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明辨是非》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明辨是非》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明辨是非【释义】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出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明辨是非是君子之要。这里有这样一则故事,说魏徵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敢于直言不讳地向唐太宗提意见,而且多被采纳。有一次,唐太宗同魏徵一起讨论治国之道。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做才能贤明?怎样叫昏庸?”魏徵答道:“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贤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而...

明辨是非

【释义】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出处】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明辨是非是君子之要。这里有这样一则故事,说魏徵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敢于直言不讳地向唐太宗提意见,而且多被采纳。有一次,唐太宗同魏徵一起讨论治国之道。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做才能贤明?怎样叫昏庸?”魏徵答道:“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贤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而有些皇帝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只片面地听信少数人的话。从前帝尧明晰地向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仁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听了,十分赞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明辨是非,任用魏徵、房玄龄、杜如梅这些正直,敢于直言的大臣,虚心接纳他们提出的意见,并能够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

我们也有许多前人留下的教训:楚王没有认真分辨大臣的好坏,听信了谗言,疏远了正道直行的屈原,最终亡国,忠臣投江。唐玄宗李隆基不辨何为重要的事,放弃专心管理朝政,选择宠爱贵妃,夜夜歌舞,寻欢作乐,最终奸臣当道,安史之乱,民不聊生,大唐盛世毁于一夕。宋徽宗不辨正误,放弃改革抵抗,选择投降求和,成了金人的奴隶。种种教训,皆因没有明辨是非,错失机遇,迷失方向,到头来后悔已晚,追悔莫及,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政德启示】

价值观决定是非观,是非观决定品行道德。正确的是非观是一种聚人心、扬士气、促发展的正能量。对党员干部来说,也是基本的素养和起码的要求,更是党员领导干部需要锤炼的为官之德。一个党员干部能做到明辨是非,政治定力就强,个人觉悟就高,拒腐防变的意识就强,自然就行得正、坐得端。反之,如果不能明辨是非,就会慢慢变得品行不端、政德不修、党性不强,生出邪心、走向歧路。等到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之时,就会毫无礼义廉耻,丧失道德底线,颠倒是非曲直,最终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

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仅会遇到各种问题,也会面对形形色色诱惑,这就要求我们要明辨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利令智昏,不能被物欲所惑、为名利所困。要经常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自己的行为敲警钟。明白什么事情是职责所在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违反党纪党规坚决不做的。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要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要看;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要去。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认真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自觉防止私欲膨胀。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和批评,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群众工作是第一位,应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在大是大非面前守住底线、不越红线,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文/闫培宾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