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成语大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义】如果自己不希望被人强迫做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那么也应该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不愿承受的事强加在他人的身上。【出处】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仲弓,也就是冉雍,比孔子小了二十九岁。虽是平民出身,仲弓却非常注意自己在德行上的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

如果自己不希望被人强迫做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那么也应该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不愿承受的事强加在他人的身上。

【出处】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仲弓,也就是冉雍,比孔子小了二十九岁。虽是平民出身,仲弓却非常注意自己在德行上的培养,孔子也因此更多地侧重于从道德品质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仲弓谦虚而又好学,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回去之后反复咀嚼回味,遇到有不解的地方就去请教。

有一天仲弓去找孔子,问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仁”。孔子回答:“出门在外的时候循规蹈矩、彬彬有礼;役使百姓的时候庄严隆重而又极其小心。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那么也就不应该去强求别人。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朝堂之上就不会招致不满,私下与人交往时也不会惹来怨恨。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仁了吧!”仲弓听了不由得点了点头,说道:“弟子虽然资质愚钝,但是一定会按照老师您说的那样去做。”

【政德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如果你不愿被人背后非议,那么你也就不要背后非议他人。如果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也就不要欺骗他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善,社会也就难以和谐。我们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的时候,总能遇见这样的司机,只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及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道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到行人,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行为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冲突矛盾才会减少,社会也才能够变得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的要求,更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恪守的道德底线。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他还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等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来强调干部加强自我修身锻炼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为人处世之道,同时也是我们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所奉行的一贯准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反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发展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上。晚清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百多年漫长的屈辱的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也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再度重演,也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

除此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当今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复杂国际格局中,孔子于2500多年前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全世界公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

文/聂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