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为劫后余生的文化典籍赞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故事讲解

为劫后余生的文化典籍赞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故事讲解

为劫后余生的文化典籍赞叹成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解释 比喻无辜被连累而遭受灾祸。出处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广韵》:“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城门”和“池鱼”,原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城门失了火,救火急需池水,池水被掏干了,无辜的池鱼全干死了,这就是殃及无辜。无辜而被牵连遭殃,就叫“城门失火,...

为劫后余生的文化典籍赞叹

成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解释 比喻无辜被连累而遭受灾祸。

出处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广韵》:“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

“城门”和“池鱼”,原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城门失了火,救火急需池水,池水被掏干了,无辜的池鱼全干死了,这就是殃及无辜。无辜而被牵连遭殃,就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史书还记载了“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当年,楚王豢养的猴子跑进山林,楚王派人燃起大火,将猴子统统赶出来,却累及山林被烧毁。世上事物原本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如城门与池鱼,亡猿与林木,都因受到牵连,被大火毁坏,无辜遭殃。

传说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后人尊他为“火祖”。有了火,人类有了温暖,有了熟食,有了抵御野兽与疾病的能力,当火的烟雾向天空弥散时,火又成为一种宗教仪式,将人们心中的祈求寄往天界。然而一场场战争引发的大火,造成无法估量的文化浩劫,首当其冲的是那些珍贵的文化典籍。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近代著名画师李苦禅,对书籍做过这样生动的比喻,“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像一座阶梯,又像鸟的翅膀,它能引导人类进步。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黄庭坚也曾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既然书籍对人类文明如此重要,为什么千年书籍屡遭劫难?透着书香的浩渺书籍在一场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天下士民藏有“百家语”者一概烧毁,市肆巷头偶语诗书者一律拘捕。当时还下了一道“挟书令”,对藏典籍者严予治罪。就这样,不到三十天,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尽为残缺,六国文献几乎化为灰烬。当项羽大军入关,看到咸阳宫如此奢华,不由得恨从心生,将怒火移恨于此,他用一把大火,把豪华殿群及数百年的宝藏典籍烧为灰烬,大火延续三个月不灭。唐代杜牧为此发出叹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朝代的更替,殃及书籍遭受厄运,书籍竟成为历代攻城略地者的焚毁对象。大量散发书香的典籍因战火被毁,在劫难逃。史上大规模焚书毁书,不仅是中华文明深重的磨难,也是世界文明的损失。

西汉王莽之乱,宫室被焚,典籍焚坏无遗;东汉董卓篡权,洛阳化为废墟,图书焚毁殆尽;西晋八王之乱,书籍十去其九;南朝梁元帝危亡时,命舍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出城投降时,他还说“读书万卷,尚有今日,是以焚之”;唐安史之乱,玄宗逃亡,京城所藏图书,“亡散殆尽,尺简不藏”;唐末黄巢起义,两京再陷,宫藏书籍遭焚荡殆尽;儿皇帝石敬瑭为契丹所灭,大批文物图书被异族抢掠一空。

975 年,南唐后主李煜不甘心将皇城拱手让给入侵者,将他精心珍藏的书画付之一炬。1127 年金兵攻入汴梁,一把大火烧掉了宋徽宗珍藏的无数书画珍品,繁华古都汴京随之毁于一旦。一百年后,骄奢的蒙古大军南下,大火毁掉了海陵王多年建成的古燕京城。1864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渊阁《四库全书》被毁;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翰林院被焚,《永乐大典》遭大火毁失。1938 年,日本入侵,长沙失守,实施“焦土政策”,11 月12 日深夜,这个失控的夜晚,数万鲜活的生命被烧死,无辜的文物被作践,大火延续五天五夜,3000 年文化积累的典籍荡然无存。

一座座精美的宫殿建筑,一件件珍藏的历史典籍,被狂妄的胜利者点燃无情的大火焚烧殆尽。这些历史文物、书画宝藏,原本与战争无关,却被那些骄奢淫逸的胜利者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就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样,令人扼腕叹息。

