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文史百科/王清惠诗词成就评论赏析

王清惠诗词成就评论赏析

春风雨露,太液芙蓉 ——悲情昭仪王清惠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被元军攻占了都城临安后,宋度宗举白旗投降,带着他的全皇后和一干皇族宗室女子,以战俘的身份随军北上。这情形,像极了当年的“靖康之变”,徽宗、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皇族宗亲包括公主皇子等,也全部作为俘虏被掳去了金国,一路颠沛流离,受尽苦难。这两件事,一在北宋末年,一在南宋末年,隔了一百多年时间,却有着惊人的相...

春风雨露,太液芙蓉 ——悲情昭仪王清惠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被元军攻占了都城临安后,宋度宗举白旗投降,带着他的全皇后和一干皇族宗室女子,以战俘的身份随军北上。这情形,像极了当年的“靖康之变”,徽宗、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皇族宗亲包括公主皇子等,也全部作为俘虏被掳去了金国,一路颠沛流离,受尽苦难。这两件事,一在北宋末年,一在南宋末年,隔了一百多年时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再见,我的故国

我们的女主角——昭仪王清惠也在这些被迫北上的宗室女子之列,只不过在众多美女中,她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关注。她之所以引起后人的注意,是因为一首题写在石壁上的诗,更因为她差点被民族英雄文天祥用一首词逼死。

文天祥三个字,可以用妇孺皆知来形容了,即便是三岁孩提,也能朗朗念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几百年来,文天祥的气节一直为后人景仰,提到“民族英雄”四个字,更是有无数人脑子里会冒出文天祥的名字,他对宋朝的忠贞,日月可鉴。

王清惠是南宋后宫的一位昭仪,算是个品级还不错的妃子。深宫虽寂寞,但她原本的生活应该也还算平静,南宋的灭亡就像湍急的飞瀑,一瞬间将她的命运冲得支离破碎。

德祐二年,三千战俘北上为奴,王清惠灰暗的人生拉开了一个篇章。她开始怀念曾经并不那么热衷的宫廷生活,至少,曾经的她不用遭受这般耻辱。

当时押解战俘的队伍行至汴梁夷山,住在当地的一所驿站里。王清惠想起了眼前的苦难,又想起了昔日的种种,心生感触,于是在驿站的墙壁上题了一首《满江红》。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词中的“太液池”位于长安城的大明宫内,为唐太宗年间所凿,是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的后宫正是依太液池而建。很多诗词中提到过太液池,最有名的莫过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太液芙蓉未央柳”,还有贾岛的《黄鹄下太液池》。

王清惠写这首词以太液池起兴,却是感慨于自身的命运。

那太液池中的芙蓉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艳丽色彩,就像她一样,美丽的往昔不再,落得个俘虏的下场,满面风霜地一路向北。昔日大一统的大宋王朝,说亡便亡。她曾住在皇宫中华丽的宫殿,过着奢侈的生活,然而,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突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身为一个常年生活在后宫中的妃嫔,说不留恋曾经的宫廷生活,那是不可能的。王清惠对皇宫中的时光无比怀念,但她并非贪图荣华富贵的女子,她作这首词,除了想表示自己如芙蓉一样高洁,洁身自好,主要还是感叹国家的命运。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大好河山就这样葬送了,她一个小女子能做什么呢?唯有像现在这样,对着曾经属于大宋的河山泪如雨下。

深夜的驿站中,王清惠抬头望着明月,内心充满了无限哀思。

她曾是皇帝的昭仪,如今却沦为阶下囚,是该以死守节,还是学韩信受胯下之辱,能屈能伸?身为大宋的女子,她有贞洁观念,她心底想着,若是能以死殉国,也倒落得个清白。可到了这一生死关头,她心生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只得问月宫中的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嫦娥是不可能回答王清惠的,文天祥却代替嫦娥回答了她。

一首词,一把刀

宋度宗投降后,宋朝大势已去,文天祥等宁死不屈的抗元将士被囚禁在金陵的监狱中。

王清惠在驿站墙壁题词后的几个月,南宋的谢太后也被迫北行。宿于驿站的她看到了王清惠所作的词,王清惠的名气便随着这首词流传了出去。

身在狱中的文天祥见到这首词,作为回答,便提笔和了王清惠一首,词牌名也是《满江红》。

满江红·燕子楼中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青年时期的文天祥高中状元,意气风发,骑着高头大马从路上经过,那样的风光,一点都不比跨凤成仙的弄玉和箫史差。他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本事,可以为宋朝干一番大事业,功成名就。孰料战争来得太突然,元兵说来就来,宋度宗贪生怕死,居然选择了投降,而他们这些抗元义士无奈被囚于燕京,无法继续为民族抗战。想那皇城宫殿中,高台芳榭全部化作一片废墟,江山易主,兵荒马乱,身为大宋子民的他们心中自是苦不堪言。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就能看出,他必定是誓死效忠大宋,绝不投降的。但朝代更替后,有不少人为了保全性命,卑躬屈膝地投降元朝,改为元朝效力。他对那些不能以死明志,苟且偷生、侍奉新朝权贵的人十分鄙夷。

乐昌公主真是躺着也中枪了,她和驸马破镜重圆的故事一直被后人当做佳话,文天祥却给予了否定的评价。文天祥觉得,乐昌公主在南陈灭亡后不能以死殉国,身为尊贵的公主却卑微地去服侍隋朝官员,实在为人所不齿。她和驸马虽然破镜重圆了,但镜子破了就是破了,合在一起也还是有了裂缝,再也回不到从前。

