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星期三
首页/文史百科/《红楼梦》之生命哲思

《红楼梦》之生命哲思

《红楼梦》之生命哲思○孙丹丹清朝嘉庆年间,有位叫得硕亭的文人,写了《京都竹枝词》,又名《草珠一串》,诗中有云:“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意思是:你再饱读诗书,但对《红楼梦》毫无所知,读书也成枉然。在当时,如果文人在平时的谈话当中不谈《红楼梦》,似乎不合时宜;不会谈《红楼梦》,更显才情寡陋。可见《红楼梦》成书不久,读红楼、品红楼,就已是一种社会时...

《红楼梦》之生命哲思

○孙丹丹

清朝嘉庆年间,有位叫得硕亭的文人,写了《京都竹枝词》,又名《草珠一串》,诗中有云:“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意思是:你再饱读诗书,但对《红楼梦》毫无所知,读书也成枉然。在当时,如果文人在平时的谈话当中不谈《红楼梦》,似乎不合时宜;不会谈《红楼梦》,更显才情寡陋。可见《红楼梦》成书不久,读红楼、品红楼,就已是一种社会时尚了。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此皇皇巨著可以说前无古人,至今后无来者。品读的人络绎不绝,每个人都从中领略到不同的人生况味,为之痴迷、震撼、扼腕、倾心。对于《红楼梦》,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的红楼知识是多是少、是深是浅,无论你是红学家还是初读者,无论你地位显赫还是家道平庸,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都能品鉴出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红楼情”。例如,毛泽东同志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他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鲁迅先生站在文学批评的角度探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不同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

曹雪芹身处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抹辉煌中,因其追求个性张扬,崇尚自然本色,不同流俗而显示出进步性。知识分子需要这样的超前意识去反思时代和社会,用自己的思考去追寻更理想的愿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让我们也试着追随曹公的脚步,踏着经典的足迹寻访属于今天的生命哲思。

一、感性与理性平衡并举

感性是处理事情时以个人情感为依据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说是感情用事。感性是生而俱有、不带修饰的,野性而原始的感性可以直接获取快乐;理性是指可以客观地几乎不带个人色彩地评判事物。理性可能暂时抑制快乐,但最终仍会获得满足。感性和理性并存在人性之中,一个完善的人就是将感性和理性融合于己身的人。曹公在《红楼梦》中塑造了诸多鲜活的生命,我们去领略一下她们的感性人生和理性人生,希冀从中得到智慧和启迪。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精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此回中,《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首曲《终身误》,唱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互照。黛玉的美是感性而充满诗意的,宝钗的美是理性而沾染世俗的。

林黛玉,“多情总被无情恼”。《葬花吟》的风流蕴藉,《秋窗风雨夕》的声声血泪。因为落花而流泪,因为树叶凋零而自怜。时而敏感善良,时而尖酸刻薄,“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是感性人格的代表。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举止娴静,明事达理,待人接物罕言寡语,安分随时,“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尊上睦下,维护封建体统,有时甚至委曲求全,是理性人格的代表。

谈到《红楼梦》,林黛玉和薛宝钗总是难分轩轾。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将二者融为一词;到贾元春省亲评点诗词“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再有贾琏的跟班向尤二姐介绍贾府里的众人情况“怕吹倒了姓林的,……吹化了姓薛的”;甚至行酒令,黛玉抽到花名签“牡丹陪饮一杯”,薛宝钗乃是牡丹花神。由此看出,曹公也是有意让两个女子站在一起比较一番。

黛玉感性,外冷内热。外冷是对自己的充分尊重,内热是对世间真情的珍重,对精神理想的忠诚。她孤芳自赏,仙气十足,绛珠仙草来到人间却缺失了一点儿世俗的烟火气。宝钗理性,外热内冷。外热是对世俗规则的尊重,内冷是对“克己复礼”的清醒,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谨慎。她安分守己,随矩从分,举案齐眉虽然成就了最后的金玉良缘,却因为缺少一点儿真性情而葬送了最终的幸福。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她们都很优秀,可优秀的人同样会有遗憾,因此黛玉和宝钗的感性和理性是美中不足的。曹公将这样极端的美展现给大家,然而判词又将她们写在一起,或许正是期待这样一个兼具感性美与理性美的人。这个兼美的人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如果说“红楼”中能有谁堪此重任,我推举贾家的至尊者——贾母。

