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择善而从》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择善而从》出处、释义、人生智慧案例

择善而从【释义】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出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有一次告诫弟子:“你们要时刻牢记,哪怕是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在一起走路,别人的言行举止和品德修养方面也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一面学习,把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引以为鉴,时刻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存在同样的...

择善而从

【释义】

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孔子有一次告诫弟子:“你们要时刻牢记,哪怕是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在一起走路,别人的言行举止和品德修养方面也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一面学习,把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引以为鉴,时刻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及时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不仅家喻户晓,更受到后世知识分子的认可和遵从。孔子在这里所提出的取长补短,虚心向别人请教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是更为可贵的是,孔子教导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够不加选择地盲目接受,而是要把别人的长处作为榜样的同时,也要把别人的缺点作为镜鉴来时刻反省自己,也就是要做到“择善而从”,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春秋晚期晋国的六家卿大夫范氏、魏氏、韩氏、赵氏、知氏、中行氏灭掉了晋国的宗室祁氏和羊舌氏,瓜分了晋国,开始了六卿轮流执政的历史。等到魏献子执政的时候,他把祁氏之地分为了七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了三县,然后准备委派自己的儿子魏戊作为地方长官。但是又担心众人说他偏私。于是他就问大夫成传该怎么办。成传认为官员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政德启示】

古往今来,有作为的治理者都重视民意,善于从百姓呼声中知得失、明利弊、优决策,这其中也包括群众的牢骚。牢骚,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单位状况、自身境遇的私下议论和抱怨,虽然情绪强烈且不无偏私,但也是民意诉求的一种反映。牢骚之发,固然有说话者思想认识、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但根源还在社会问题、现实弊端。“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许多针对地方工作和领导干部的牢骚,一则反映了社会热点、利益痛点,二则也表明了群众的期待。

好话人人爱听,牢骚话则不然。因为牢骚话往往太直、太辣,听起来不太顺耳,有时还让人下不来台。如何对待牢骚,也是对待群众意见的一面镜子。近年来,从网络问政到干部下访,从电视述职到决策听证,察纳雅言、从谏如流,正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但也有些人总喜欢阿谀奉承,乐于评功摆好,一听表扬就笑,一听批评就跳,一听到牢骚便火冒三丈。

一些干部不愿听牢骚话,或者因为自身问题一大堆,生怕被群众揭穿而坏了“好事”;或者因为自以为是,尽管决策失误、工作出错,依然自我感觉良好。

“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古往今来,有作为的治理者都重视民意,善于从百姓呼声中知得失、明利弊、优决策。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听到一些陕北农民近乎诅咒的牢骚,主动反思边区政策,发现征粮多、负担重等问题,于是“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了群众负担,赢得了广泛拥护。直到今天,从窑洞里传出的那段关于共产党人如何对待群众牢骚的话,依然振聋发聩:“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也应看到,牢骚话未必都讲得有道理,牢骚太盛对于解决问题未必有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应提倡遇事就发牢骚。少发牢骚,多提建设性意见,是有益的。但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待批评意见,从积极的方面理解群众心情,从中发现问题、读懂民意。其实只要秉着“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样的理念,择善而从,改进工作,切实解决问题,让老百姓感受变化、看到希望,这才是最管用的牢骚疏导和消除之法。

文/聂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