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盛气凌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盛气凌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八十、盛气凌人【溯源】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进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释义】盛气:骄横的气势;凌:欺压、欺负。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惠文王死后...

八十、盛气凌人

【溯源】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进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释义】

盛气:骄横的气势;凌:欺压、欺负。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继位,因他年纪尚小,由赵太后(惠文王的妻子,孝成王的母亲)执政。秦国趁此时机派兵攻打赵国,赵军抵挡不住,先后被夺去三座城池。赵太后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只有让赵惠文王的小儿子长安君(赵孝成王的弟弟)到齐都临淄做人质,才能起兵援救。

赵太后非常疼爱小儿子长安君,不肯把他送到齐国去。秦国见此情况,加紧进攻赵国,形势十分危急。赵国的大臣们非常忧虑,纷纷提出劝谏,希望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争取齐国早日出兵。太后十分气愤,他向臣子们说:“以后再有人提出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我就用唾沫吐他的脸!”

老臣左师触龙求见太后。太后心想,这又是来劝谏的,她满脸怒气地等着接见。触龙慢慢走到太后跟前说:“我的腿有病,走路困难,很久没来给您请安,今天来看看您。不知您身体怎样?饮食怎样?”太后看到他并未提起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怒气逐渐消失。

触龙又说:“我的小儿子舒祺很不争气,我已经很老了,非常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在王宫里当一名卫士,不知可否?”太后说:“这事好办。你的儿子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他虽然年少,但希望在我死之前对他有个安排。”太后问道:“男人也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女人爱得还厉害呀!”太后笑笑说:“女人对小儿子是特别疼爱的。”触龙显出惊讶的样子说:“我还以为您爱女儿胜过爱长安君呢!”太后摇头说:“您说错了,我爱女儿怎么能比得上爱长安君呢?”触龙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的前途着想。您把女儿嫁给远方的燕王,并不是不想念她,而是为她的长远利益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世代代为王,难道不是这样吗?”太后点头说:“是这样。”触龙接着说:“如今您使长安君身居高位,封给他肥美的土地,让他拥有很大权力,但却不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一旦您离开人世,长安君如何在赵国立足呢?所以我认为您没有为长安君的长远利益着想,您爱他不如爱您的女儿。”

触龙的一番议论使太后顿然醒悟,她欣然同意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齐国很快发兵救赵。秦国听说齐国发兵,便撤军回国,解除了对赵国的进攻。

成语“盛气凌人”便由“盛气而胥之”一句演化而来,用来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的神态。

【智慧语林】

“盛气”不一定会“凌人”。一个人战胜另一个人,靠的是实力,靠的是风范和气度,而不是什么压迫人的“气”。气,可以装出来,可以人为地鼓起来。而气度和风范是装不出来的。

人的风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故事中,触龙除了具有聪明的才智和高超的论辩水平之外,我感觉还有他的态度——尊重。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争取双赢。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在下对上、上对下、平级的沟通交流中都是适用的。尊敬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沟通说服工作打好感情基础。话题一旦涉及人格,情绪化冲突就会发生,沟通立即会陷于失败。学会宽容理解,关心别人,赞美别人,别让他人难堪,遇到矛盾换位思考,我们一定会受益无穷。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