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成语大全/《祸起萧墙》典故、今译、智慧解读

《祸起萧墙》典故、今译、智慧解读

祸起萧墙《论语·季氏》公元前659年,鲁庄公的弟弟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今山东费县)这个地方赏赐给了季友。从此,费地成为季友的私产,而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

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

公元前659年,鲁庄公的弟弟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今山东费县)这个地方赏赐给了季友。从此,费地成为季友的私产,而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祈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到鲁哀公时的季康子,名位虽是卿大夫,实际权势之大,早已超出国君之上。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颛臾(今山东省临沂市柏林镇东南),把它并吞过来。于是他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征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周成王时成为鲁国的附国。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为季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当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即冉求)和子路是季孙氏的家臣,他们对孔子解释说:颛臾城墙坚固,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又很近,季氏现在不把它占领,将来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孔子说:“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如果不发生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什么灾难。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服,如果嫌归服的人不多,还可以履行仁义礼乐,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可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想季氏的忧患,恐怕并不是来自颛臾,而是来自萧墙之内吧。”一语点破了季氏欲征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本身是指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有人说是大门外)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和后代民居大门内的照壁有点儿相似。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觐见君王,进宫室前首先要经过萧墙。在这里,“萧墙之内”暗指鲁哀公。

因为当时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与鲁国国君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他准备去攻打颛臾,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国内。因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氏壮大势力,专横跋扈,一定会寻机惩治季氏。所以孔子说,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就是源自孔子的这句话,以后常用来比喻祸乱出自内部。

【成语今说】

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原指祸患发生在萧墙之内,后指祸害灾难起于内部。

【智慧语林】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与天子争权,而在诸侯国内部,国君的权力也往往被卿大夫和家臣把持。季友原本与国君鲁庄公是同胞兄弟,又为辅佐王室立下大功,他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会与国君争权。季康子以消除外患为借口发兵,而真实动机却被孔子一眼识破,对他来说真正要防备的是来自宫室之内的祸患。祸起萧墙,同室操戈,这就是春秋时“礼崩乐坏”的真实写照。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