贾母感性,她喜欢真性情的女孩,她喜欢凤辣子、晴雯、鸳鸯,她们都是牙尖嘴利、聪明机智的女孩子。她对林黛玉更是宝贝至极,在贾府各种大事小情上,黛玉和宝玉的待遇不相上下,都是贾母照拂的结果。贾母理性,她也喜欢善解人意、贞淑娴静的女孩,她对李纨,颇为体贴照顾;她对袭人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她同薛姨妈夸奖宝钗,虽然有客套之意,但也绝不是违心之语。贾母兼具理性与感性,所以从贾母房中出来的丫鬟,性情各异,却都成为各房中的佼佼者。可见,以贾母的心胸,可以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美。她将袭人和晴雯两个丫鬟都给了宝玉,自然是觉得两个都不错,各有各的好处,一个是风流灵巧,一个是温柔可人。

贾母一生尽享荣华,可一旦临难,她也能处变不惊。她很疼爱子孙,但是遇到他们争执,她处理纷争,清清楚楚,这是理性;而当贾家遭遇不测,她向上天祈祷,让上天惩罚她,替子孙代罪,非常动人,这是她感性的一面。她以大悲之心来看芸芸众生,所以她对每一个人,刘姥姥也好,小道士也好,都有一种了解、怜惜在里面,充满了人情味。这人情味是冷静的宝钗和骄傲的黛玉都稍显缺失的。这是一种看透人世之后的彻悟和悲悯。

也许贾母在书中最被诟病的就是最终成全了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黛玉因此香消玉殒,最终铸成三个人的悲剧。但在我看来这悲剧是注定的,从命运、社会、性格任何一个角度,黛玉都注定是悲剧的结局,只是假借贾母之手而已。而这一选择似乎也验证了贾母的感性与理性。从感情上来说,贾母自然是偏疼黛玉的;但从理性上来看,她无法不从一个祖母和一个当家人的身份去考量利弊。这同样不涉及对错,只是一种选择。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与孤独为伴;有时候是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我们不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是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心境。少年时钟情黛玉,敏感多思又自命清高;成年后欣赏宝钗,成熟圆融,世故隐忍;老年后佩服贾母,明明什么都看得清,却像小孩儿一样,只要现世的快乐。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既感性又理性地面对人生呢?可以选择理性深沉、冷静有度,但不必冷漠无情;也可选择感性痛快、真实洒脱,但不可沉湎其中。让理性的智慧和感性的情愫使我们的人生更加惬意完满。

二、洞明与痴顽瑕瑜互见

《红楼梦》第一回讲《石头记》的缘起,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迷写书的曹公在书中写了太多痴顽之人。同样是第一回,由跛足道士唱出了《红楼梦》的主题曲《好了歌》,为整部小说奠定了基调。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歌里道出了各种痴迷之人,痴迷于功名金银,痴迷于娇妻儿孙,到头来均是一场空,“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有冥顽不灵就有世事洞明,有执迷糊涂就有清醒精明,然而谁是清醒洞明之人,谁是糊涂痴迷之辈,或许看客需要一双慧眼去看个清楚。

先说精明伶俐的,王熙凤一定是榜上有名。她爽利聪明、能言善语,初次登场就浓墨重彩,“丹唇未启笑先闻”,深得贾母之疼爱,爱称她为“凤辣子”。她精明强干、杀伐决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凤姐的才干显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为何如此精明的人结局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因为她太过于执迷。她执迷于权势,协理宁国府一节,秦可卿的丧礼无人主持,贾珍来求王熙凤帮忙。“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今见贾珍如此一来,她心中早已欢喜。先见王夫人不允,后见贾珍说的情真,王夫人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人道:‘大哥哥说的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罢。’王夫人悄悄的道:‘你可能么?’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已经大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王熙凤对权势的贪恋由此可见一斑。