不仅战争胜利者如此蛮横,就连战争的失败者,也会在败亡后将仇怨统统发泄到文物与宫殿上,他们怀着仇视心理,咬着牙,点燃熊熊大火,将那些无辜的珍贵文物化为灰烬。

883 年,黄巢称帝,唐军乘乱攻城,黄巢带随从溃逃出城,唐军进城,百姓拥戴,黄巢恨之入骨,血洗长安城。9 月,唐军借沙陀兵攻城,黄巢弃城逃跑,逃出长安时下令纵火,从心底发出杀气腾腾的誓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他要杀尽“百花”,一场战火,千年宫殿与文物一炬成灰。1644 年,李自成从山海关兵败回京,他把对吴三桂的深仇大恨,转嫁到无辜文物上,他恼怒地点燃大火,无数价值连城的文物惨遭焚毁。

“天警人,示以灾,人警人,示以怨”。无论示以灾,或示以怨,这一场场大火中被殃及的,总是那些珍贵的文物、书画、玉器藏品、宫殿建筑等人类文明的结晶。这完全是殃及无辜,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又一触目惊心的铁证。史上那些胜利者的骄狂,失败者的仇詈,败亡前的怨恨,全都将骄奢怨詈发泄在熊熊大火中,牵连到无辜的历史文物和百姓生命。

被大火殃及的文化宝藏中,最让人痛心的是发生在1860 年的“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藏有上自先秦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名人书画,以及各种奇珍异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与艺术馆。她的毁灭是文化史上重大的损失。入侵者英国专使额尔金出于报复心理,选择圆明园作为他的复仇目标,下达烧毁圆明园的命令,作为英法联军对清廷的惩戒。圆明园被毁是一场文化劫难,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也是文明古国落后挨打的证明,还是典型的“城门失火”殃及无辜的案例。

史上发生的一场场焚书、藏书、毁书与护书事件在华夏大地反复上演着,大火给爱书的人带来无穷的痛惜。典籍虽遭焚毁,无数志士仍奋起护书、藏书、惜书,为捍卫典籍,不遗余力让其得以传承。

南北朝几百年间战火纷飞,被焚毁的书籍已然大半,隋文帝为了拯救汉文化,曾下诏求书:“凡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两年间,篇籍稍备。”据载,隋朝藏书量达37 万卷,为古代最多的一个朝代。

孤本与善本,是历代文人的藏书对象,为了修成一部盛世大典,朝廷官吏将散佚的善本汇聚一起,修出一部书典,如编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朝廷采取“寓禁于征”的方针,凡从民间征集来的书籍,编书时不能征用的,就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其间不知毁掉了多少珍贵的古籍。

就这样,焚书与修书,毁书与编书,一次次嘲弄了世人。一批书得以入选,一批书因违禁而被销毁。一次编纂成典,一场大火烧尽,一代人收集,一代人毁坏,如此反复更迭,前朝的文苑英华,后人难窥其富,前代的宝典藏书,后人叹其被弃。历史的车轮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蜿蜒向前,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对传承文明的书籍由弃而藏并能幡然醒悟呢?

一座古老沧桑的藏书楼,勾起人们对悠久灿烂藏书历史的追忆。宁波月湖西畔,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建筑昂首挺立,那是明代嘉靖年间范钦所建的“天一阁”藏书楼,至今藏书量已超过七万余卷。当年,范钦为了保护藏书,曾订下族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范钦有两个儿子,临终前,范钦把遗产分为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藏书楼。他让两房子媳前来挑选。万两白银立刻可以拿来享用,而一楼藏书,却无利可图。因为藏书不能变卖,藏书需要保养费用,需要子孙苦苦守护,长子大冲选择“天一阁”书楼,当即拨出部分良田充当书楼保养费。经过十余代子孙苦苦相守,到了1937 年抗战爆发,为了保护藏书,建成370年的天一阁中万册书籍大规模出阁,运往龙泉后方。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又运回阁中。这座历时400 年的藏书楼,耗尽了范氏家族十几代人的心血。

当你有幸登上这座书楼,面对这里的浩渺书册,是否能想到这批珍贵典籍,遭受灾难后的劫后余生,是多么不容易啊!这是用多少人的心血换来的,五千年的文化典籍能够劫后余生,留存至今,不得不让人赞叹不已。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