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成语大全/中国人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故事讲解

中国人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故事讲解

中国人的礼尚往来成语 来而不往非礼也解释 礼节上应有来有往;或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做出反应,以同样做法回答对方。出处 《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中国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起着“准法律”作用,来而不往非礼也,已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一句成语。当别人向你施礼时,必须以礼回报,才算有涵养。在儒...

中国人的礼尚往来

成语 来而不往非礼也

解释 礼节上应有来有往;或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做出反应,以同样做法回答对方。

出处 《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中国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起着“准法律”作用,来而不往非礼也,已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一句成语。当别人向你施礼时,必须以礼回报,才算有涵养。在儒学“仁义礼智信”中,“礼”被排在第三位,处显要地位。

若是一件事办砸了,首先怪自己礼数不到,污了礼数,会被人笑话。就拿见面时称呼而言,得看场合,得讲身份,上下有序,不可忽视。官场上,要称呼官职官衔;有学问的人,要称呼学衔学位;对有权势的人,称呼更是马虎不得。酒席上敬酒,讲究主次有序,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顺序,瞄准席上主客,投其所好,礼数齐全,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要讲吉礼,冠婚须按喜礼,见宾客遵宾礼,军旅中循军礼,丧葬不违凶礼。礼数标志一个人的身份,礼多人不怪,不能让别人小看自己。在古代,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若挨了强盗打,没有人会怪他有何不好;如果他丢掉书本和礼节,专练防身武功,就成了不讲礼数的“强人”,那会被人耻笑。

我们祖先用一套完整的礼仪动作,揖礼、拱手、鞠躬,顿首、稽首等,来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肢体语言。这些肢体动作承载着我们祖先传给后人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的无声教诲。《礼记》中说:“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一个人身处富贵而懂礼,就不会骄横;身处贫贱而知礼,志向不会屈服。看来中国礼仪好处真多,已渗入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处:仪态、言谈、举止、饮食、观赏、交往,被归纳为“八礼四仪”。

中国人的面子太重要了,面子是一个人荣誉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社交场合中的“通行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礼仪又和“面子”凑在一起,这才有了“往而不来与来而不往皆非礼也”的说法。战国时渑池会上,狂妄自大的秦王吩咐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害怕,只得屈辱为秦王弹奏一曲,秦王令身旁史官将这事记录下来。赵国使臣蔺相如感到失了面子,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一时语塞,勉强击了缶。蔺相如赶紧让史官将此记下来,这才把赵王失去的面子争回来。这是“礼尚往来”起约束作用,秦王不击缶,就是不懂礼仪,但秦王击了缶,赵国才不失面子。礼尚往来的意思就是,在接受别人好意时,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但是别人伤了你面子,你也要给他一点颜色。于是中国人为了面子,非要争个明白,无论是受尊敬或受侮辱,都要做出相同的回应,你敬我一尺,我得回敬你一丈。

最常见的方法是对别人施加自己的行为用同样方法应答对方,就像酒席上的“酬酢”一样,主人向客人敬了酒叫“酬”,客人向主人回敬了叫“酢”。《新唐书》中说得更明白,若是“强饮客,客辞”;若是“自引满,客不得已而酬酢,醉仆席上”,也是违反礼数的。

“礼尚往来”,原先注重的只是情感与礼节,人与人交往,最根本的是感情与思想的融合,也就是彼此来往之情。但现在托人办事,不好空手而去,只靠美言几句,无济于事。于是人们想到送礼物,如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样一来,“礼尚往来”被物化了,老祖宗传下有关“礼”的那套肢体动作,逐渐变成礼品或礼物。此时的礼物,成了感情的载体,又成为打开关系网的敲门砖。因为任何一个关系网都需要不断梳理和维护, 否则这张网会慢慢断开, 想达到的目的就会付诸东流。

送礼要符合送礼的情节,又要符合授礼时遇到的情景,还要突出送礼者的意念与品位,使受礼者觉得您送的礼非同寻常。因此给什么人送礼, 送什么样的物件,都是送礼人事先要认真考虑的。《红楼梦》里“送宫花”场面,当宝玉开匣看时,是两枝宫制惟妙新巧的假花,黛玉不禁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里,曹雪芹高明之处是写事写物不留痕迹,写送礼就不能不讲场合,不讲方式,也不能送剩下的物件。怪只能怪周瑞家的狗眼看人低,怨不得黛玉说话那么刻薄。

来而不往非礼也,当你收到别人送来礼物时,又要考虑回礼,在你回礼时,你又变成送礼的, 要弄清对方送礼的目的,设法给予回礼。如果别人求您办事,而您又力所能及, 把事办了就当作回礼。国人还有一句话,叫“大恩不言谢”,你受了“大恩”,不能言谢怎么办?这就得送礼,怕亏欠别人,送什么都不过分。

送礼现在成了礼尚往来的物质表现形式。在信息时代,通过送礼这一社交活动,礼品作为一种特殊媒介,起着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某种信息的作用,又充当了修复关系网的润滑剂。在礼品上搞攀比,以礼品厚重来衡量感情厚薄,那是对友谊与感情的亵渎,也是对“礼尚往来”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亵渎。现在有一股送礼中的攀比之风,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送去的礼品由温饱型,实惠型,逐渐向华贵型,高雅型转化。“礼尚往来”的原来意义变了,变成“一报还一报”,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变了,人家给你重礼,你就得回馈一份更像样的厚礼。

在今天物欲横流之时,更要警惕与抨击中国人原来的“礼尚往来”习惯,在物化中变了味:收礼,成为贪官的一种生财之道;行贿者借助“送礼”去行贿,贪官便借助“收礼”明目张胆的受贿;行贿者送出去的是钱财之“礼”、有求之“礼”,贪官们回报的是“以权谋私”之礼,损害国家利益之“礼”,通过他们的手,“礼尚往来”这一传统文明礼仪,已变了味,成了一块滋长贪腐的遮羞布。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