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不自量力》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不自量力》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不自量力【释义】“不自量力”多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亦说自不量力。【出处】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左传·隐公十一年》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两国之间一直都是...

不自量力

【释义】

“不自量力”多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亦说自不量力。

【出处】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左传·隐公十一年》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两国之间一直都是和睦相处。

公元前712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发生了争执。息国国君扬言要讨伐郑国,于是便召集大臣来商议。有大臣劝进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还有大臣说,“在战争之前要确定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可是息国国君对大臣们的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军队向郑国发起了进攻。郑国马上出兵迎战。虽然这两个诸侯国都很小,但相比较而言,息国的人力和物力要比郑国弱很多,在军事方面也不及郑国,所以战争的结果自然是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对两国的这次战争进行了分析,认为息国之所以会输掉战争,其根源在于犯了“五不韪”,具体来说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不度德,就是指不能够确切地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的确比对方高;不量力,就是说没有衡量好自己的力量是否强过对方;不亲亲,两国国家之间本应该相互扶持,相互亲近,但事实却是两个国家之间相互争斗,没有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不征辞,不能够向对方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分辨不清;不察有罪,不能明辨战争失败的错误和责任。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必然的吗?

果然,息国很快就被楚国灭掉了。

【政德启示】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自量力,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于失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现实中,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位高权重、无所不能,忘记了自己公仆的身份,忘记了党的宗旨,对待工作轻慢浮躁,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对待群众盛气凌人,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同事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自我感觉良好,任何正确的意见建议都听不进去。这些不自量力的工作作风,其结果只能使自己陷入作茧自缚的尴尬境地。

那么,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如何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呢?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作为人民服务的机遇和平台;二是要努力克服工作中心浮气躁、刚愎自用的不良作风,时时、事事都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礼貌待人,谨慎处事。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汇聚众人的智慧与力量,真正将本职工作做细、做好、做实;三是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良好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哗众取宠,不逞一时之快。要能够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团结群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奋斗。

文/毛杨柳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