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星期六
首页/成语大全/《以直报怨》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以直报怨》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以直报怨【释义】以公道对待自己所怨恨的人。【出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有人问孔子:“如果用恩德来回报怨恨,这是不是仁的体现呢?”孔子回答:“如果你用恩德来回报怨恨的话,那么你又该怎么回报恩德?在我看来,应该要用正直报答别人对你的伤害,用恩德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政德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有恩...

以直报怨

【释义】

以公道对待自己所怨恨的人。

【出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有人问孔子:“如果用恩德来回报怨恨,这是不是仁的体现呢?”孔子回答:“如果你用恩德来回报怨恨的话,那么你又该怎么回报恩德?在我看来,应该要用正直报答别人对你的伤害,用恩德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

【政德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有恩德于你,有人因伤害过你而有冤仇于你,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德和怨呢?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德报德,这是没有疑义的。别人在关键的时候对我们伸以援手,我们自然要回报人家。那么对于怨恨呢?一种方式是“以怨报怨”。别人伤害了我,我也要采取同等的手段去报复他。还有一种态度是“以德报怨”,别人伤害了我,我不仅不生气,反过来还给他笑脸和利益上的关照。当这两种态度摆在面前的时候,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在这里,以怨报怨显然不成。倘若鼓励倡导以恶制恶这样的人生观,人人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冤冤相报,因果循环,子孙后代,永无宁日。那么“以德报怨”又是否是一种很好的态度呢?也不然。孔子告诉我们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让我们感到疑惑的是,一向主张仁爱的孔子为什么明确表示不赞成“以德报怨”呢?圣经中,耶稣说:“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凑上”。佛教的壁画中也有“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劝善故事。这些故事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大肆宣扬。可是静心一想,以德报怨既难以实行,也不可取。因为但凡正常的人,你能像个傻瓜似的被揍了,还凑上去吗?“舍身饲虎”的故事更是极端、惨烈,舍弃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救生性凶残的老虎,可行吗?这只能是一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以德报怨”的结果,当我们用恩德、宽容、慈悲对待怨恨的时候,只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可能是,对方被感动了,向善了,不过这种概率极小。更大的可能是被对方认为你软弱可欺,甚至助长了他作恶的嚣张气焰。从某种意义来说,“以德报怨”,对其他善良的人,则是一种不公和伤害。

由此看来,孔子讲求仁爱,讲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滥情,不是做一个和稀泥的好好先生。也就是说,对待自己讨厌的人,对待无理的怨恨,他不是丧失人格的尊严,一味退让,而主张以一种直率、公正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用光明磊落的态度来对待怨恨,而不是无原则地去迎合别人。

“以直报怨”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同样也体现在我国对外关系的处理上。60年前,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既是东方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我们要把和平共处的理念世代传承下去。今天,中国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但同时我国维护本国领土主权的意志也是坚定不移的,倘若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一味挑衅滋事,蓄意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触及中国人民的原则和底线,那么我们势必被迫要进行强有力的回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柏林演讲时所指出的那样,“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所倡导的“和而不同”“以直报怨”等中道智慧,其精义就在于克服了两极对立的思维,以一种立足包容接纳的心态实现天与人的和谐。这对于我们今天缓解各国文明间的冲突与紧张,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弥足珍贵的重大价值和借鉴意义。

文/聂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