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聆听古代智者的心声《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交淡若水》故事讲解

聆听古代智者的心声《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交淡若水》故事讲解

聆听古代智者的心声成语 智者乐水 上善若水 交淡若水解释 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能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君子之间的友谊淡泊如清水,没有虚华,但彼此心地相近。出处 孔子《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鲁迅先生说过,“人文留遗后世,最有...

聆听古代智者的心声

成语 智者乐水 上善若水 交淡若水

解释 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能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君子之间的友谊淡泊如清水,没有虚华,但彼此心地相近。

出处 孔子《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鲁迅先生说过,“人文留遗后世,最有力者莫如心声。”至于智者的心声,是智者真诚意愿的表露;智者,就是有智谋或智慧的人。孔子说,智慧者喜欢水,懂得变通,而且快乐。他认为智者的快乐像流水一样,因阅尽世间万物,才懂得淡泊若水。

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交淡若水,这些成语全是与“水”有关,并且与古代智者心声休戚相关的。我们想聆听古代智者的心声,看来是离不开水的。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生存、繁衍,都离不开水。古代先哲认为水德为智,对水的赞颂是一种文化现象,水的文化价值,已让水跃升为“水、木、金、土、火”五行的翘楚,水才有非凡的气质。

两千五百年前,《诗经·秦风·蒹葭》中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篇,“伊人”难觅(可理解为企慕的贤人、友人或恋人),追寻者上下求索,一片赤诚。可见以“水”为红线,贯穿其中,为诗篇增添不少感情色彩,留下无限遐思。

老子、孔子、庄子,这三位先秦智者,对“水”这一大自然普遍存在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感悟,并留下他们不同的心声。当孔子看着汹涌向前的河水,从心底喊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是感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分昼夜不停流逝,同时叹息人生世事变换之快,着实惊人。

可是老子对此看法不一样。记得那一年,老子站在河畔,指着浩浩黄河,对身旁的孔子说:“你为何不去学一学水的大德?”孔丘感到很诧异,忙问:“水有何德?”

老聃回答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

在老子眼里,水是至善至柔,绵绵密密的。水性柔顺往下,意味着它能自居卑下,就像谦谦君子,恭敬有礼。水,又微时则无声,巨时则汹涌;它与大自然任何物件无争,却又能容纳万物。在老子看来,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而不与万物争夺利益。它总是流向低洼,朝着众人所“恶(讨厌)”的地方。然而正是这样,它才可以包容一切。

老子认为,人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能适应任何环境,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净。为人处世,莫过于此。

孔子听懂了老子这番肺腑之言,恍然大悟:“先生此言,使我茅塞顿开。”

为什么老子指着河川,说的是“上善若水”,而孔子对着河川,说的是“逝者如斯夫”?这里表现出古代两大学派(儒学与道学)的领军人物,对同一事物“水”发出不同的感受和遐想,孔子是主张“入世”的,他要投身社会干出一番大事,所以感慨时间过得快,叹息世事变换太快;而老子是主张“出世”的,他要投身于大自然与世无争,就像水一样包容一切,泽被万物,才会让他们对水产生不同的遐想,寄寓不同的情感,道出不同的人生哲理。这是古代先哲对水文化的一种升华。

我们再去看看《逍遥游》的作者庄周,又能从水这一大自然景象得到什么领悟,发出怎么样的心声?在庄子眼里,生活是自然而然,毫无掩饰,不需要执意教导别人做什么,也不需要规定什么,一切顺从天意。他讨厌华而不实,弄虚作假,他是一位摒弃“人为”,效法自然的智者。他提出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希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平淡如水,不要虚华。朋友之间不需要惊涛骇浪,大风大浪般日子,只求得“淡”如静水,和气、信任、快乐、温馨,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足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淡如清,是因为君子交往不含功利之心,纯属友谊。同心为友,同利却成为朋党中的“朋”了。同心者,长久而亲切,交往如茶如水,保得淡而清香,绵绵不绝。这就是庄子的心声。庄子的想象力丰富,他的言语灵活生动,能把一些难以讲明白的深奥哲理说得微妙,引人入胜。“淡”是生活的味道,可用时间来验证朋友的醇味,水清净柔和,为君子所悦。

接下来,智者们又在不断演绎对“水”文化的升华,并出现“心若止水”的真知灼见。心若止水,静如幽兰,就好比平静的水面能如实反映岸边的景物,无须刻意去改变什么,掩饰什么,顺其自然就是最好不过了。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活给别人看,一种是活给自己看。心如止水,是描述心态平静得像静水一样,不受外界的影响,他是活给自己看,不是刻意活给别人看,所以才会心如止水。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在平静与波澜之间选择,白居易仍然渴望如止水般平静的生活。当今文明社会,往往以高科技成果造成人与大自然的隔离。现在我们常觉得陷于世俗尘嚣的泥淖,难以自拔,感到自己活得很累,负荷很重,心情变得浮躁,常常被浮云遮蔽双眼,无法看清外界事物的本质。

自然界的水,有时细微无声,平静如止水,可以用来载舟;但有时河水汹涌澎湃,层层巨浪却能覆舟。水在载舟与覆舟之间,在抒发心中无限情愫的同时,也被另一些精明的政治家(也是智者),用来阐明驾驭他人的一些哲理。

战国时,被称为乱世哲人的荀况,学问渊博,擅长用生动的比喻来阐明深刻道理,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荀况善用比喻,说君主像一条船,百姓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这是“以民为本”思想的生动比喻。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比喻十分欣赏,在与群臣商讨国家大事时,多次引用了这一论点。

生活中不要小看一滴水,水滴有坚忍执着的力量,一条涓涓细流往下流淌,滴在岩石上,日复一日,竟然把坚硬的岩石滴穿了。水滴石穿,是智者告诉我们,用一个韧劲,能以柔克刚;滴落的每一滴水,因为向着一个方向,落在一个点上,方向明确,目标专一,才能穿石。古代智者在这里强调一个“恒”字,一个“专”字。既恒又专,水滴才能石穿。

智者在教育年轻人要感恩时,喜欢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用来告诫每个人,即使受了滴水恩泽,也要铭记于心,莫忘了日后相报。若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就会被人瞧不起,被斥为没有良心,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

想当年,智者姜尚帮助周武王灭了商朝,被封为太公。前妻马氏见他富贵了,懊悔当初不该抛弃他,请求重新与她做夫妻。姜太公看透马氏为人,不想和她再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让马氏把水收起来。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这便是覆水难收的道理。用它告诫一些人,遇事要三思而行,不要让自己陷于覆水难收的悔恨之中。

禅经里有“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之说。是把眼所见喻为“落花”,把人的真心喻为“流水”,只用眼睛去体悟佛性,好比落花盼着跟随流水,但流水却是无心依恋。落花虽有意,流水却无情,一方即使有意,一方却无情。世上有太多的无奈和叹息,人世间有多少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经久难忘的恋情。智者认为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只要尽力了,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憾的了。

从“上善若水”到“交淡若水”,继而是“覆水难收”,又是“流水无情”,可见“水”在智者们的心里何等重要,“水”时时扣动他们的心弦,为之发出他们的心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