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星期六
首页/成语大全/《偃武修文》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偃武修文》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偃武修文【释义】停止武事,振兴文教礼乐。【出处】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尚书·武成》这个成语出自于周武王的一个故事:武王灭商之后,回到自己的首都丰邑。从此,他决定不再进行战争而振兴礼乐。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下令把战马通通赶到华山之南,把牛群驱放到华山以东的桃林。【政德启示】偃武修文是中国古代哲人主张的...

偃武修文

【释义】

停止武事,振兴文教礼乐。

【出处】

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尚书·武成》

这个成语出自于周武王的一个故事:武王灭商之后,回到自己的首都丰邑。从此,他决定不再进行战争而振兴礼乐。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下令把战马通通赶到华山之南,把牛群驱放到华山以东的桃林。

【政德启示】

偃武修文是中国古代哲人主张的治国原则之一。最早提出偃武修文的是《尚书·武成》。此后历代文人志士都对这一现实满怀憧憬,比如,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

中华民族不是好战的民族。春秋时期,虽然是乱世,但是生于此时的孔子仍然坚持祖训,不尚武事,《论语·卫灵公》载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之后的兵书《六韬·文韬·兵道》更为直接地肯定:“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就连专门讲军事的兵书,也强调不轻易用兵,《孙子兵法·火攻》力主“非危不战”。《孙子兵法·谋功》篇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之上”。

中国主张“偃武修文”,在古代世界的残酷斗争中没有被消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创伤中艰难地挺了过来,这在世界史上十分罕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修文关乎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文化叫“软实力”。表面上看它确实很“软”,但却是一种潜力无限的宏大力量。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都不能忽视对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习近平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他还特别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其道路命运休戚相关。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掌握着话语权,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我们提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国家强大的表现,而自信心的丧失是附着在民族心灵上的文化毒瘤。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正是为了彻底扫除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产生的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号角。

文/王雪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