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唐诗三百首》之文化魅力

《唐诗三百首》之文化魅力

《唐诗三百首》之文化魅力○周海燕如果让人们说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几部书,举凡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都会脱口而出:《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如果让广大读者给这几部书的粉丝量从多到少排一个顺序,那么《唐诗三百首》不排第一,也排第二,绝不能排到第三的位置。如此说来,我们对《唐诗三百首》需要重新审视了。...

《唐诗三百首》之文化魅力

○周海燕

如果让人们说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几部书,举凡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都会脱口而出:《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如果让广大读者给这几部书的粉丝量从多到少排一个顺序,那么《唐诗三百首》不排第一,也排第二,绝不能排到第三的位置。如此说来,我们对《唐诗三百首》需要重新审视了。

《唐诗三百首》是由蘅塘退士编辑的唐诗选集。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带印数年,任官多省,颇有政声。卸任还乡后,与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从近5万首唐诗中选出300余首,编辑成《唐诗三百首》一书。《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配有注释与评点。该书面世以后,影响广泛,经久不衰。正如当代学者孙琴安在《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中所说的那样:“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喻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同时,《唐诗三百首》还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红楼梦》凭“情”、《三国演义》凭“忠”、《西游记》凭“诚”、《水浒传》凭“义”、《诗经》凭“现实主义”、《楚辞》凭“浪漫主义”赢得了广大读者,《唐诗三百首》凭什么占据了首席?认真品味《唐诗三百首》我们就会发现,它的主旋律是赞美纯真情感,抒发远大志向,探索深邃理趣,阅读此书总是能给人感动、激励和启发,让人获得正能量。因此,读者们对它爱不释手,从历史上一代一代地读下来,今后还要一代一代地读下去。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唐诗三百首》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一、以纯真的情感感动人

金元之际的著名词人元好问有句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一个千古诘问,从理论上几乎难以说清楚,但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绿,广大民众早已用实际行动把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等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洒在了人间大地上。因此,中国是充满情感的国度,中国人民是最重情感的人民。

爱情是各种情感中最美妙、最浪漫、最真挚、最幸福的。《唐诗三百首》中的许多篇什,把不好言说的爱情描写得鲜明、生动、形象、具体,令人感动。例如:孟郊有一首《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诗歌颂扬贞妇烈女,以男子的心愿写烈女的情志。诗歌以梧桐树相携到老、鸳鸯鸟同生共死来写情,生动感人。杜甫的名作《月夜》写尽战乱时代满怀担忧的相思之情。“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从丈夫的角度遥想在鄜州的妻子于月下思念自己,雾气浓重,她站立已久,所以湿了鬓发,胳膊寒凉,这是多么温情美好的想象,又是多么真挚厚重的情感。“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在最后设想了和妻子团聚的温馨场景,情真意切。李商隐的《无题》意境朦胧、寄托高远、情志缠绵,给人荡气回肠之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先追想当初离别时的情景。两个“难”字,落笔不凡,点出了相见不容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缠绵。“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写出晚春花落的样子,渲染离别时的感伤情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和蜡炬作比,十分精彩,表示爱情坚贞不渝。接着,“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写一面是对镜梳妆,为自己鬓上新添白发而感伤,另一面是良夜苦吟,迎着冷风寒露抬头望月相思。同杜甫的《月夜》一样设想自己思念的人如何思念自己,这比直接写自己思念更有含蓄委婉之致。这种歌颂爱情的诗篇,无论是缠绵于花前月下的青年男女,还是牵手夕阳下的老夫老妻,谁能不为之感动呢?

骨肉亲情是人世间重于泰山的情感,因此也成了《唐诗三百首》所反复歌咏的重要对象,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孟郊的《慈母吟》了。游学在外的孟郊,饱尝世态炎凉、人间苦辛,也饱尝多次母子离别滋味。诗人以一幕日常生活场景,用简练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为游子裁制衣服的母亲形象。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这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之间的至深情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母的动作是“密密缝”,细密的针脚中缝进了母亲多少不舍与惦念啊!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接抒写其发自肺腑的感受: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报答母爱的。这首诗艺术地表现了几乎所有人都感知得到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激起了无数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友情历来广受人们的赞颂。《唐诗三百首》中表现友情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家喻户晓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写于重阳节,旧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登高的时候佩戴茱萸囊以辟邪免灾。王维以兄弟们登高时想到在外的兄弟(也就是自己)不在而遗憾这一悬想,使得抒发的情感更加深厚。全诗既朴素自然,又含蓄深沉。“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是成为离人怀归思亲最经典的表达。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深切体贴地表现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超脱、理智的态度慰勉对方不要在离别之时悲伤。只要海内有知心朋友,哪怕远隔天涯也仿佛近在身边,山水之隔无法阻断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这两句诗不见送别绵绵之态,劝慰之意旷达豪放,成为千古传诵名句。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学者闻一多曾盛赞二人的相遇相知:“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作可考证的有15首,《唐诗三百首》中收有《梦李白》二首。杜甫当时流寓秦州,听说好友李白被皇帝赐金放还,非常担心,不时梦到李白,于是写成这两首诗。起笔写“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江南山泽是瘴疠流行之处,被贬谪去那里的人为何毫无消息?这两首诗要写梦,先言别,说别之前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被流放到艰苦之地、音信皆无带给杜甫的巨大痛苦。开头这几句带来浸润整首诗的悲怆气氛。结尾“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生前遭遇如此,即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却已寂寞无知,那又有何用呢?在这沉痛的感叹之中,杜甫表达了对李白的高度评价和深切同情。诗作中的友情至诚至真,正如清代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的评价:“子美作是诗,肠回九曲,丝丝见血。朋友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另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等作品都用诗歌这一最美的形式表现友情。在他们笔下,友情是世界上最美丽而有力量的情感,能跨越时空之限、地位之别。他们的作品或质朴无华,或慷慨激昂,或含蓄蕴藉,或率真热烈,共同的特点是情深义重、真切感人。

