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成语大全/《过门不入》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过门不入》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过门不入【释义】指经过家门口而不进入,后来用于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的优秀品德。【出处】“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滕文公上》“过门不入”一词反映的是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禹的故事。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洪水淹没了农田房屋,人民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可...

过门不入

【释义】

指经过家门口而不进入,后来用于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的优秀品德。

【出处】

“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孟子·滕文公上》

“过门不入”一词反映的是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禹的故事。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洪水淹没了农田房屋,人民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可以说,水患给百姓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方国联盟首领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他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尧手下的大臣们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因而获罪。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碰到的大难题也是治水,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时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论德行能力都要超过他的父亲,禹这个人为人谦逊有礼,做事认真,生活也非常简朴。”所以舜就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禹,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禹在30岁的时候才和涂山姑娘女娇结婚,为了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婚后第四天就离开家去治理洪水了。禹和他的助手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在洪水中痛苦地挣扎,禹不禁一次次流下了眼泪,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治水的决心。禹吸取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探索出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通过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还充分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一起劳动,吃睡都在工地,夜以继日地干。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消灭了水患。在治水期间,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口,但他没有抽出时间来进家门看看。其中有一次,他听到小孩的哭声,知道是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想到治水任务艰巨,他只得向家中的茅屋行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继续奔走在治水的路上。

【政德启示】

“大禹治水”是我国民间千古传颂众所皆知的故事。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善于吸纳前人的经验教训,善于利用实地考察的工作方式,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我们留下了勇于担当、科学务实、艰苦奋斗等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大禹治水13年,奔波劳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更是体现了他心怀天下苍生,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大禹的这些精神品格,正是今天我们领导干部所应该具备的。《尚书》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是党执政的根基,根基稳了,国家就会安宁。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时刻装在心中,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做到了“大公无私”。

2014年1月21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在北京出席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要打牢学习教育这个基础,切实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为后人留下什么的问题,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为后人留下什么”,这个“三问”就是问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是存私心还是彰公道?可以说,彰公道则天下廉,存私心则政权腐。毛主席晚年曾说过“我没有私心”这句话,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6位亲人的生命;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自己的毛巾补了70多块补丁;为了我们党的清正廉洁,用自己的工资资助韶山的亲属来北京看病……他是何等的胸怀天下,何等的公私分明?

再来看我们的习主席,他心中时刻牵挂的也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一次次的基层调研中,他总是率先垂范,亲民、爱民、为民着想。对困难群众,他关心的是家里的生活如何得到更好的改善;对企业职工,他关心的是职工的待遇是否比以前更好;对青年学子,他关心的是如何锻炼身心健康成长。习总书记就是这样深入基层为老百姓谋福利,他对群众的关怀是饱含深情的,体现了优秀共产党员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怀,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的。

文/张娜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