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成语中的鞋子

成语中的鞋子

成语中的鞋子甲:鞋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人类从赤脚到穿鞋,显示了一种文明和进步。鞋的作用是为了保持脚的干净,因此穿鞋也是为了适应某种需要而形成的习俗。隋朝之前,我国古人一般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睡,为了保持室内的清洁,进屋上席都要脱去鞋袜。在那时,如果进入堂、室不脱鞋袜,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乙:在“削足适履”“郑人买履”等成语里,“履”都是指的鞋子。甲:“...

成语中的鞋子

甲:鞋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人类从赤脚到穿鞋,显示了一种文明和进步。

鞋的作用是为了保持脚的干净,因此穿鞋也是为了适应某种需要而形成的习俗。

隋朝之前,我国古人一般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睡,为了保持室内的清洁,进屋上席都要脱去鞋袜。

在那时,如果进入堂、室不脱鞋袜,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乙:在“削足适履”“郑人买履”等成语里,“履”都是指的鞋子。

甲:“削足适履”出自《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这则成语是指把脚削小去适应小鞋,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勉强凑合。也作“截趾适屦”“刻足适屦”。“屦”也指鞋子。

大体而言,鞋子的说法,是由“屦”到“履”再到“鞋”的。这种现象称之为“词转”。

语言的转换,不是一下就转过来的,一个新词的出现到约定俗成有一个过程。

战国之前,一般称鞋子为“屦”;唐宋之后,“鞋”字广泛流传;在二者之间,多用“履”字。

乙:即便到了今天,“履”也活在许多成语里,除了上述两条,还有“步履维艰”“如履薄冰”“西装革履”等。

甲:是。这里面的“履”字,有的作名词,有的作动词。

从一开始,鞋子就是等级的标志。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可以穿鞋,奴隶只能赤足。

在封建社会,豪门贵族、王公大臣可以穿丝鞋,平民百姓只能穿草鞋、布鞋。

成语“青鞋布袜”就是指平民的装束,比喻归隐的生活。

古代的鞋子最初都是用草、麻、葛藤、皮、丝等材料制成的。

最常见的是草鞋,这是使用最早、最普遍的鞋子,一般平民百姓都穿草鞋。特别是穷苦人家,终年只有草鞋穿,有人还以编织草鞋为生。草鞋又称“不借”,缘于草鞋可以人人自办,用不着外借。

成语“天冠地屦”是指天上的冠和地上的屦,比喻相去极远,差别很大。

乙:还有条成语叫“隔靴搔痒”,指隔着靴子挠痒,比喻做事抓不住要害。“靴”指的也是鞋子。

甲:对。靴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的鞋子。因为胡人常要骑马,一般都穿靴子,把裤管塞入靴筒,便于骑马。赵武灵王首穿胡服后,靴子便逐渐传入中原。

由于汉族的起居习惯与胡人不同,且贵族出门大多坐车,穿靴反而不便,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靴子都不为汉人接受。

隋朝时,席地而坐的习俗逐渐向坐椅子发展,人们进门也不必脱鞋,且服饰也有所改变,穿靴的人才多了起来。人们外出穿靴,在家穿鞋。

清朝还把靴子定为公服,官员上朝时必须穿朝服,着靴子。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engyu/202303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