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眼见为实可信吗《一叶蔽目·一叶知秋》故事讲解

眼见为实可信吗《一叶蔽目·一叶知秋》故事讲解

眼见为实可信吗成语 一叶蔽目 一叶知秋解释 前者比喻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后者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出处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聪明的人只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而肤浅的人却用耳朵去...

眼见为实可信吗

成语 一叶蔽目 一叶知秋

解释 前者比喻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后者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聪明的人只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而肤浅的人却用耳朵去判断是非。汉代羌人入侵,老将赵充国请求前往。汉宣帝询问他要多少兵马?他回答说:“人云‘眼见为实’,待我到边境看了以后,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朝廷定断。”

著名的匈牙利钢琴家、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李斯特,曾借助善意的欺骗提携新人。当肖邦流落巴黎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李斯特欣赏他的才华,想推荐他,让观众接受他,所以特意在自己的演奏会上请肖邦在黑暗中弹奏一曲。观众不知所以,完全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中,一曲终了,灯光亮起,才发现台上演奏的是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名叫肖邦。

“双瞳剪水”是用来形容女子美丽动人的眼睛清澈如水,但清澈的眼睛有时也会欺骗人。当你观看水中的物体时,都会被放大或变形了,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照片可以任意嫁接,录音与录像也能随心剪辑,即使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这样一来,千年传下来的“眼见为实”,已被“眼见为虚”取代,以假乱真,往往让亲眼所见景象变得不可相信了。

《淮南子》有“一叶知秋”之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聪明人看见一片黄叶飘落在地,知道秋天快要来临,愚钝者却因“一叶障目”,双眼不见泰山。

《笑林》在解释“一叶障目”时,讲了一个穷书生学了螳螂捕蝉故事以后,寻找能遮蔽螳螂的树叶,还将满筐树叶带回家,用它挡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看得见他吗。妻子不耐烦,骗他说看不见。于是他跑到集市,用树叶挡住眼睛,拿走商贩的货品,最后被抓去交官。

人的眼睛,能见山峰之远,能视秋毫之末,却看不见眼前的睫毛,这就叫“目不见睫”。庄子曾劝诫过楚庄王,“我害怕智慧像眼睛一样,虽可见百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看别人的缺点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很难,发现自己的短处,如同“目不见睫”一样困难。至于“坐井观天”,说的是蛙坐井中,以为天与井一般大,终日沉醉于头顶上的一方蓝天,被讥笑为眼光狭小、见识浅薄。

冰心有一首小诗写得好:“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变小了。”一个人过于自负,过于狭隘,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会让主观情绪迷失双眼。无论是一叶障目,目不见睫,还是坐井观天,面对复杂事物,不仅要仔细观察,还要多思考,只有观之,思之,亲身经历,阅历才是人生宝贵财富。

商代时,纣王命工匠为他磨象牙筷子。箕子感叹说:“用了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碗与白玉杯。有了玉杯,不能再盛菜汤豆羹,而要有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不愿穿粗衣葛服,而要锦绣衣服,也不愿住茅屋陋室,而要坐华车住广厦。商国的物品再也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征掠远方各国的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建造酒池肉林、鹿台琼室,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不久商朝就灭亡了。箕子能从一副象牙筷子,推断出商纣王必然亡国的命运,这正是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体现。

《淮南子》还说:介虫、鳞虫,鸿毛、羽毛,就像干枝万叶一样,联系着世界万物百族,它们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变一个事物,会牵动与之相关的事物,也就会留下蛛丝马迹。“见微知著”,就是要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事物本质。小问题可能带来大祸患,小变化可能引起大事件,如果从事物细微处窥见其全貌,在初萌时测知发展趋势,就可具备一种生活的大智慧。

眼见的不一定是实在的,流传很广的也不一定是真的,若加上自我欲望,那就成了妄执。“妄执”是一句佛教语,常见的“妄执”有四种:第一种是追求某种欲望,心已被欲望迷惑了,叫“欲取”;第二种是某些想法已成固执,不肯改变的叫“见取”;第三种是执着于某一假象,固执且存有偏见,叫“我取”;第四种是不肯放弃某种错误行为,不加约束并已成执拗,叫“禁戒取”。

世事纷杂,让人眼花缭乱,更有些指鹿为马者,故意干扰视听,事情就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一般人多少有些妄执(或执着)倾向,感情重于理智的,自我欲望较强的人,执着就多一些,这与“一叶蔽目”没有什么两样。佛家讲究慧心,不迷信眼见为实的,就认为是好的。只有本性不乱,才能把握事情的真实面貌。

宋徽宗曾以诗题画招考画院画师。画士李唐画了一幅水边竹林中飘出酒旗的画卷,用来表现徽宗 “竹锁桥边卖酒家”的命题,获得赵佶的赏识,被招录为北宋画院待诏。北宋灭亡后,李唐沦落到南宋临安城,寥落街头,以卖画为生。当时南宋崇尚艳丽的花鸟画,并不欣赏他的水墨。李唐对时下流行的这一“妄执”,感叹不已,曾作诗道:“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他就用“胭脂画牡丹”讽刺那些被欲望迷惑了眼的时人的固执与偏见。

我从“看到的不一定真实可信”这一命题入手,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对待周围事物,要用见微知著的思维方法,不要因“一叶蔽目”,而看不清其本质,更不能由于偏见,而变得妄为、固执。我们要用“一叶知秋”的方法观察周围事物,通过某一事情的细微迹象,看到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