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成语大全/古往今来大造声势为哪般《名正言顺·实至名归》故事讲解

古往今来大造声势为哪般《名正言顺·实至名归》故事讲解

古往今来大造声势为哪般成语 名正言顺 实至名归解释 做事名分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后者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出处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吴敬梓《儒林外史》:“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不少中国人好排场,好面子,场面、门面、体面,这三个“面”,一个都不能少。也有人说,中国人讲究身份,做事...

古往今来大造声势为哪般

成语 名正言顺 实至名归

解释 做事名分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后者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出处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吴敬梓《儒林外史》:“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不少中国人好排场,好面子,场面、门面、体面,这三个“面”,一个都不能少。也有人说,中国人讲究身份,做事都得求个“名正言顺”。这里的“名”就是名分,指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角色。这里的“顺”,就是道理上讲得通,说起话来理直气壮,不带一点“虚”的。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在遵循各守其位,各司其职的道理,不做不属于他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要正了“名”,确立他自己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以后,才能理直气壮地做他的“本分”工作。这样一来,“名”与“分”才对得上号,心里就会有底气,他的人生才会光彩夺人。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说话样样不顺,做事件件不成。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名分”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论语》中有句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只要名摆“正”了, “言”也就“顺”了;反过来,若是“名”不正,道理上说不通,没人相信,事情就不会顺当了。此话来自孔子学生子路,他问老师:“卫国国君请您帮他理政,您应该先做什么?” 孔子脱口便说:“先要正名分。” 子路不服气,回了孔子一句:“老师,您也太迂腐了吧。名分有什么好正的?”

孔子立即搬出一大套理由,以“名分、言辞、教化、刑罚、所措”等理由说服他的学生子路:“你也是够鲁莽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百姓不知所措。所以我要先正名”。

后来,孔子又总结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专门讲“名分”的论调。要人人讲尊卑,个个有名分,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处处都要讲究名分。婚嫁习俗,从定亲、择吉、备婚、迎娶到成婚,礼数繁多,要的是名正言顺。丧葬习俗,从置棺,设灵,出殡,到葬入墓地,也得讲究排场和气势,怕的就是落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骂名。

法家和儒家都重视名分。孔子强调用礼乐激发民众,用自觉的行为规则,规劝百姓要遵循“名分”。法家更注重用法律条文强化“名分”,严格约束百姓。几千年来,中国百姓深受儒、法两家持之以恒强调“名分”的影响,无论是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还是人际交往,处处养成讲名分的习惯。

中国皇帝更讲究名分。皇帝做任何事,要先查祖制;大臣说什么话,都得从“名分”上找到由头,所谓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人伦、华夷内外等名分差别,一个都不可缺。只有划清名分,才能维持正常秩序,也可规定各人分配的利益多少。有句成语叫“借冕播誉”,冕本来是指皇帝的礼帽,这里却指名分与地位,借冕的目的,就是传播美誉和声望。

“君权神授”,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得找个名分才行。所以,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想要去泰山祭天。只有在泰山封了禅,祭了天,取得了上天的承认,才算名正言顺。要让大众相信这个皇帝是“天帝”赐予的,要证明自己是“天子”,就得大造声势。公元前110 年,汉武帝刘彻亲率大军出长城,至朔方,勒兵十八万骑,旌旗经千余里。先祭华山、嵩山,又于四月封泰山,禅梁父。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另杀鹿、猪、牦牛等做祭品,漫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

封禅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皇帝都有资格去泰山祭天。司马迁在《封禅书》中给出封禅的三个必备条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才可封禅: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说起天降祥瑞,比较难办,需要有人作秀造势,暗中制造祥瑞。

古时候,想“造反”也要找个名分,方可造势作秀。“清君侧”原是清除君主身旁坏人的正义之举,却成为叛乱者反抗中央时借用的名分。公元前154 年,晁错建议削藩,汉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地处江南的吴王刘濞,纠集七个藩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历史上还有一次找名分起兵谋反的是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即位,进行削藩。盘踞在北京的燕王朱棣想造反,便找了“诛齐黄,清君侧”的借口,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就连狡黠奸诈的安禄山,也扛着“清君侧”大旗,起兵叛乱,一路杀到长安,做了两年“瞎眼”皇帝。

《庄子》中有“《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之说,这句话表明道学讲究阴阳变化之奥秘,而儒学强调的是正名分。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关于儒、道、土匪》一文中,讽刺那些追求名分的人是:“权利来了,他以儒的名分来承受;义务来了,他又以道的资格说,我本来就是什么也不管的。”现在有句流传很广的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认真做好分内事情,这原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人用它推卸责任,遇到事情,能不管就不管,以不属于我的“名分”为借口,一推了之。我们不希望这些人以“名分”推卸责任,或将名分作为个人荣誉的“标签”,显摆自己。

人生在世,其身份当然会有几个,但名分就不要太看重了,省得整天为了争名分,浮得浪名。只要有实实在在的本领或成就,自然就会有声誉,这就叫“实至名归”,不需要多加炒作,更不必借助炒作,让人对你肃然起敬。就像清人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所云:“千古杰作,实至名归,毋庸多赞。”

奉劝大家切莫让自己陷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境地。一旦陷入此困境,变成“徒有虚名”,反而让别人耻笑了。你若要想从“名正言顺”中获得美誉,只有让你的“名”,与你的“实”相符,做到实至名归,这样,你好的名声,就会随着你的真实本领,迎面向你走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