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成语大全/《厉兵秣马》典故、今译、智慧解读

《厉兵秣马》典故、今译、智慧解读

厉兵秣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春秋时,秦国日渐强大,一心想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而东边的邻国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也发展得很快,有与其抗衡的实力。当时晋国东边的郑国虽然与晋国是盟国,但郑国地处平原地带,没有天然的防御系统(高山深水),郑国又是一个小国,夹在中原的列强中间,当时必须要投靠一个大国才可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当时正值楚、晋争霸的年代,郑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

厉兵秣马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春秋时,秦国日渐强大,一心想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而东边的邻国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也发展得很快,有与其抗衡的实力。当时晋国东边的郑国虽然与晋国是盟国,但郑国地处平原地带,没有天然的防御系统(高山深水),郑国又是一个小国,夹在中原的列强中间,当时必须要投靠一个大国才可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当时正值楚、晋争霸的年代,郑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根据楚晋争霸的强弱形势变化频繁地变更依附国,引起了晋文公的不满,再加上晋文公继位前曾经受过郑文公的冷遇,因此晋文公决定联合秦国伐郑。

郑国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派老大夫烛之武去秦军中劝说秦穆公。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就是灭亡了,秦国因为隔得远,好处也是让晋国都占了,还不如两国联合,牵制晋国。秦穆公仔细考虑了利害关系,便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留下杞子等人和两千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秦师退后,晋国依旧围攻郑国。郑文公为解晋国之围,又对晋文公许诺,立他在晋国做大夫的庶弟(同父异母)公子兰为世子(即王位继承人),因为公子兰深得晋文公器重,所以晋文公也班师回朝。

过了两年,正逢晋文公、郑文公先后去世,国内举丧,公子兰刚刚即位为郑穆公,无暇再顾及其他国家。秦将杞子趁机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秦国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就可以灭掉郑国。而且晋文公刚过世,晋国国内混乱,也没时间赶来救援。机不可失,请国君尽快行动。”

春秋战国牛虎铜案,出土于云南

秦穆公接到信后,便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去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行军赶路累得精疲力竭,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样长,难免走漏了消息,如果郑国提前做好准备,我们劳师千里而无战功,可能会出现意料不到和无法控制的局面。”

秦穆公不听蹇叔的话,还是坚持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儿子白乙丙和西乞术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去攻打郑国。

秦军日夜兼程,直扑郑国。当行至晋国的附庸小国滑国时,正巧遇到了在此做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个很精明的人,也非常爱国。当他得知秦军是去攻打自己的国家时,知道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就急中生智,赶着大批牛羊当路拦截,请求见秦国主将,说自己是郑国派来的使臣,郑君知道秦兵到此,特来犒赏慰问。弦高借此拖住秦军,同时赶紧派人回郑国报信。

孟明视一听大吃一惊,原本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再要偷袭就不可能了。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这就回去吧。”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领说:“郑国已有了准备,不可能偷袭成功。我们就近灭掉滑国,然后回国吧。”于是秦军灭掉滑国然后回国了。

但留在郑国的秦将杞子一行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仍在计算着秦军的行程,想象着秦兵的到来。他命令手下的将士日夜操练,为战马添加上等草料,把兵器打磨得锋利无比,只等大军一来就起兵攻占郑国,哪里知道,孟明视早已经被弦高骗回国去。这边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做打仗的准备。他就不客气地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了,我们实在供应不起。听说你们马上要离开,就请便吧。”

三个秦将知道机密已经泄露,郑国是待不下去了,只好连夜带着人马逃走了。

【成语今说】

厉,磨。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好马。指做好战斗准备。后来泛指对将要从事的大行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智慧语林】

战火纷飞的年代,弱肉强食。夹在诸强之间的小小郑国,灵活地运用政治手腕,得以存活下来。可见,耍政治手腕有时候比厉兵秣马、发动战争更有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郑国的生意人弦高,他临危不乱,巧施计策,智退来势汹汹的秦军,不仅挽救了郑国,也使郑国人民免受了一场战争之灾。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