权力固然好,但是玩弄权术最终只会引火烧身。第十五回中“王凤姐弄权铁槛寺”,凤姐在铁槛寺受静虚撺掇,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答应替人解决问题,假借丈夫贾琏名义发了一封信,收了三千两办事银子。可见她贪恋的已不仅仅是贾家的权力,还要利用贾家在外的权势谋取私利。她执迷于眼前利益,因此弄权敛财、罔顾人命。而且权力的运用轻车熟路,书中且说:“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可见这样的赃银还收了不知多少。她将尤二姐骗回贾府后,马上叫人把家具古玩、金银细软装了几马车,拉进了自己的保管室。然后,再将贾琏花钱买的大宅院转卖他人,随便几千两白花花的银子,落入了她手里。她掌管家族银钱,延时发放例银,拿去放高利贷,按平儿的说法,“每年有上千两的体己收入”。在江南甄家、史家被抄时,她仍在疯狂地收藏赃物。然而当所有事情败露之日,就是她自食恶果之时,猜想平时最庇护和器重她的贾母和王夫人,如果知道,也定不能容她。

王熙凤执迷于丈夫的独宠,因此对平儿严防死守,旁敲侧击;对尤二姐先甜后苦,借刀杀人;对鲍二家撒泼打滚,大打出手;对秋桐善加利用,一石二鸟。结局也都遂了凤姐的愿,平儿委曲求全,尤二姐吞金自尽,鲍二家自缢而亡,秋桐“打入冷宫”。然而当尤二姐死后,贾琏在怀念中渐渐理清事情的真相,对凤姐的心也彻底转凉。凤姐彻底磨没了贾琏对她的爱,可见她能设计人的生死,却设计不了人心。书中痴顽的人,何止凤姐一人。黛玉对宝玉的钟情,最后焚稿断痴情,香消玉殒;宝玉对黛玉的痴傻,最后出家断尘缘,看破红尘;贾雨村执迷官场,在尘世里翻腾起伏,落得个流放下场。无关对错,说到底都是一种执迷。

而清醒之人也大有人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秦可卿临终托梦给王熙凤:“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秦氏提醒王熙凤不要一味贪图眼前的富贵,要学会居安思危,早早为贾府做好退步抽身的打算。月满则亏,盛极必衰,王熙凤如是,贾府亦如是。秦氏清醒洞明,可惜过早撒手人寰。

在凤姐患病期间,探春清醒地看到大观园的痼疾,因此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探春虽然清醒精明,可惜身份尴尬,最终远嫁他乡。探春改革,富贵闲人宝玉颇有抱怨,黛玉却夸探春做得好:“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一句闲话,看似简单,却能反观林妹妹的缜密和见识。黛玉虽然清醒智慧,可惜寄人篱下,人微言轻。

精明的凤姐,似乎又糊涂至极;聪慧的林妹妹,对外玲珑通透,事关乎己却又沉醉痴迷,又有几人能够清醒地意识自己是否清醒呢?就像我们在通往圣山的各条道路上,看到一年四季络绎不绝朝圣的人们,一步一叩首或三步一叩首地磕着长头,义无反顾地用身体丈量着大地。你可以说他们是痴迷的,然而用他们的眼睛审视我们,我们又在痴迷什么呢?房子、车子、孩子、票子,还是功名利禄、流芳千古。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的人生,的确需要审视之后再清醒地度过。审视自己是冥顽不灵的痴迷,还是清醒理智的执着,认识自己是自认精明的糊涂人,还是难得糊涂的清醒者。

