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星期六
首页/成语大全/《幸灾乐祸》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幸灾乐祸》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〇二、幸灾乐祸【溯源】(1)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2)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释义】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故事】春秋时期,晋国一度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避难,得到了秦国的照顾和帮助。他发誓说,有朝一...

一〇二、幸灾乐祸

【溯源】

(1)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

(2)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

【释义】

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一度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避难,得到了秦国的照顾和帮助。他发誓说,有朝一日他登上王位,一定割地重酬秦国之大恩。后来,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如愿登上王位,即晋惠公,但却不再提割地酬谢秦国救助他的事情。

晋惠公即位第四年,国内发生饥荒。秦国不计前嫌,给晋国运去了大量粟米。不料第二年的冬天,秦国也发生了大灾荒,而这一年,晋国的收成不错。于是,秦国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想不到却遭到拒绝。

晋国的大夫庆郑竭力劝说晋惠公:“辜负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人;幸灾乐祸是不仁的表现;贪心不足,舍不得用财物去救济别人是一种不祥之兆;使邻国产生怨恨就是不义的行为。这四种是立国的基本道德,如果都丧失的话,用什么来维护自己国家的生存呢?”

另一位大夫虢射却持反对意见,他说:“我们既已背弃了割让土地的诺言,给不给粮食还有什么关系呢?”

庆郑反驳说:“背弃了信义,得罪了邻国,一旦我们发生什么灾祸,还有哪个国家来帮助我们呢?”

虢射说:“我们既然无法消除秦国对我们的怨恨,卖粮食给他们反而会使我们的敌人增强实力,不如不给。”

庆郑再一次劝告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的行为,就连一般百姓都是唾弃的(背施无亲,幸灾不仁)。亲近的人会因此而结仇,何况本是冤家敌人呢?”

但晋惠公始终不肯采纳庆郑的意见。晋国的行为最终激怒了秦国。第二年,秦穆公就出兵攻打晋国,并活捉了晋惠公。

【智慧语林】

中国人讲究知恩图报,讲究将心比心。福祸、荣辱、得失、沉浮,凡此种种人生常常伴随的境遇,随时都会出现。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都有一定的度,都在适时转化。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有之,动辄得咎的时候有之。今日幸灾乐祸,明朝祸即己身,人亦幸灾乐祸,心情如何?即使祸不及身,徒显自己心态畸形,人性不全,长此以往,定会身心不调,乐极生悲。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