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文史百科/周邦彦诗词成就评论赏析

周邦彦诗词成就评论赏析

沉香如屑,风絮一帘 ——片玉词宗周邦彦一千多年前的某个夏天,汴京天气晴朗。俄而,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持续不久后就渐渐止了。雨后初晴,屋檐下鸟语欢快,屋内却比先前更加闷热。他焚了一炉沉香,顿时感觉暑气消了不少。他的家乡,是有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景的钱塘,也就是现如今的杭州。正巧,窗外池塘中荷花绽放,雨水在荷叶上滴溜溜地滚动着,宛如珍珠。他的心随...

沉香如屑,风絮一帘 ——片玉词宗周邦彦

一千多年前的某个夏天,汴京天气晴朗。俄而,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持续不久后就渐渐止了。雨后初晴,屋檐下鸟语欢快,屋内却比先前更加闷热。他焚了一炉沉香,顿时感觉暑气消了不少。

他的家乡,是有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景的钱塘,也就是现如今的杭州。正巧,窗外池塘中荷花绽放,雨水在荷叶上滴溜溜地滚动着,宛如珍珠。他的心随着满塘荷叶,一跃飞到了故乡。于是他提起笔,写下了一阕《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便是因为这句词,我识得了周邦彦。

似乎不少人对周邦彦的印象都在于“一一风荷举”,就连词评达人王国维也称其“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在周邦彦创作的所有作品中,《苏幕遮·燎沉香》是最脍炙人口的,可谓思乡诗词中的佳品。长安是汉唐都城所在,他以“长安”喻宋朝都城汴京,一句“久作长安旅”,道出心中缕缕乡愁。他虽心有鸿鹄之志,想在京都一展抱负,但长期客居他乡,偶尔看到儿时家中随处可见的荷叶,心也随之飞回了故乡江南。

年少轻狂,一赋成名

宋朝是一个文人墨客各领风骚的朝代,豪放如苏轼,婉约有易安,晏家父子名噪一时,白衣卿相柳永更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留名。在这些佼佼者中,周邦彦的名字似乎并不是那么显眼。然他的词作亦自成一派,有“词中老杜”的美称。

周邦彦的词素来以华丽著称,便是再安逸的词作,也总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只言片语。如“风老雏鹰,雨肥梅子”,如“断肠院落,一帘风絮”,再如“风帘动,碎影舞斜阳”……

和其他众多文人的艰难坎坷相比,周邦彦青年时期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他是宋神宗时期的国子监太学生,国子监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能入国子监,其仕途必定不会太差,再加上他腹有诗书,很快就进入了仕途。

就在周邦彦为太学生期间,朝中发生了一件撼动人心的大事——“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在政治上颇有抱负,即位后,他对当时羸弱的社会现状极为不满,为改变这一现状,他起用王安石为丞相,推行新法。

宋神宗本人对王安石提出的新法自然是极力推崇的,然而他对变法一事看得太过乐观,忽视了朝堂内外的反对力量。新法固然能解决时下很多社会问题,可在很多层面上触及了朝中官员的利益,因而反对声日渐鼎沸。像我们自小就因“司马光砸缸”这一典故而熟识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官员之一。

新法实施遇到阻碍之时,身为皇帝的宋神宗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主动站队支持他的人,哪怕这个人之前在朝堂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周邦彦大笔一挥,写下一篇歌颂变法的《汴都赋》,洋洋洒洒,句句肺腑。

宋神宗听到了正面的声音,龙心大悦,当即提升周邦彦为太学正(神宗异之,命侍臣读于迩英阁,召赴政事堂,自太学诸生一命为正)。

似乎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因一赋而声名鹊起之事。

东汉,馆陶公主为帮女儿陈阿娇挽回汉武帝的心,千金向司马相如求一赋,司马相如写下一曲《长门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西晋,其貌不扬的左思创作了《三都赋》,时人竞相传抄,进而洛阳纸贵。到了北宋,周邦彦也延续了前人的美谈,因一篇《汴都赋》平步青云,声名一日震耀海内。可以说,《汴都赋》是周邦彦的成名之作。

然而,周邦彦的仕途并未从此扶摇直上。

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赵煦即位。彼时的赵煦还只是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对朝中大事一无所知,每每上朝都由高太后垂帘听政,朝中政权则被司马光一派掌握。

失去了宋神宗的支持,新法很快就被废除了。周邦彦受此事影响,被调离京城,辗转在泸州、溧水等各个州县当小官小吏,整整十年才得以返回汴京,重新回到了他曾任职的国子监,担任主簿一职。