三、美与丑互渗共存

说到美,这是《红楼梦》中最不缺乏的元素,美食华服、雕梁画栋、美人美景,不可胜收。十二金钗的美更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然而我想谈谈刘姥姥的美。是的,没错,我要谈谈她的“美”。似乎提到刘姥姥大家想到的都是她三进大观园的“丑态”,那我们就慢慢来品味刘姥姥的“丑”和“美”。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是一个到贾府打秋风、谋生活的乡野村妇,言语粗鄙可笑。女婿家穷得叮当响,还不好意思去攀附,她骂女婿扭扭捏捏“拉硬屎”。被凤姐赏了银钱后她说:“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没见过阵仗的她,看到荣府门口的石狮子,满门口的轿马,不敢上前,“溜到角门前”“只得蹭上来问”;进了屋子被座钟的响动“吓的不住的展眼儿”。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一次更加丑态百出。“凤姐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插科打诨,出丑卖乖,极尽能事地逗人发笑:“‘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第四十一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刘姥姥酒后误入宝玉的房间,“袭人一直进了房门,转过集锦槅子,就听的鼾齁如雷。忙进来,只闻见酒屁臭气满屋。满屋一瞧,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

在我们的印象中,刘姥姥就是这样一个没见过世面的、话语粗野、不拘小节、洋相出尽的乡野老太太。然而在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时,他说在文学价值上,刘姥姥的美不亚于林妹妹。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刘姥姥独特的“美”。

刘姥姥心胸宽广,进退得宜。姥姥被凤姐丫头们拿来取乐,之后鸳鸯给姥姥赔罪,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虽然受到耍弄,她却觉得无伤大雅,只为博贾母一笑。可见她聪慧有趣,明晓事理,心胸开阔。刘姥姥不图虚名和颜面,行动力强。姥姥的女婿不肯舍了脸面去攀附,姥姥自己到贾府讨得了银子,解决了生活的窘迫;渡过难关后,开荒种地,再来荣府时姥姥道“庄家忙”,“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可见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这都得益于姥姥爽直的行动力。刘姥姥生机勃勃,生命力强。贾母每天山珍海味,仆从众多,身体却不比刘姥姥硬朗。姥姥常年下田劳作,吃粗茶淡饭,却体格强健。贾府极尽奢华,太太小姐们如温室的花朵,不堪摘折。姥姥却得为了生存拼尽所有,她有着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刘姥姥淳朴真实,知恩图报。姥姥二进大观园就带了自家的瓜果粮食,虽然对于锦衣玉食的贾府这算不得什么,但是能看到刘姥姥将恩情记在了心里,得了恩典会尽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偿还。第一百一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因听说贾府抄家,刘姥姥忧心难熬,又听闻贾母噩耗,悲痛欲绝:“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次日天没亮,姥姥就费尽周折赶到贾府,探望凤姐并受托照顾巧姐。

第五回的判词道:“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暗示贾府没落时,那些素日与贾家交好、有身份地位权势的人没一个出手,却是当日被众人看作笑话的刘姥姥不惜变卖家产全力相助,最终让巧姐得救。正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刘姥姥虽贫贱却善良,闪烁着小人物的万丈光芒。最丑态百出的刘姥姥,在贾家失势之时却用自己的人性光辉,画出最灿烂荣耀、最“美”的一笔。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通过刘姥姥这个人物,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庄子云:“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刘姥姥外在的“丑”,更加凸显了她内在的美。这两者互为明镜,照出了天差地别。《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美丑兼具的大有人在,我们不要简单地脸谱化任何角色和现实中的任何人。

美丑有绝对之分吗?《庄子·知北游》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腐朽和神奇看上去决然对立,却只是一物的两种不同形态而已。同样,美丑似乎天然对立,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美丑本质是相同的,美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今社会,我们如何让自己独具慧眼,辨别美丑,是一个严肃而又重要的命题。我们应该从社会、生活、人性的表面看到更深层次的本质,让自己更加智慧地认识美和识别丑。

道不尽的百世“红楼”情,解不完的千古“石头”意。《红楼梦》书写了太多事,陪伴了太多人。给人濡养、启迪、鞭策、警醒;给人视野、格局、历史、人性。读也读不完,品也品不尽,但是我们会一直读下去,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