,还未见哪栋房屋倒塌了的。”郭子仪听了这番话,心里一振,拄着拐杖走了,他再也不愿做监工了。

故事里的泥水匠,向郭子仪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工匠盖的房屋是不会倒塌的,怕只怕你的子孙骄淫奢侈,把房屋卖掉,让房子换了主人。泥水匠说的是真话,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主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主人了。郭子仪听了这样劝诫,还有什么话好说呢?他不吭声,拄着拐杖悄悄走了。

他悟透人生一个道理:物是人非,凡事不可强求。这不是消沉,而是变得通达,想得开。也许他在思索,自己剩下不多的风烛残年,要懂得豁达大度,凡事不可强求,何必纠缠于眼前的是非得失。这就是“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给我们带来的另外一条人生哲理:对于人间冷暖,要懂得豁达。

上海的百年外滩,历尽沧桑,“物是人非”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历史建筑,总比那里居住过或者工作过的人年代长得多。一百多年来,建筑依然伫立在黄浦江畔,不悲不喜,不紧不慢,居住或生活过的人早已一批批更换,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旧时的记忆,会纷至沓来。若是你能故地重游,已然物是人非,留下的怀念和感触自然多多。

禅宗里说,境由心造,心随境转。心境不同,会影响你对身外之物的感受。心胸豁达了,即使漂泊不定的白云,也会倍感亲切。在“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受中,领悟人情世风。年少时不停追逐名利,错过当初纯真的人和事。当他经历沧桑,看透人情冷暖之后,想要找回当初遗失的美好,才发现一切早已改变。

人情冷暖是反映社会中的一种世俗情态。用一句成语来说,就叫“世态炎凉”。人情练达者,应是阅历多、通达人情之人。在变化无常的聚散离合中,不埋怨、不怯懦,为人洒脱。看着眼前冷漠的“人情”社会,跳出窠臼,学会超脱,这也是一种境界。明知岁月造成了物是人非,与其伤感,不如勉励自己;与其烦恼,不如顺其自然;与其惆怅,不如脚踏实地干一番,让自己变得更充实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