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成语大全/书墨中的真情与人品《文似其人·书如其人》故事讲解

书墨中的真情与人品《文似其人·书如其人》故事讲解

书墨中的真情与人品成语 文似其人 书如其人解释 文章、字与人,二而一。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出处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文似其人,数公道德文章之蕴,亦自有充积流露者。”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字如其人,是成语“文似其人”的延伸,清代学者刘熙载对此讲得尤为透彻,“书,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如其人而已”,说明书法作品能体...

书墨中的真情与人品

成语 文似其人 书如其人

解释 文章、字与人,二而一。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出处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文似其人,数公道德文章之蕴,亦自有充积流露者。”

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字如其人,是成语“文似其人”的延伸,清代学者刘熙载对此讲得尤为透彻,“书,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如其人而已”,说明书法作品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志向、品格和才能。书法作品的风格也同书法者的性格相似,如苏轼《答张文潜书》中的“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有“或情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之说,这些都说明书法作品能够彰显书法者的人品与性情。

品鉴书法,是以风度、气质、品行标准来衡量。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宋代苏轼为人豪情爽朗,他的书法飘逸豪放;唐代颜真卿刚正不阿,他的字体刚健遒劲,严谨端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直言敢谏,他的字体也是刚劲挺拔;宋代欧阳询面对皇亲国戚的嘲讽义正词严,他的字体端正严谨,成为初学书法的范本。反之,人品鄙俗,胸无点墨的人写出的字往往媚俗流滑,不堪入眼。

唐太宗专心临摹虞世南的字,在写“戬”字时,恰巧虞世南走来,便只写半边“晋”,让世南补上另一半“戈”。第二天太宗把这幅字拿给魏徵看,想听听他的意见。魏徵看后说:“圣上之作,只有‘戈’字似世南。”太宗自叹不已,虽尽力心慕手追,仍与虞世南笔法相去甚远。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达”者,表达之意;“形”者,体现、显露之意。书法作品能表达书写人的性情,显露他是悲还是喜。可见人在书写时,是用性、用情,用饱含情感与素养的笔墨,书写心中想表达的意念,这就是中国书法强调“意在笔先,作字在后”的道理。

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一个天空晴朗惠风和畅的环境中,感到心气皆畅,雅兴勃发,又借了几分酒兴相助,怀豪情一挥而就。笔墨中流露出王羲之的真性实情,表现出自然飘逸的书法意境。后来,他又重写过几幅同样的字,却显得神韵不足,达不到原来那幅字的清逸潇洒。王羲之凭着永和九年写的那幅《兰亭集序》,获得“书圣”桂冠,开创书法作为艺术作品,独步书坛千余年之先河。

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得知侄儿讨伐叛军战死沙场的噩耗,悲愤填膺,挥毫作书祭奠亡侄的书法作品。这篇手稿是他含泪写成,一挥而就,悲愤激昂之情全然流露笔尖。帖中多有涂改之处,没有雕琢修饰。文中有好几处因笔写干了,又顾不上蘸墨,形成枯笔,可见心情多么悲愤! 只有像颜真卿这样,既是英雄又是书法高手才写得出如此书作。

从“天下第一行书”到“天下第二行书”,体现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挥笔书墨,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的具体写照,可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说明书法家的情感要符合书法内容,同时要体现不同的情感。民族英雄岳飞在书写《满江红》时,字里行间确有那股遒劲有力,不畏艰险的浩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如心,书如人”,书墨唯有真情在,才能乘兴挥毫寄情怀。

唐代狂草书圣张旭,他在书写时的情景又是如何呢?

只见他手握饱蘸水墨之笔,似醒似醉,摇摇晃晃,在宣纸上神驰挥洒。笔墨淋漓,满纸氤氲,变幻多端,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群龙戏海跃然纸上……俄顷,忽见张旭将笔丢向一边,东奔西走,口中大呼长啸,浓浓酒气散出,颠逸之相,让人忍俊不禁……

张旭为何选择酒酣时创作?因为他在酒精的刺激下,将荣辱得失全抛脑后,内心一片澄清,才能大胆放任,意象迭出。张旭的狂草书作,动静交错,波澜起伏。时而低昂回翔,翻转奔逐,时而若狂风大作,万马奔腾。精彩的张旭书法表演不胫而走,在唐长安市井酒肆传为佳话。

唐代画圣吴道子入内庭供奉,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圣驾去东都洛阳时,会见大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展示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唐宫第一舞人,善舞剑器,她的《剑器舞》风靡一时,舞姿惊动天下。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之舞,茅塞顿开,凭公孙大娘的跳跃旋转,舞姿音容,引发张旭的笔锋使转,给以启发,情感就在字里行间飞舞,这就是“师法自然”,借助对自然万物的探索,求得与书法相通,获取创作灵感,成就了张旭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不久以后,张旭在长安见到一位公主与挑夫路上相遇时,两人时而争道,时而让道,张旭从那般尴尬窘迫之态,领悟到写字时笔画须时而紧凑,时而又得松弛,字与字之间也应相距相让,他的书法作品这才有了新的起色。

同样是师法自然,同样从自然中汲取养料,但因领悟到的意境各不相同,书法风格也就斑斓多姿。被列为宋代四大书家的黄庭坚,一次坐船去宜宾,船行江中,船工手中的桨拨动奔腾的江水,水花四溅,充满灵动之气与旋力之美。船工的划桨动作深深吸引了他。黄庭坚觉得他们像是舞动着如缘巨笔,以滔滔江面为纸,挥毫作书,天地为之动容。黄庭坚得了天地万物之灵秀,他的书法又有了长进。

王羲之爱鹅,不管哪里有好鹅都有兴趣去看。有一天清早,王羲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风光,只见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磨磨蹭蹭,让他看得入了神。他欣然提出以自己书作《黄庭经》换取白鹅。他认为养鹅不仅陶冶情操,还可从鹅的体态、行走和游姿中,体会运笔奥妙,领悟书法执笔道理。鹅走时不疾不徐,悠闲自在,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要像鹅掌拨水波,使精神灌注笔端。

明末书法家傅山的儿子擅长书法,学习父亲字体达到乱真。一天,他儿子将自己写的一幅字放在桌上,看其父能否辨别。傅山看后误认为自己所写,暗暗吃惊。因为字的笔力沮丧,中气已绝,莫非在世之日不远?不久他儿子死了。悲伤之余,他拿起那幅字,经细细分析,才知是儿子所写。

字如其人,人品再现,书法是拟人的艺术,人品是书品的精髓。古人云,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学书法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风骨俊了,才能使“翰墨”变香。有品位的书画作者强调的是,重情感、勿雕琢,有情有义。性格气质与书法墨迹相互呼应。既有感性激发,又有理性启迪,它把情感、想象、体悟全都调动起来,从而产生美不胜收的感受。欣赏书法作品可品味字面形象,也可感受情感活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