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刚愎自用》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刚愎自用》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刚愎自用【释义】形容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不听别人的意见。多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出处】“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国打败郑国,郑襄公赤裸身体牵着羊去迎接楚庄王,向楚庄王苦苦求饶,博得了楚庄王的同情。同年夏天,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屈服于楚国的消息,晋军的...

刚愎自用

【释义】

形容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不听别人的意见。多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

【出处】

“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左传·宣公十二年》

公元前597年春,楚国打败郑国,郑襄公赤裸身体牵着羊去迎接楚庄王,向楚庄王苦苦求饶,博得了楚庄王的同情。

同年夏天,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屈服于楚国的消息,晋军的中军主帅荀林父等部分将领便提出撤兵,想要等楚国军队回国之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这个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縠表示反对,他认为荀林父的做法不妥当,双方各执一词,发生了争执。先縠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若是我们贻误战机而因此失去晋国的霸主地位,还不如死了。”先縠还说:“率军出征,遇到强敌就心生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面对困难就想要撤军,这样的事情只有你们能够做得出来,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等到北上到达黄河时再回国。但听说晋军已经渡河,楚庄王便要退兵返国。他的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孙叔敖则不想战。孙叔敖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但最终都是战而不胜。”伍参反驳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以见得大人您太没有智慧了;倘若失败了,那么我将落在晋军之手”。令尹沉默不再作声,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晋军的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要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听从了伍参的建议,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等待晋军。

此时,郑国派人到晋军中声明:“我们郑国向楚国求和,不过是为了不致亡国,丝毫没有对晋国不友好的意思。”来人还说:“楚军轻而易举地得了胜利,因此骄傲了,部队也放松戒备了。你们如果趁此追击,加上我们从旁助战,定可以大败楚军。”先縠听后很是高兴,于是便对部下说:“现在打败楚军、夺回郑国正是时候了!”下军副将栾书却持反对意见说:“不行,楚国经常教诫全国军民,要发扬他们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有什么理由能说明他们骄傲了,放松戒备了?况且郑国劝我们攻打楚军,其实也并不是真心向着我们。要是我们打胜了,他固然会讨好我们,要是楚军打胜了,他还不是又要向楚国投降。我们怎么可以相信郑国的话呢?”先縠不听,执意要攻打楚国。

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政德启示】

刚愎自用,是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领导干部个人主义现象比较严重,喜欢搞一言堂,对于身边同事提出的观点不屑一顾,但却将自己的话看作是“金科玉律”,工作中毫无民主可言,与群众间更是缺乏交流,甚至于零沟通。群众的意见不爱听,群众的建议不重视,制定政策也只从个人需求出发,从不考虑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

而要解决干部中存在的刚愎自用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为官者要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古语道,言能听,则道乃进。从古至今,只有善于采纳各方意见的执政者,才能够在其执政之路上走的长、走得远。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最终成就了“贞观盛世”;齐威王采纳邹忌谏言,励精图治,实现了齐国的中兴。相反,那些闭目塞听、刚愎自用者,其结果只能是人心尽失。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则见面容,镜于人则知吉凶。”民众的意见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真正反映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共产党人要多听不同的意见,才能多知道各方面的意见。不同的意见不一定都对,但你要听了才有比较。在不同的意见中,最重要的是广大群众的意见。这些直接从群众中来的意见更加宝贵。”可以说,学会倾听,是我们广大领导干部的一堂必修课。只有将这堂课上好了,上扎实了,才能够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才能真正全心全意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文/毛杨柳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