中国的很多诗词浸润着浓浓的乡愁。《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静夜思》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作品。诗歌语言摈弃华丽的辞藻,全诗明白如话,笔法清新朴素,把客居他乡之人丰富深曲的思乡之情自然地表达出来。正如明代诗人、文艺评论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所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家多年的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却被儿童当作“客”,这种“尴尬”引出他无尽的感慨。诗歌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结束,多少弦外之音如空谷传响,久久不绝。无论怎样,乡音不变,思乡爱乡的心不变。此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岑参的《逢入京使》、李白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王维的《杂诗》等诗都写尽乡情的朴实、恬淡、温馨。在远离故乡的游子心中,永远有那一方难以割舍的乡情乡思的田园。无论古人今人都是如此。

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乡情,《唐诗三百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绘满人情之美的优美画卷。人类的美好情感经过唐代诗人的艺术加工变得可知可感,它拓展了人们的情感世界,加深了人们对情感的认识,拨动了人们情感的心弦。如果说人们需要晨夕的袅袅炊烟,那么同样也需要情感天空里的明媚暖阳。

二、以高远的志向激励人

中国古人常常用诗歌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志向。即使遭逢国家变乱、个人仕途坎坷等,不变的理想志向始终是他们前进的灯塔和永恒的信念。他们在字里行间抒发自己精忠报国的壮志和赴汤蹈火的赤诚。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清明,强大的国力使得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激发了唐代诗人们建功立业的普遍愿望。他们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热烈地向往有所作为、不同寻常的生活。时代精神注入他们的血脉中,诗人用其最擅长的形式——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建立功勋的理想的追求。《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表现高远志向的诗篇,不但激励了当时的人,而且直到今天人们还把它们当作磨刀石,甚至是座右铭。

“诗仙”李白在盛唐社会氛围的感召下,始终怀有远大的从政理想和政治抱负。在他《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篇文章中谈到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曾写过三首《行路难》,《唐诗三百首》中辑选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能表现李白豪情壮志的是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处用到一个典故:刘宋时期的宗悫从小跟叔父宗少文读书,宗少文很有学问,但是自命清高,不想做官。他看宗悫聪慧,便问宗悫长大想做什么,小宗悫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话表达了小宗悫的远大志向,他的意思是将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克服种种困难,成就一番大事业。李白此处用这一典故表明虽然前路可能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像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李白表现理想志向的还有《将进酒》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既然老天造就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他高度乐观,深信自己的“材”和“用”。

“诗圣”杜甫同样在诗作中表达自己经邦治世的宏愿。在《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七言律诗《蜀相》很能体现杜甫的政治理想。“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写于杜甫大概五十岁的时候,当时的杜甫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他决定在成都住下来,所以在此期间有机会去位于成都的诸葛武侯祠凭吊并写下这首绝唱。杜甫可能是吟咏诸葛亮最多的诗人了。他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作传达出对诸葛亮在三国鼎立中独特地位的肯定,以热烈激扬的笔触高度颂扬了其雄才大略,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咏怀古迹五首》为组诗。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寻访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他对这些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借诗歌以抒情怀。

