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不遗余力》成语故事、释义、典故出处

《不遗余力》成语故事、释义、典故出处

不遗余力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不断派兵去攻打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军大举进犯赵国,赵军在上党地区遭到秦军围攻,连连溃败。赵王惊恐万分,与大臣楼缓和虞卿商议。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上党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缓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觉得增兵再战未必能胜,但也不同...

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不断派兵去攻打其他国家。

公元前260年,秦军大举进犯赵国,赵军在上党地区遭到秦军围攻,连连溃败。赵王惊恐万分,与大臣楼缓和虞卿商议。

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上党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缓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觉得增兵再战未必能胜,但也不同意向秦国求和。他说:“主张求和的人认为,这是保全赵国的唯一机会,其实未必如此。大王,您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呢?”

赵王说:“那还用说吗?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要彻底消灭我们才肯罢休啊!”虞卿说:“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么可能同意我们求和呢?”他建议先派使者带着重礼去楚国和魏国。一旦使者进入两国,秦王必定怀疑三国要联合起来对付他,因而会感到惶恐。那时,再与他和谈就容易多了。

虞卿的主张很有见地,可惜赵王不以为然。不久,赵王派特使到秦国去求和,果然碰了一鼻子灰。随后,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国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

赵国固然损失惨重,但秦军也已疲惫不堪,于是向赵王提出割让六城送给秦国作为求和条件。赵王刚想答应,虞卿劝阻说:“秦军是自己疲倦了才要撤军,还是仅仅想得到六城?”

赵王说:“秦军攻打我们是不遗余力的,我看也许是因为兵卒疲倦了才撤退的。”

虞卿说:“对呀,秦军东征西讨,结果疲惫不堪,不得已才退兵。可您却要将他们用武力得不到的东西送给他,这无疑是帮助他来对付自己啊。等到明年秦国再来攻打我们,我们还能拿什么来抵抗呢?”

虞卿又说:“与其割让六城给秦国,还不如将其送给齐国,这样秦国就与齐国结了仇。要是我们与齐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王就得主动带着厚礼来找我们议和了。”

赵王终于采纳了虞卿的建议,派他出使齐国,共商攻秦之计。秦国得知赵国与齐国联手的消息,还没等虞卿返回,就派人来议和了。

【成语积累】

【释义】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形容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

【典故】刘向《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