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与人交往不能口无遮拦《口无择言·口无遮拦》故事讲解

与人交往不能口无遮拦《口无择言·口无遮拦》故事讲解

与人交往不能口无遮拦成语 口无择言 口无遮拦解释 前者指出口皆合道理,无须再选择。后者指说话随意,不分场合。出处 《孝经》:“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柳建伟《英雄时代》:“我喝点马尿,就口无遮拦。”“口无择言”,与我们平时说的“口无遮拦”或者“口不择言”的意思相反。口无遮拦是指说话没有顾忌,信口胡言,是贬义词。如《红楼梦》中,王夫人道:“我...

与人交往不能口无遮拦

成语 口无择言 口无遮拦

解释 前者指出口皆合道理,无须再选择。后者指说话随意,不分场合。

出处 《孝经》:“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柳建伟《英雄时代》:“我喝点马尿,就口无遮拦。”

“口无择言”,与我们平时说的“口无遮拦”或者“口不择言”的意思相反。口无遮拦是指说话没有顾忌,信口胡言,是贬义词。如《红楼梦》中,王夫人道:“我们老爷气起来,恨不能把宝玉活活打死,骂起来也口不择言,把弑父弑君都加在他的头上。”这位贾政老爷,是一个口无遮拦,行为不敢恭维的人。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是一褒义词,它的意思是,说出的话和做出的事无须选择,都能合乎礼仪或法度,也就是一个人说话及做事,没什么可以值得挑剔的。

要做到“口无择言”,得有个前提:不合法的话不说,不合规矩的事不做。只有说话无口误,做事不任性,也就是古人说的“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做到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当养成这一习惯以后,不需要刻意琢磨如何说话,一旦开了口,自然是正确的。这个带有经典教诲意味的成语,出自《孝经·卿大夫章》:“言满天下无口误,行遍天下无过失。”这正是体现了道德的力量,遵纪守法的力量和良好习惯的力量。

春秋时的晋灵公是个贪图享乐的无道之君,他手下的赵盾却是一位忠臣。晋灵公常做些出格的事,赵盾时常规劝他。晋灵公非常生气,便找来刺客锄麑,吩咐他:“你快去把赵盾杀掉!”当晚子时,锄麑潜入赵盾家,见大门敞开,赵盾穿得整整齐齐,正襟危坐在那里,按平时的习惯,等待上朝。锄麑心想:“赵盾是位了不起的忠臣,我不可以杀忠臣。但大王叫我来杀他,若我这样做,就是不忠,这也不行。”最后锄麑只能选择自杀了。赵盾就是这样一个“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的榜样,连奉王命刺杀他的刺客对他都下不了手,这正体现了道德的力量和遵纪守法的力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孝经》开篇提到孔子在家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孔子说:“先代帝王有高尚品行,百姓能和睦相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曾子躬身道:“我不聪敏,哪知这个?”

孔子回答说:“这就是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的根源。”

孔子的意思讲得很明白: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还能指望他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值得赞许的事情吗?《孝经》里特别提出:“任卿大夫,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因事君从政,承上接下,非国家规定的语言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不敢乱行。”

作为位高权重的官员,一言出口,传满天下,无人能查出他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口过”了;做了一个行为,普天下没有人能查出他的行为不合法,那就使百姓无“怒恶”了。

当官的人,如懂得言语和行动要谨慎,百姓就会拍手称好,这样的官当然是好官。如果认为官位是上级给的,说话做事理所当然要让上级满意,只有得到领导提携,成为亲信或被重用,这样就能口无择言,无“口过”了。如果出了问题,他们又会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认为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用什么方式说,在什么场合说,对什么人用什么语气说,上下有别,不能搞错,这些都是做官的技巧。这使我们想起了唐代的韩愈。

韩愈当时已经是个大官,贾岛不过是个穷酸的僧人,以世俗眼光来看,他们贵贱相去甚远。一天,贾岛骑着瘦毛驴,正在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他的诗句,恰遇京城做大官的韩愈被仪仗队簇拥而来。贾岛不慎闯入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非但没怪罪他,不以地位悬殊看不起他,反而下轿和他一同琢磨、推敲诗句。后来两人结成好友,成为史上一段佳话。

汉末的管宁与华歆,两人本是好友,同在菜园中锄地,见地上有一粒碎金子。管宁只顾挥锄,视而不见,华歆拾起金粒,面露喜色。就这样,管宁割断席子,还说道:“你我从此不再是朋友。”一句话,朋友断了交,这就是“管宁割席”的典故。

口无遮拦是人际交往中的忌讳。不要高谈阔论,不能盛气凌人,让人三尺,给自己留一个回旋的余地。有些去公司应聘的年轻人,在公司高管层面前,喜欢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地陈述自己的学识、履历、特长和人脉优势,把该说的和不该说的全都口无遮拦地一并道出,想显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奇才。但是他忘了,过分标榜自己,会让人讨厌,遭到别人的鄙视,是不可能被录取的。

夸夸其谈会给人留下轻薄的感觉。他们不懂得与人言谈,特别是在应聘、演讲、答辩等正式公开场合,讲话更得留有余地,进则有度,退则有路,分寸之间有深奥的玄机。

留有余地,是与人交谈不能逾越的一条底线。俗话说,饭吃七分饱,话留三分意。说话时,需要把握分寸,给自己留有余地,同时给自己留点口德。我们要懂得“话失一语,自损三千”的道理,不要把话说得言之凿凿、不容置疑。每个人说出的话,都应经过深思熟虑,要符合道义,符合德行。不必说而说,是多说,多说会招人排斥;不当说而说,是瞎说,瞎说易惹出是非。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对失意者,莫谈得意事;遇得意时,莫忘失意日。当面责人短,人虽不悦,未必怀恨在心;背后言人短,不悦固然难免,怀恨却更长久。

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说话时,需真诚坦率,莫招来讨厌猜疑;要牢记,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这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