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成语大全/古人画笔下的鲜活灵气《画龙点睛·活神活现》故事讲解

古人画笔下的鲜活灵气《画龙点睛·活神活现》故事讲解

古人画笔下的鲜活灵气成语 画龙点睛 活神活现解释 在关键处用几笔点明。使画变得生动逼真,像真的一样。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杜鹏程《年轻的朋友·第一天》:“他把衣袖一挽,活神活现地比画着说……”世上万物皆有关键之处。画龙点睛这条成语告诉我们:找到事物的关键,对解决问题尤为重要。南朝画家张僧繇,...

古人画笔下的鲜活灵气

成语 画龙点睛 活神活现

解释 在关键处用几笔点明。使画变得生动逼真,像真的一样。

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杜鹏程《年轻的朋友·第一天》:“他把衣袖一挽,活神活现地比画着说……”

世上万物皆有关键之处。画龙点睛这条成语告诉我们:找到事物的关键,对解决问题尤为重要。南朝画家张僧繇,擅长人物画及宗教画,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东晋画家顾恺之,有“增颊以毛”,传神写照之说,他作画时,能以浓色微微点缀,敷染容貌。他们都在人物的细微豪芒之处,诸如眼之睛,颊之毛处,都下了真功夫,只有将事物关键部位画好了,画的整体效果才更为传神。

张僧繇的点睛之笔,给画增添鲜活灵气,气韵并举,方能栩栩如生。据《历代名画记·张僧繇》记载,有一次,张僧繇受命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龙。当两条龙出现在墙壁上时,皇帝发现龙没有眼睛,问是为何。张回答说:“画上眼睛后会飞走的。”皇帝不信,要他画上眼睛。张给一条龙点上眼睛后,霎时间电闪雷鸣,画上之龙真的飞走了。这固然是个神话,表明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南宋赵希鹄说:“人物鬼神生动,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说明画中人物的神气韵味,全在于眼的活灵活现,这样整幅画才有生命。

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有三位著名画家:东晋的顾恺之、南朝宋的陆探微、南朝梁的张僧繇。顾恺之精于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为三绝:即画绝、文绝和痴绝,画与文之绝全在“痴绝”上。张僧繇对绘画更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从不以笔墨勾勒,史称他的画是“没骨山水”。陆探微用笔时,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画”。这三人各有特色,被称为六朝之“三杰”。

东晋时,建康(今南京)建成一座瓦棺寺,寺庙落成后,和尚请众人捐施。有位年轻人在寺庙捐款簿上写了“百万”数字,人们很惊讶,以为这个年轻人吹牛乱写。和尚让他把数字涂掉。年轻人胸有成竹,他关起庙门,在空白的墙上画了一幅维摩诘神像,唯独没画眼珠,然后对和尚说:“你可以照我说的去做,让看这幅画的人,每人捐上一万钱。”和尚听了根本不信,带到画展那天,寺门大开,人头涌动,万人前来争看神像,只见神像并无眼睛,待这位年轻人举笔在神像上画了眼珠,顿时画面上的神像生灵活现,满寺轰动,人们争相称赞,并捐万钱,没多久百万数目就凑足了。这位作画青年就是大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画人物,数年不点睛,别人问他原因,他的回答是:“四体妍蚩(妍蚩,意指好坏),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阿堵,意指眼睛)之中。”可见描绘人之四体美丑,对传神意义不大,最能传神的是眼睛。他画的《洛神赋图》画卷,能看见岸边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的洛神,痴情向往。画中洛神头梳云髻,被风吹起衣带,飘飘欲仙,顾盼之间,流露倾慕之情,情意绵绵,活生生就在眼前。每幅画都有灵魂,都有生命,你触动了她,你的心灵就会穿越时空界限,回到作画者的人物环境中去。顾恺之谈论作画时说:“要画出手挥五弦的动作还很容易,但要画出目送归鸿的神态,那就很难了。”

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是吴道子,他善画宗教壁画。他画的仙女,像睁开眸子要说话的样子;他画的天王力士,“虬须云鬓数尺飞动,奇迹异状无一同者”。尤其他画的《地狱变相》,把那些做尽坏事的达官贵人统统画进画里,显得极尽阴森惨厉。许多看过《地狱变相》的屠夫和渔夫,害怕死后要遭报应,竟放弃了原来的杀生营生,改做其他行业了。

可见画人物时,需要观察细致,入情入微,才能领悟被画者的性情和笑谈眼神。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女婿叫赵纵,先后请了名画家韩干及周昉替他画像。画成以后,郭子仪觉得两幅画都很逼真,实在难分高下,一天他的女儿归来,郭子仪要她作一比较。她说:“两幅画都很像夫君,不过后者更好。”父亲问其理由,女儿答:“韩干的画只画出赵郎状貌,周昉的画能从眼神中画出神气,得到赵郎性情笑谈之姿。”可见周昉确有“点睛之笔”的高超本领。

名画《簪花仕女图》也是周昉画的,画中几个贵族女子,于牡丹盛开时节的庭园中,闲步赏花并戏犬。画中的贵妇人,头梳高髻,青黛点眉,袒胸露臂,轻纱透肌。这就是唐代天宝年间时尚的装扮,惟妙惟肖。她们婀娜丰满的身段,雍容华贵的风度,优缓文雅的举止,温柔端庄的神色,都在画中得到体现,处处流露出贵族妇女的风韵。

当你看懂一幅画时,会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画本身,来自画者的画笔,也来自你对画的欣赏能力与想象能力。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名画作,画中描绘了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韩熙载处在后主李煜政权危亡之际,因他来自北地,遭当地权贵排挤,为了避嫌,故作沉溺于声色之态。顾闳中当时受皇帝李煜之命,去窥探韩熙载的私生活,回来后“默写”成画,拿去向皇帝汇报。

这幅工笔画的人物栩栩如生,个个活灵活现,跃出纸面。且看画中的韩熙载与宾客一起听琵琶、观舞、休息、奏乐、曲终人散,包含夜宴的五个片段。琵琶女拨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弦,所有的视线都注视着她。画中的韩熙载,内心压抑,他已看出南唐气数已尽,自己又遭李煜猜疑,他高兴不起来,紧缩眉头,数次脱衣又穿衣的举动,透露了他那焦灼燥热、忧心如焚的心境。在奢靡浮华的夜宴背后,隐含他的无奈和颓唐。

历史就是一幕幕时时上演的盛宴,盛宴散去,人物匆匆走上走下,场景变来变去。当年的韩熙载远去了,李煜也远去了,历史的长河里,人是渺小的,帝王将相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而顾闳中用他细微之笔画成的《韩熙载夜宴图》,却永远留了下来。文化的流传总是潺湲不停的。

真该感谢逝去的张僧繇、顾恺之、吴道子、顾闳中……这一批卓有成就的画家,仰仗他们的画龙点睛之笔,能用细润圆劲的线条、浓淡相宜的敷色,刻画出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为我们留下一幅幅相隔千年却依然活灵活现的作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