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成语大全/《从善如流》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从善如流》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从善如流【释义】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出处】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左传·成公八年》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将。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晋国派栾书率军...

从善如流

【释义】

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出处】

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左传·成公八年》

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将。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晋国派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楚军见晋军人多势众,估计难以取胜,就撤军回国了。

楚军撤退后,栾书并没有返回晋国,而是准备去侵袭楚国的同盟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军救蔡。晋国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请求率兵攻打援蔡的楚军,晋国军队中有很多将领请求参战。

栾书正打算答应时,他的三名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劝谏说,“不行,我们是来救援郑国的,还没怎么打楚军就撤退了,之后就来到了这里。倘若我们攻打蔡国,就等于是把杀戮带到了别国的土地上。这样可能会激怒楚军,引发与楚国的又一场战争。如果能够取胜还好,虽不光荣却也不差,但倘如不能打败对方,那我们的军队就会受到耻辱,还是不如回去的好。”栾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晋军就撤退回国。

当时晋军将领中有不少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辅佐栾书的有十一个人,只有三个人主张收兵,而主战的人占多数,因此应该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栾书回答说:“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知庄子他们是贤人,他们的正确意见便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晋军退兵后,楚军也撤兵回国。

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下了蔡国后,又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又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而去攻打沈国。栾书又一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当时的有识之士称赞他说,“栾书能够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水流那样和顺而又自然啊。”

【政德启示】

现实生活中,“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经常遵循的一项准则。然而,有时候真理又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在面对问题、面临抉择时,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少数领导干部听不得不同意见和看法,讳疾忌医,把不同意见视作是噪音、杂音,盲目自信、独断专行,结果出现了失误,导致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受损失。这样的干部只看眼前,不思长远,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置一边,却还想让群众认可,结果只会是事与愿违。而那些真正为群众谋利的干部,是能够虚心接受建议和批评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自己哪里有瑕疵,哪里需要改进,才能改得对,改到群众的心坎儿里。

俗语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善如流,需要的就是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够听得进箴言,纳得了良策。古往今来,只有那些善于听取、敢于听取群众声音,虚心接受群众批评的执政者,才能深得民心,在执政之路上走得更远更辉煌。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拓宽意见表达渠道,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发现不足,真心改正缺点,从而营造出健康积极的政治生态环境。

文/毛杨柳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