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琴声流传千年余音未绝《文姬辨琴·余音绕梁》故事讲解

琴声流传千年余音未绝《文姬辨琴·余音绕梁》故事讲解

琴声流传千年余音未绝成语 文姬辨琴 余音绕梁解释 东汉蔡文姬能分辨琴声的好坏;后者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出处 《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列子·汤问》:“昔韩娥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就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之说,中国古代许多出色的音乐女能人,琵琶与胡笳,就是因为王昭君与蔡...

琴声流传千年余音未绝

成语 文姬辨琴 余音绕梁

解释 东汉蔡文姬能分辨琴声的好坏;后者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处 《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列子·汤问》:“昔韩娥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就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之说,中国古代许多出色的音乐女能人,琵琶与胡笳,就是因为王昭君与蔡琰的悲哀之情,才能独具风韵,名传千古。两千年来,蔡文姬的“文姬辨琴”成语故事,经多少文人墨客的口传文载,一直流传至今,昭君与蔡琰的悲哀,却远不是琵琶与胡笳能完全表达的。

蔡文姬,名琰,自幼博学多才,天赋过人。她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和书法家,能妙解音律,还是曹操的老师。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六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能听出父亲将第一根弦弹断时发出的声音。还有一次,父亲正在弹琴,忽见一个小猫正在抓老鼠,老人不经意被感染在琴声中。文姬听到琴声说:“猫鼠之战快结束了吧?”

父亲一惊,忙问:“你怎么知道的。”文姬答道:“开始弹琴时,听到琴声安详平和,忽然间声音嘈杂,仿佛一场战争开始。后听琴声雄壮轻捷,显然是战争结束了。”父亲连忙称是,并把看到猫鼠打架之事告诉她。这就是“文姬辨琴”的故事。

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文姬夹在大批难民中逃亡,被胡骑掠掳西去,这是她悲苦人生的开始。她被掳后强留在南匈奴十二年,承受巨大的痛苦。苦难是产生伟大艺术作品的源泉,她谱写的《胡笳十八拍》,将汉、胡音乐完美融合一起,给后人留下哀怨与惆怅的传世杰作。令人断肠的琴歌《胡笳十八拍》,体现了她的红颜薄命,她的才高,她心中的悲怨。随着心意流淌,她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漫漫长路上。

胡地生活是严酷的,异域生活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又常年逐水草迁徙,居无定处,这与她的习惯格格不入。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她被迫嫁给胡人为妾。她承受双重屈辱,身心备受煎熬,思念故国故乡,成了她活下去唯一的精神支柱。

建安十三年,曹操得知师傅蔡邕之女文姬羁留匈奴,派使臣用重金将她赎回。两个年幼儿子却不得不留在匈奴,母子天各一方,成为永诀。这段史实被称为“文姬归汉”。在曹操安排下,文姬嫁给校尉董祀,这年她35 岁。重入长安,新的不幸又刚刚开始。她悲叹自己命运多舛,她的悲愤、惆怅和哀怨,在感情如潮涌处,完成怨苦向天悲的一曲《胡笳十八拍》。

“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海北天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她问天,天若有眼,为什么看不见我这软弱女子独自漂流异国他乡备遭欺凌?

她又问神灵,神若有灵,为何让我这般无助女子流落天涯海角?我既没有亏负老天,老天为何歧视我另眼对我?我又没有亏欠神灵,神灵为何惩罚我把我流放蛮荒之地?苦我怨气,浩于长空。命运又一次缠绕着这位可怜的才女。在她回归后第二年,她的丈夫董祀犯罪当处死。她不顾嫌隙,蓬首跣足来到丞相府求情。曹操看到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苦苦哀求,心中有些不忍。便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穿上,听她的心声吐诉:“明公您饲养了好马近万匹,手下将士已成林,怎会在乎一匹马,不去救人一命呢? ” 曹操听她哀求为之感动,免了董祀死罪。

这又使我们联想起昔日余音绕梁的故事。先秦时,善歌女子韩娥路经雍门,旅店的人欺辱她,韩娥只能卖唱换取粮食。她用长音悲哭,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听了,悲伤忧愁,流泪对视,以至于三天吃不下饭。这就是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故事。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琴曲,它表达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正气之怨。它远远超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一直传到千年后的南宋,依然余音不绝。

由于南宋当局面对北方来的侵略屈辱退让,爱国人士无不痛心疾首,悲愤填膺。《胡笳十八拍》哀切悲愤的曲调,又一次引起许多爱国臣民强烈的共鸣。抗金将领李纲,在为《胡笳十八拍》作的诗序中道出:“靖康之事可为万世悲,《胡笳十八拍》写无穷之哀云。”南宋遗民汪元亮为身陷狱中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感怀故国,爱国热情尽寄于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再一次弹奏了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琴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怊怅悲愤,思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抒发了北宋亡国的悲愤,以及他渴望重返故国的迫切心情,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八十多年后,南宋亡,充满浩然之气的《胡笳十八拍》仍广为流传,使不愿做亡国奴的种族与文化血脉,不断延续下去。抗元兵戈纵横大江南北,种族与文化终得以延续,《胡笳十八拍》又一次在南宋遗民间广为流传,让人想起生逢乱世的蔡文姬,留下这首悲愤的琴曲。

悲愤琴声,足以流传千年,余音未绝,古诗赞道,“文姬胡笳十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文姬作的曲,能于琴音中融入胡茄哀声,融入她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只有这样,无论胡人与汉人,都能从她的琴声中感受其音之哀,其情之切,有了感同身受,才能达到声声俱泪,神韵具澈。

悠扬的琴声犹如天籁之音,召唤着人们的心灵,当你沉醉于与琴声相通,与乐曲共鸣的境界时,才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与震撼力,这样的琴声历经千年,其余音袅袅,宛如玄音灵动九天,不绝如缕 。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