唐代诗人尚武,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也是诗人们的宏伟抱负。唐代边塞诗众多,因为这一时期文人从军的很多。科举是文人步入官场的一条路,但是在一些胸怀壮志、自视才高的文人心目中,军功比科举功名有时候可能来得更直接些。文人们到了边塞,目睹和中原江南截然不同的塞外风光与军中将士生活,诗兴大发,形之于笔端,写下了许多雄奇壮美的诗篇来抒发爱国热忱和实现自我的渴望。王翰的《凉州曲》是让无数热血男儿激情澎湃的一首千古绝唱。这首诗大概作于开元初年(712),王翰在幽州大都督张说帐下任职时。诗人以热情洋溢的笔触,用激越昂扬的音调、新奇夺目的词语,写下开篇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就像一幕剧快速拉开帷幕,一下子把一个热闹非凡、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接着诗人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们在沙场上开怀畅饮,尽情享乐,醉态渐显,但是不要取笑我,为什么呢?自古及今,出征奔赴战场的人有多少是能活着回来的?这最后一句包含了征人极为复杂的感情,走向战场,意味着他们在刀光剑影中随时命丧沙场,下一次这样肆意畅饮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还有几次能这样酣畅地喝酒。征人们看透了死亡,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们的旷达和壮烈情怀。高适的乐府诗《燕歌行并序》中有一句“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久战沙场,历尽艰辛,但绝非为一己私利,不是求功勋、博厚赏,而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自愿离开故乡和亲人来到战场,他们奋勇杀敌,丝毫不畏惧可能会战死沙场。

强烈鲜明的情感、昂扬向上的精神、浑融浓郁的意境在大唐盛世的诗歌花园中生出一朵朵光彩耀人的诗歌之花,这朵花散发出的幽香陶醉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宏远的理想志向这一《唐诗三百首》的重要主题,依然是今人热烈的向往,是人生奋进的风帆,是激发人们披荆斩浪的战鼓。

三、以深邃的理趣启迪人

因为唐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唐代诗人普遍具有极为丰沛的情感,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缺少对于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在《唐诗三百首》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唐代作家通过丰富的意象表达不同的理趣,启发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多维思索,感发读者的审美热情,读来令人兴味无穷。

理性思考、深刻探索让诗歌更具生机和吸引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哲理性很强: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且是有客观规律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生命力强而且具有美好前途,它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完善。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世界就是这样变化着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写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形象地表现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

对人具有劝勉、激励和鼓舞的诗篇更有价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景生理,壮丽雄奇的景色、凭高望远的思考、富于进取的精神混融一体。诗歌这两句给出的道理是:登得高才能望得远,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力;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要实现更高远的目标,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惧危险,勇于披荆斩棘才能饱览更美的风景。语言平实却蕴意深厚,让人回味无穷。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陈景润正是有“欲穷千里目”的愿望和努力,才不断地“更上一层楼”。他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奇迹:蜗居在6平方米的“斗室”中的数学家,借着煤油灯,以床板为书桌,用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有一首《金缕衣》中写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告诉人们不要迷恋本不足惜的外物,不要白白耗损有限的生命,而要珍惜青春岁月。后两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言近旨远,告诫人们要抓住机会,不要错过机会空留遗恨。我们现在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一类的标语,相比来说,这首《金缕衣》更形象生动,说理更容易被接受。

人们遭遇困境时该怎么办呢?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说:“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古来身负盛名的人常常是困苦缠身的,当厄运来袭,是任命运左右、意志消沉,还是顺其自然、坦然地弹奏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旋律?《唐诗三百首》给出了答案。王维的《终南别业》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年少成名,仕途得意,中间经历波折,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也是不算小的官。但是由于政局反复变化,他早已看透仕途的艰险,《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是借水和云的变化表现人生道理:在困境中,甚至是绝境中要顺应自然,坦然地面对,放下得失之心,也许将迎来转机或是新的境界。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尾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峰顶,从而俯视苍生的英雄气概。身处人世,逆境不可避免,良好的心态和奋进的精神是面对挫折时必不可少的。古今中外,于逆境中奋发有为的人不胜枚举。英国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原来是剧院中的马夫、杂役,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偷师学艺”,最终成为享誉中西的剧作家,为后世留下无数经典,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是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佳作。《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在战争中失去一只手臂,被卖为奴隶五年后为人赎回,回国后被诬告而入狱,写作《堂吉诃德》时楼上是妓院,楼下是酒馆,书出版后钱都被出版社赚了……这位西班牙文学史上至今无人匹敌的大师经历坎坷至极,但是他不畏苦况发愤著书,其文光耀后世,其人名垂青史。人生绝非坦途,正视困难,笑对磨难,终将跨过沉沦的一切,迎来诗意的美好。

深邃的理趣是诗篇的精灵,启发人们对于人生、生死、困境、时间等的思考,增加了精神的厚度和深度,让“活着”不再是简单地在时光里游弋逡巡。

《唐诗三百首》展现的是普通人的平常生活和喜怒哀乐。诗人用诗歌表达对个人价值的不懈追求、对种种情感的无比珍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为国为家的英雄行为的高度肯定、对宇宙人生的探寻思考。这些流传不息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跨越岁月之河,毫无阻碍地传递到今天。它们是用文字编成的精神密码,其情、志、思已经进入中华民族集体的文化程序,不但受到今人的珍视,还将被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同时,今天的诗人应该继承和弘扬《唐诗三百首》的创作传统,用真情鼓舞人,用理想激励人,用哲思启发人,让我们的诗歌园地姹紫嫣红开遍。

诗词写人生,人生品诗词,这就是《唐诗三百首》的文化魅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