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一幅名画留下千年风情世态《身临其境·世态人情》故事讲解

一幅名画留下千年风情世态《身临其境·世态人情》故事讲解

一幅名画留下千年风情世态成语 身临其境 世态人情解释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社会风尚和为人处世之道;亦作“世道人情”。出处 明·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元·关汉卿《四块玉·闲适》:“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人情世态,是说人世间的情态与交往情分;世态人情,又往往指社会世态炎凉以及人情难测,世事难料。曹雪芹笔下就...

一幅名画留下千年风情世态

成语 身临其境 世态人情

解释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社会风尚和为人处世之道;亦作“世道人情”。

出处 明·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

元·关汉卿《四块玉·闲适》:“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

人情世态,是说人世间的情态与交往情分;世态人情,又往往指社会世态炎凉以及人情难测,世事难料。曹雪芹笔下就有两个反差极大的人物,一个是以情感待世的贾宝玉,另一个是以贪婪警世的贾雨村,这一褒一贬、一正一反两条人脉,引来不少人情与世态。可惜,前一个因痴情太深,难以立身;后一个却因贪狠太甚,遭人鄙弃。他们两人最终都没有真正解得世态人情,不能醒悟超脱,分别陷于儿女情长及追名逐利的世态人情之中。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俗人情,每个时代也有不同的世道和处世法则。在此,我们要感谢北宋翰林画院宫廷画师张择端,是他给我们留下《清明上河图》这幅优秀的民情风俗画,他的笔墨老练成熟,线条遒劲精细,色彩清淡典雅,给我们留下千年前的风俗世态人情,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也绝不为过。我们不仅了解当时的街坊河道,岁时节令,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

《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描述北宋汴梁风貌长达五米多的画卷,它以壮阔的场景,将一千多年前大宋汴梁城春末夏初时节的风俗人情世态,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画中有684 个人物,这些“画中人”,就像千百个跳动着的音符,在我们眼前不停地闪烁着、跳动着,我们心情自然不能平静。

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宋徽宗时,汴京有130万人,当时伦敦、巴黎仅有4 万到8 万人),经济最为发达和繁荣的城市。放眼所见,到处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华丽的轿车争相停靠在大街旁,名贵矫健的宝马,纵情奔驰在御街上,各州郡之人都往京都会集,各国使者与商贾,也调集四海珍品来到汴梁集市。镶金叠翠,能耀人眼目,罗袖绮裳,常飘送芳香,荟萃齐九州美味小吃,纷纷汇集在沿街茶坊酒店里。

我们常说,看到一幅好画,眼前一亮,这是因为画气通畅,气势恢宏,人物鲜活,个个跃入眼帘,就像我们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似的,这就是成语“身临其境”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

全幅画卷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是汴京郊野。郊外一派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景象,春分一过,正是汴京老百姓出门踏青扫墓、沿河赏景赶场的大好时光。画中,两名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门走来,路上遇见一顶轿子,内坐一位贵妇人,轿顶装饰杨柳杂花,轿后跟随几个骑马的和挑担的,这一环境和人物描写,点出特定的清明时节的汴梁风俗,就此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此画是以不断移动视点的“散点透视法”摄取画卷所需要的景象,它被誉为历史名作《东京梦华录》的最佳图解,有极大的考史价值。画的中段是繁忙的汴河码头,从画上可以看到一座拱桥耸立画面中心,宛如飞虹横跨河面。粮船云集在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两岸店铺林立,熙熙攘攘,展示北宋百年不用兵战换来的一派祥和繁荣景象。画中有位官员骑马过桥,不料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桥上又滑下一辆驴车,车上满载货物,直往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那驴却在偷懒,只见缆绳晃晃悠悠,驴儿却在摇头晃脑。

酒肆茶馆里有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用餐的、旁边还有一家“王家纸马店”,是别有风味专卖扫墓祭品的。这才是一幅公元11 世纪世界商业大都市的世道风情俯瞰图,个中经济繁荣、市民忙忙碌碌的真实写照,仿佛间,画作者已将我们带到千年前的汴京城,一览无遗饱览了当时的民俗风貌与人情世故。

汴河上共画有船只25 条,有的停泊码头,有的河中行驶,有的雇几名纤夫河边拉纤。有条大船正待过长虹桥,船夫们用竹竿撑住,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竿钩住桥边让船通过,还有的站在篷顶上落下风帆,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让船通过,邻船的人指指点点,大声吆喝,桥上的人伸头探脑,为过船时的紧张捏了把汗。桥上游客和邻船船夫站一旁呐喊助威,将汴河桥上的繁荣、忙碌、紧张有序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就是风俗画,风俗画的特点就是通俗朴实,接近生活,细腻逼真,加之惟妙惟肖,胜似看画者亲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张择端身为翰林画院画师,擅长绘舟车市肆、桥梁城郭,此画作为他向宋徽宗的贡品,迅即被收入御府,宋徽宗在画卷首处,用他的瘦金体题了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表明此画因赞颂大宋盛世,深得宋徽宗的欢心。

后段是热闹的市区街道,临河茶肆中,茶客们在闲谈,或临窗眺望。大桥西侧有不少摊贩和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等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不少游客凭着栏杆指指点点,观看往来船只。大桥中间是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做生意的商人,有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坐轿的闺秀。背篓的行脚僧,还有问路的外乡客,听说书的巷间小儿,更有酒楼狂饮的豪门子弟,街头乞讨的残疾老人。

如此纷杂的场景,万花筒似的,细致入微地在张择端笔下从容展现,将数十里风光人情、达官贵人、商贾旅客、贩夫走卒等各色人物尽收画卷,只有对社会底层的船夫、轿夫、小贩、走卒寄寓深刻的同情和理解,才能用淡淡几笔勾勒人物,做到神情兼备。此画之所以被奉为国宝,是因为它反映了汴京的风俗世态,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生活情景,人与人的情分都在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神韵达到如此生命洋溢的境界,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讲气韵,贵神似,不离人世情,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魅力,是华夏美术史上一块丰碑。这幅画完成后仅十余载,金兵入侵,繁花似锦的汴京毁于战祸,城内那般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景观,竟成了过眼云烟,可惜繁华、壮丽的宋都汴京,顷刻间烟消灰灭,只有这幅名画有幸流传下来。

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清明上河图》,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以鲜活的世俗情怀,承载古老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也能身临其境般体察北宋时的风土人情。靠着这层宣纸,记录下千年历史的风情,凭借数尺画卷,再现了当年旖旎景色,用色彩与线条,留下这悠悠已久的风土人情。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