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凡事有个度乃是人生的大智慧《过犹不及·水满则溢》故事讲解

凡事有个度乃是人生的大智慧《过犹不及·水满则溢》故事讲解

凡事有个度乃是人生的大智慧成语 过犹不及 水满则溢解释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后者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向相反方面变化。出处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红楼梦》第13 回:“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冬天,一群豪猪挤在一起,他们很冷,互相拥挤着靠...

凡事有个度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成语 过犹不及 水满则溢

解释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后者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向相反方面变化。

出处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

《红楼梦》第13 回:“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冬天,一群豪猪挤在一起,他们很冷,互相拥挤着靠近,希望凭借对方体温让自己暖和些。但靠得太近时,身上的刺把对方刺痛了。扎的鲜血直流,于是急忙跳开。但天太冷,他们冻得迷糊着,又彼此靠近,被刺扎到了,又跳开,冷,再靠近,疼,又跳开……最后他们找到一个合适位置,彼此既扎不到,又能取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距离远近要把握一个尺度,太近了不好,离太远了也不好,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成语“过犹不及”,讲的凡事都要有个度。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是不合适的。它出自《论语》。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些。孔子回答说:子张经常超过周礼要求,子夏经常达不到周礼要求。子贡又问,能超过要求,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懂得凡事有个度,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放下过分欲望,泰然处之的气度。不少人有一种求全的奢望,什么事都要求全,什么事都要圆满,还美其名曰宁缺毋滥。事情要做到十全十美,人才要求全责备,物品要精益求精。药酒里有十全大补酒,宴席上有满汉全席,打牌要通吃不漏,买卖要稳赚不赔,这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过度的奢望,会产生过度的失望,过度其实是一种烦恼,知足才能避免欲望过度膨胀,避免因贪婪犯下的错误。

佛经里有一个故事。说一位老樵夫在山上发现一眼让人变年轻的泉水。老樵夫只喝一口,就变回年轻力壮。变回青年的樵夫回到家中,年迈妻子欣喜若狂,问清楚后也跑到泉边去喝。樵夫在家等妻子、想着妻子变回少女后娇美的模样,可是左等右等却总不见妻子踪影。于是出去寻找。樵夫来到泉边没看到妻子,却见地上一女婴躺在妻子的衣服旁号啕大哭。这个故事就像小时候爱看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童话故事。成年人既然知道,要从小教育孩子凡事都有个“度”,那就更应该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了。

勾践灭了吴国,范蠡心中有度,深知此人不可共富贵,急流勇退,隐于世间。文种依然留恋官场,不懂节度,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印度的甘地说过:“大自然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们的贪婪” 。人类本应克制欲望,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但在哥本哈根的世界环保会议上,不少国家互相推诿,不肯承担责任。

做事恰到好处,是人生的大学问;做人恰如其分,是人生的高境界。世界上最难把握的就是“分寸”二字。拿捏分寸就是把握关键,多走一步,真理就有可能变成谬误。勇敢过了头,就成鲁莽;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聪明过了头,就成圆滑;善良过了头,就成软弱;精明过了头,就会被人瞧不起。什么事都不能“过头”,若是走了过头,就会遇到麻烦。

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个精明过人的人。他才学出众,深得曹操器重,被委以重任。然而他以猜测并掌握曹操的心计为荣,不断在同僚中炫耀自己能力,他以为靠自己的精明能节节攀升,却不知生性多疑的曹操亦是个精明的人。曹操有句名言,“汝今日不容天下能人,他日岂能容得吾身?”不久,曹操对杨修举起祭刀,毫不犹豫朝他头上砍了下去。

何谓过失? 是说一“过”了界,就失去了;何谓过错? 是说一“过”了头,就错了,这才是对“过犹不及”最好的诠释,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说穿了,过度,就是想入非非带来的烦恼。

做事恰到好处,是人生的大学问;做人恰如其分,又是人生的高境界,掌握尺度,便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关键。这个世界最难把握的就是分寸,说话得有分寸,是对说话的把握;处事要讲分寸,是对事情拿捏得当。

20 世纪60 年代,我们国家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等不寻常的历程,又面临多次从中央到基层的“左倾与右倾”路线斗争,时而要“反冒进”,时而又要反对像“小脚女人”那样停步不前。整个社会,就像奔驶在一条高速公路上的飙车,忽而往左,忽而往右,忽而拼命加快马力,忽而来个急刹车,弄得百姓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当时还有一句名言,“矫枉必须过正”。其意思是,你要把一件弯的东西扳正,就得使劲往反方向攥,让它歪到另一边。按理,矫枉不能过正,纠错超过限度,反而陷入另一种错误与偏差中。就拿人口生育来说,50 年代,国家号召多生孩子,凡一个母亲生孩子超过七八个,称为“光荣妈妈”,可享受多种荣耀与优惠政策;后来发现人口太多了,超过十几亿,又规定“只生一个”,发独生子女证,如此矫枉过正,不讲分寸,哪里还有适度而言?

说话做事要适度,就是把握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突破这个“临界点”,事物性质会发生变化,它涉及激情与理性,坚持与妥协,沉稳与果断,循规与逾矩,深与浅、动与静等分寸的把握,需要我们捕捉事情平衡的关节点。知足,能避免欲望过度膨胀,避免误入歧途。懂得物极必反,才是个完人。只要多走一步,向同一方向迈一小步,真理往往变成了谬误。

我们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也是过犹不及的表现。自以为聪明,受贪婪心理影响,头脑不清,欲壑难填,使自己遭受损失。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

苏轼在《东坡续集》中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孩儿愚且鲁,无忧无虑到公卿”。他一生经历中,悟出遇事自以为聪明,却因聪明过度自信,过度张扬,以致处事不当,得罪达官贵人,上司下属,遭遇失败和打击实在是太多了。这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太聪明,知进不知退。后人对他评论说:“苏轼晓得一生吃亏在于聪明二字,有感作了这首诗,与其反被聪明误,不如做个愚人。一生无灾无难,安安稳稳,极品垂朝,何等快活,何等自在!”

人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越想获得更多,越是欲壑难填。在利益面前,除了要为自己考虑外,还要顾及社会利益,学会适可而止。懂得过犹不及,理性地、全局性地看问题,想想苏东坡说的这句话,“我被聪明误一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