离开京城多年,几经浮沉。再见旧时风景,再遇曾经故人,他心中感慨万千。

重回汴京之日,是在春天。梅花刚刚凋谢,桃花正当初放。万物如新,唯有人如故。

走在阔别十年的熟悉街道上,他脑子里浮现了一位女子的音容笑貌。那是他将要去寻访的故人——一位不幸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

这位女子是谁,史上并未有任何记载。我只能从他所作《瑞龙吟》一词中,了解到有关这位女子的只言片语。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记箇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各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犹记第一次相见,她偷偷打开门看他,她的脸上浅浅涂上了额黄,扬起袖子掩嘴,浅笑盈盈。

他痴痴地看着她,眼前仿佛飞落一片桃花。她的身影淹没在花瓣中,留下一影浪漫。

十年光景,物是人非,其间发生了太多的事,而他唯独对她念念不忘。能让他如此牵挂的女子,必有她的不凡之处吧。

从词中表达的情感来看,这位女子多半是周邦彦昔日的情人。若非曾经心动,何来今日心心念念。

在去寻她的途中,他的心情一直很纠结。他期待早点到达目的地,又害怕那一刻的到来。十年光阴,可以改变的东西太多了。他不知道她究竟还在老地方等着他,还是像《琵琶行》中的那位女子一样,“老大嫁作商人妇”。

至于他究竟有没有寻得她,我们不得而知。在周邦彦几十年的词作生涯中,女子的身影如惊鸿一瞥,转瞬即逝,她和他的故事,似乎至此就是一个终结了。因为,纵使没有她,他的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他有满腹经纶,他需要继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新皇帝宋哲宗的领导下,重树往日辉煌。

腹有诗书,一词定乾坤

再来看看当时的宋哲宗吧,这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皇帝。他年少多病,小小年纪就百病缠身,日日与药罐做伴。而掌握实权的高太后和赵煦相处得并不融洽,她对赵煦极其严苛,甚至堂而皇之地命令太医不得为赵煦治病。

天家皇族总是如此,为了争权夺利,父子可以反目,兄弟可以成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由于自小就加在身上的各种桎梏,赵煦和高太后一党的关系一直很僵,他内心比较崇拜父亲宋神宗,宋神宗支持的变法在赵煦看来是非常英明果敢的。所以高太后一死,他马上恢复了王安石推行的部分新法。

即位十五年后,赵煦因病驾崩。在赵煦之后继任皇位的便是他的弟弟,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宋徽宗赵佶。

传说宋神宗梦见南唐后主李煜,之后便生下了赵佶(“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

我素来爱极了李煜的词,因而对于这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的评价,我是不敢苟同的。不过不得不承认,赵佶和李煜的确很相似,在文学造诣上足可同日而语:他们都不是合格的皇帝,但他们同样文采斐然,相比同时代的文人学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佶自幼喜爱书法绘画,他创造出了独具自己特色的瘦金体,流传千古,无人能超越。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原图上,“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就是赵佶用瘦金体亲笔题写的。故宫博物院中至今还收藏着赵佶所绘的《芙蓉锦鸡图》《祥龙石图》《雪江归棹图》等真迹。

此外,一如赵孟頫擅长画马,齐白石擅长画虾,宋徽宗画的鹰也是极有代表性的。民间素有“赵子昂(赵孟頫,字子昂)的马,宋徽宗的鹰——都是好画(话)”的歇后语。

之所以着墨这么多提宋徽宗赵佶,是因为这位皇帝和周邦彦之间有着一段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事件的女主角是赫赫有名的北宋名妓——李师师。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也就是说,李师师是一名歌妓,擅长“小唱”,所唱曲目大多是当时文人填写的长短句,很多文人墨客都和她有来往,比如“山抹微云君”秦观,宰相晏殊之子晏几道,“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张先,等等。在这些人中,和李师师联系最密切的就是周邦彦了。

古时不少青楼名妓都仰慕有才华的文人,以唱他们的词为荣。像杜牧、柳永等才子都是青楼常客。李师师虽是烟花女子,却不像一般庸脂俗粉那般肤浅。

初遇李师师,周邦彦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头子了。然而这两个人一个有貌,一个有才,他们互相欣赏,很快就成了至交。为了赞美李师师花一样的容颜,周邦彦还特意为她填了一首词。

玉兰儿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相识久了,李师师越来越仰慕周邦彦的才华,据说还动过嫁给他的念头。然而二人年龄相差悬殊,周邦彦又已有家室,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能让汴京城最炙手可热的花魁为之倾倒,周邦彦的才华可见一斑。

