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见利思义》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见利思义》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见利思义【释义】意思是看到货财,首先要想到道义。【出处】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子路向孔子请教一个完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孔子回答道:“理想中的完美人格要能够具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

见利思义

【释义】

意思是看到货财,首先要想到道义。

【出处】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子路向孔子请教一个完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孔子回答道:“理想中的完美人格要能够具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得上完人了。”又说:“当今之世,要做到这些恐怕是不可能了。但如果看见利益先想想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挺身而出,即便处于困境对于立下的誓言依然能够坚定不渝地去执行,能够做到这些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罢。”

在变乱的春秋末期,近似完美的“成人”几乎是做不到的。作为推崇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大师,孔子从不只追求理想而不考虑现实。孔子提出的“成人”三方面既贴合社会实际,又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对于有志者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义利之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传统命题,古往今来,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始终是衡量人品高下的重要准则。正如孟子所言:“义,人之正路也。”许多仁人志士,在利益诱惑,甚至生死面前,坚持以义为重,勇于舍个人之小利,求人生之大义,有的乃至舍生取义,留下许多佳话。

东汉时期,有个叫王密的贤人曾受到过东莱太守杨震的举荐,后王为报答知遇之恩,怀揣十金要送给杨震,并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却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拒金之事一直被传为美谈。中国历史上像这样见利思义的故事可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政德启示】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见利思义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该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绝对不取,即先义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与“见利思义”截然相反的是“见利忘义”。《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语道出了见利忘义和保利弃义也是常见的社会现象。

十八大之后落马的那些贪官,许多都是背离了党的宗旨,忘掉了做人做官的基本准则,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偏移,荣辱观、义利观发生扭曲。有的变成了金钱的奴隶,把权力当成了敛财捞钱的工具,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贪得无厌;有的视贪占公共或他人财物为合情合理,觉得是自己的“辛劳”所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被所谓的“潜规则”牵着鼻子走,不是理直气壮地与贪腐现象做斗争,而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有的在全党大抓作风建设,纠“四风”、改作风的“新常态”下,见工作“无利可图”,竟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到头来,轻者损害干部形象和威信,重者不仅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毁掉了个人前程和家庭幸福,还给党的事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给党的形象带来恶劣影响。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人生必修课。这就需要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老老实实坐下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中得到警醒,提升境界。在这方面,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特别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给人以重要启示。

继承、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义利观”学说的积极方面,对于今人修身养性、处世为人是大有裨益的。思想认识上的清醒是道德纯洁的前提和保证。党员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和践行党的宗旨、作风上理应做得更好。从入党那天起,就要按照党章的要求,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以“三严三实”为座右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力争在义和利的关系上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实,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哪个党员干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怎么样,身边的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对于见利思义、大公无私的党员干部,群众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乐于跟着好干部同甘共苦一起干。而对于那些见利忘义、以权谋私的人,群众都不会买账,甚至嗤之以鼻,以之为鄙视的对象。

是淡泊名利,还是追逐名利;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这不仅是领导干部价值取向的问题,更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和道德操守的一把尺子。

文/聂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