当然,文天祥所针对的不只是乐昌公主一个人,而是那些千千万万和她一样,不能为故国守节的权贵们。

王清惠也好,乐昌公主也罢,不过是不被命运眷顾的可怜女子罢了。她们长于深宫之中,没吃过什么苦,自然不比像文天祥那般以忠贞自居的英雄。

统治者没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导致外敌入侵,国破家亡,又关这些弱女子什么事呢?国家灭亡了,她们自然不会再有以前的富贵生活,被俘的被俘,被卖的被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道她们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

旧时的女子本就很可怜,她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出嫁前听父母的,出嫁后听丈夫的,老了还得听儿子的,尤其深宫中的女子,简直就是被囚禁在华丽牢笼中的金丝雀。国家灭亡,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乐昌公主算是亡国公主之中最幸运的,虽然经历了许多苦难,但她最终还是回到了徐驸马身边。王清惠就可怜多了,一路艰难坎坷,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她不是没有想过要以死保持贞洁,但她毕竟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是深宫中没有受过任何苦难的宠妃,她有她软弱的一面,不像文天祥这等热血男儿,说以死殉国就能马上做到。

不只是文天祥,南宋末年其他词人也写过王清惠的和词。比如汪元量的这一首。

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

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

和文天祥的词相比,汪元量就显得温柔多了。

命运,让我颠沛流离

古代文人骨子里流着的都是传统血液,礼义廉耻,三纲五常,就像绳索一样束缚着他们的一生一世。

不能否认文天祥是位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但他作为那个时代的男人,难免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不会跳出他们的思维去看待女人,而是希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女人身上,于他而言,王清惠若是不能用死来保持贞洁,那就是对大宋的不忠。

抛开《满江红·燕子楼中》这首和词不说,文天祥甚至还代王清惠写了一首《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风。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当年,汉武帝封刘细君为江都公主,远嫁乌孙,刘细君弹得一手好琵琶,后人经常以“公主琵琶”指代她,如李颀《古从军行》中的“公主琵琶幽怨多”。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又被封为公主,远嫁匈奴。巧合的是,王昭君擅长的正好也是琵琶。

文天祥借大汉女子远嫁塞外一事,指代宋朝灭亡后,后宫女子被元兵掳去。其中,“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指王清惠被迫离开宋朝皇宫,一路北去。美好的生活破灭,王清惠心中万分痛苦,然身为宋人,就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效忠大宋朝廷,坚守贞操,洁身自好。

如果说文天祥和王清惠的那首词是想劝她自杀保贞洁,那么这一首代她而作的词就已经为她选了道路。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文天祥一腔热血,有胆识有气节,但是对于同为女人的我而言,我并不觉得他对王清惠所做的一切是对的。说到底,王清惠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女子,何必咄咄逼人?

类似的是,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身上也发生过。

关盼盼是唐德宗年间一位出色的舞姬,尤其擅长唱白居易的词。当时的徐州守帅张愔爱慕关盼盼的美貌和舞技,娶她为妾,宠爱有加。两年后张愔病逝,府中姬妾尽数离开,唯有关盼盼移居城郊燕子楼,立志为张愔守节。

白居易听说此事后,和了关盼盼的《燕子楼》组诗。其中有提到,既然关盼盼肯为张愔守节,不再改嫁,为什么就不能更进一步,生死相随?关盼盼看了白居易的和诗之后,竟然绝食自尽,香消玉殒。

在千年后的我看来,凭什么张愔死了关盼盼就必须生死相随?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力,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吗?

或许这就是思想的距离,也是时代的距离。我们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深受古文化熏陶的他们更加不会赞同我们的意见。

不过,王清惠和关盼盼的情况还是有区别的。关盼盼只是死了丈夫,她的事迹不是发生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也不会有被俘受辱的可能。所以白居易写诗害关盼盼绝食自尽,很多人对白居易颇有微词。文天祥写这两首词让王清惠自杀保全贞洁,却很少有人持反对态度。因为以当时的情况,假若王清惠不自杀保全清白,必定会受元兵侮辱。要知道她可是宋朝皇帝的妃子,岂能人尽可夫?

可是在我看来,两件事的本质没什么区别,不过是时代对女性的不公而已。

和投水自杀保全清白的贞洁烈女徐君宝妻相比,同样是被掳,徐君宝妻有勇气殉夫,王清惠却没有勇气殉国,或者说,她犹豫了。所以在时人眼中,徐君宝妻是烈女,王清惠就是对大宋不忠。

反过来想想,不也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思想,徐君宝妻才会选择自杀吗?因为她觉得,受辱就是对丈夫的不忠!

她们同为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女子,她们有权力选择怎么对待自己的生命,自杀守节也好,忍辱偷生也罢,何去何从,且把决定权留给她们自己吧。乱世之中,没有太绝对的对错之分,不过时局所迫罢了。

王清惠最终没有自杀,大概身为弱女子的她还是没有自杀的勇气吧。但是她用了另一种反抗元兵的方式——削发为尼。宋朝灭亡了,她虽没有勇气以死殉国,但不会再贪恋红尘,只愿能常伴青灯,了却残生。

终究,南宋的灭亡给王清惠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从临安一路风霜颠簸北上,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再加上精神上的折磨,即便后来遁入空门,她的生命最终还是结束在了距南宋都城千里之遥的北方。

生前再多恩宠,再多荣辱,到了魂魄离体的那一刻,也尽随之化作尘埃。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31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