除了周邦彦,李师师的另一位入幕之宾就是皇帝宋徽宗了。

在汴京城内,李师师艳名远播,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官员商贾,无不想一睹芳容,就连九五之尊的宋徽宗也免不了俗。在太尉高俅的牵线搭桥下,宋徽宗结识了李师师。

宋徽宗身为一国之君,后宫佳丽无数,可在他看来,那些后宫佳丽见了他无不是曲意逢迎,都一个样子,远不及名妓李师师来得新鲜刺激。再加上李师师容颜出众,又有一技之长,宋徽宗对她很是喜爱,经常微服前去与她幽会。据传闻,为了方便见李师师,宋徽宗特意修了一条通往李师师所在街区“镇安坊”的暗道。

一个是当今皇帝,一个是当朝才子,这两位李师师的常客,终于有一天不巧“相遇”了。

某一日晚上,周邦彦和李师师正饮酒填词,忽然听说宋徽宗来了,情急之下周邦彦便躲到了李师师的床底下。

当时宋徽宗心情极好,特意拿了江南进贡的橙子讨好李师师。李师师虽然担心躲在床下的周邦彦,但面对皇帝不敢大意,还是笑着接待了他。二人一边剥橙子吃,一边笑着闲聊,气氛很融洽。

这一切全被周邦彦看在眼里听在耳中。等到宋徽宗回宫后,周邦彦酸溜溜地填了一首《少年游》,记录下了李师师和宋徽宗幽会时的场景。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觉得这首词不错,当即和曲唱了出来。

几天之后,宋徽宗又来跟李师师相会了。想不通李师师出于什么心理,居然在宋徽宗面前唱起了《少年游》。宋徽宗一听自己的私情被当成歌唱了出来,气得脸都绿了,问李师师是谁写的词,李师师如实回答,说是周邦彦。

回宫后,宋徽宗越想越气,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把周邦彦贬出了京城。

又过了几日,宋徽宗心想,周邦彦这个最大的情敌被赶走了,李师师总该一心一意地对自己了吧。他找了个机会,兴致勃勃地去镇安坊探望李师师,谁知李师师不在家。问起伺候李师师的侍女,侍女回答说,李师师去给周邦彦送行了。听到这样的回答,宋徽宗很不高兴,可他难得出来一趟,不见佳人一面总觉得不甘心,所以即便心里再不爽,他还是耐心地坐着等李师师回来。

直到半夜,李师师终于愁容满面地出现了。宋徽宗见她泪眼迷蒙,心疼得心都快碎了,赶紧起身问她原因。李师师说她欣赏周邦彦的才华,周邦彦这一走,她心里着实难受。宋徽宗又问她,周邦彦临走前可有写什么新词。李师师便把周邦彦的新作《兰陵王》唱给了宋徽宗听。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惜,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萤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古人都喜欢以柳喻送别,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王实甫的“柳丝长玉骢难系”。周邦彦这首词看似咏柳,实则为离别而伤感。“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正是他离开汴京前所见的隋堤上的景色。柳丝长,满眼绿,如此美景,却难以留住即将远行之人的脚步。可见周邦彦对汴京这个第二故乡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他不舍的,除了京都,大概还有李师师这个红颜知己吧。所以他用一句“谁惜,京华倦客”道出了心中的愁苦和无奈。而词的最后一句,“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凄婉无限,便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不免被他沉痛的心情感染,揉碎肝肠,为之悲悯落泪。

一词三叠,一叠伤情更胜一叠,用词之精妙不由得令人叫绝。如此好词,经由李师师绝佳的歌喉唱出,身为情敌的宋徽宗也忍不住为周邦彦的才华所折服。他瞬间将那点醋意抛之脑后,下了一道旨把周邦彦召回京城,封他为大晟乐正(管理音乐的官员),并允许他在李师师家自由出入。

因一首词,两个情敌从此化干戈为玉帛。

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破汴京城,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北上,大宋境内一片兵荒马乱,李师师的命运也因此转变。在传奇小说中,金兵主帅久闻李师师大名,欲将其占为己有,然而李师师宁死不从,吞金簪自杀。又有一说法云,李师师自杀未遂,被尼姑相救,后逃往南方,流落江湖,不复往日风态(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

无论哪一种传说是真的,或者都是杜撰的,“靖康之变”后的北宋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纵使能苟全性命,李师师的生活也必定大不如前。昔日名动京城的一代名妓,至此结束了她辉煌的交际花生涯。

至于周邦彦,或许他的运气比李师师要好一点。他死于“靖康之变”前五年,有作品《片玉集》流传后世。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31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