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二〇、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溯源】春秋·李聃《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释义】欲:想;故:暂且。形容想要从中取得什么,必须先付出一定的代价。【故事】春秋末期的时候,晋国渐渐败落了,国家的政权一点点地落到了智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这四大家族手中,在这四个家族中智伯的势力最大。就在这样的情况...

一二〇、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溯源】

春秋·李聃《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

【释义】

欲:想;故:暂且。形容想要从中取得什么,必须先付出一定的代价。

【故事】

春秋末期的时候,晋国渐渐败落了,国家的政权一点点地落到了智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这四大家族手中,在这四个家族中智伯的势力最大。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智伯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想着以后能更容易独吞晋国,于是就对其他三家说:“你们想一想,吴、越两国都是先后兴起的,但还是和我们争夺了霸主地位,这是我们所有晋国人的耻辱啊。现在,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把越国打败的话,晋国就仍能当上霸主了。依我看我们每家都应该拿出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和人口,然后把这些归公家掌管,那么公家富强了,晋国也随之当霸主了。”

魏桓子并没有提出什么建议,但是回到家中,左思右想,他觉得智伯这样的做法就是在展示其人啊,智伯口中的“公家”其实就是他自己呀。想到这里,于是魏桓子就决定不给智伯土地。这时,有一个叫作任章的人前来求见魏桓子,并且劝说魏桓子割地。

魏桓子很困惑地说:“我想不明白为什么给智伯土地呢?智伯真的取得了我们三家的这些土地,那么他的力量就更强大了,到时候吞并我们三家是迟早的事啊,在那时,晋国一定就是智伯一个人的了,我不同意白白送他土地。”

但是任章说:“你为什么不给他土地呢?你很明白现在智伯已经明目张胆地向您勒索土地了,与此同时其他的贵族也一定会惊恐不安的。智伯在得到土地以后,以他的性格一定会更加骄横的,这样就会使他变得越来越贪得无厌,并且会继续向其他的贵族们索取土地。这样,很多人都会愿意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挺身而出,那么到时候这些贵族们就一定会团结一致,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智伯的,你想一想以团结一致的队伍去对付骄傲轻敌的队伍,那么我猜智伯离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您应该知道,《周书》中说:‘如果要想打败对手,那么就一定要暂时地帮助他;如果你要想夺取对方的话,那么就必须暂时给予他(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现在您是不是很想战胜智伯?为了夺取他的土地,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先让一步,并暂时把一部分的土地割让给他,但最后您一定会将他战胜的。”

魏桓子听了这样的话觉得很对,于是就听取了任章的计策,暂时把土地给了智伯。智伯占了便宜,果真得意忘形得不知道怎么好了,于是就又催促赵襄子赶紧去交土地。但是赵襄子坚决不给,所以智伯非常生气,就联合韩、魏两家围攻赵襄子。

赵襄子在这个时候寡不敌众,没有办法只能退守晋阳,坚守不出。于是这三家的兵马围困晋阳城两年多,也没能打下来。后来智伯就想出一条非常恶毒的计谋:就是引晋河水灌晋阳城。就这样,智伯带着韩康子还有魏桓子一同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非常得意地说:“我现在不动一兵一卒,这条晋水就能帮我消灭整个赵家了。照晋阳的情形看,这河水能灭国,大河成了祸患了。这晋水能够淹了晋阳,那么汾水就能淹安邑(魏家的大城),这汾水也能淹平阳(韩家的大城)。”说到这里,马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哈哈大笑起来。发现自己得意忘形说漏了嘴,于是突然他又止住了笑声,忙补救说:“你们看我就是个直心眼儿,有啥说啥,你们可不要多心呀。”韩、魏两人喏喏连声。

但是智伯没有想到的是,回过头,韩、魏就与赵襄子取得了联系,这三家共伐智伯。于是他们掘开了晋水,直接灌向智伯军营,最后智伯不战而败了,随后,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

【智慧语林】

在军事上,“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叫作以退为进,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就叫作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要想在土地上取得大的收获,就要在种子、化肥、耕作等方面先有所投入,这才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如果用哲学上的“辩证法”观点来解释,“取”和“予”即“索取”和“付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索取与付出对同一主体来说是不能同时发生的,方向上是相反的;但同时,索取与付出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付出是索取的必要前提,索取或者获得也是付出的必然逻辑结果。就方法论意义而言,这要求在现实中不能割裂二者关系,只顾索取,不知奉献,这将自取灭亡。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