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之审美体验
《宋词三百首》之审美体验
○李婷婷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写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词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与唐诗、元曲并称于世,代表了宋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宋词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生活、艺术等诸多领域,是我们了解宋代历史、文化和宋人生活、情感的宝贵材料。
据当代著名词学家唐圭璋和孔凡礼先后统计、合计,宋代共有词人1400余家,词作共有20000余首。为了读者学习方便,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在林林总总的宋代词人词作中选出词人88家,词作300首,编辑《宋词三百首》一书。由于《宋词三百首》选词精当全面,注释简明准确,翻译优美畅达,充分反映了宋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美、长短不一的句式美,及其所抒发的细腻情感和豪迈情怀,因而书一面世,就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现在,《宋词三百首》已经成为家家必备之书、人人必读之书、天天必谈之书。
著名主持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值得花时间反复诵读的书很少,但唐诗、宋词是要反复读的,因为它们短小而又精美。今天,我们就利用一点儿碎片时间,走进《宋词三百首》,从宋词中汲取文化养分和生命力量。
一、充盈审美意蕴,激发艺术表达
词在产生之初是合乐而歌的。在大唐繁华的都市里,有许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基于配合所演奏音乐节拍的需要,开始编制一些长短错落的曲词,这就是民间词的肇端。到了中唐时期,一些专业的文人有意识地开始倚声填词,此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到填词中来,词才正式地成为一种文学体式。进入宋代后,词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词所吟咏的多是山水、情志、朋辈友谊、离愁别绪等,因而在表现手法上含蓄委婉,用语凝练精致,呈现出优美的意境、多样的情思。所以我们读词不仅能感受其高深的审美意蕴,还能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王国维就曾引用词句来概括人生、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从表面上看,这三句词是描写儿女私情的,而王国维却将这儿女私情之语推演到治学乃至人生的高度,赋予其更深刻的含义,这说明很多词不但能够细致地记录下古人的情感点滴,还会唤起今人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用词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也可以用词的内涵来唤醒哲思。
与宋人相同的是当下的年轻人也喜欢用音乐来表达或者释放情绪,但如今的许多流行歌词却很少能写出像宋词那样优美隽永、幽微深邃的意味了。不光是歌词创作,很多时候我们在用词上也常常遭遇“词穷”的尴尬,似乎贴切地表达内心的情绪、想法成了一件难事。比如,恋爱的时候一定是一个人的情感最充盈澎湃的时候,那么当下的年轻男女会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慕和相思之情呢?读一读宋词,你一定会迸发出许多灵感。
北宋的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他的词多是描写爱情生活,把儿女情长写得荡气回肠,所以有“古之伤心人”之称。他的著名爱情词《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就写得妙不可言: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在《小山词·自跋》中写道:“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蘋、云几个歌女。”小晏创作了新词就会拿去给她们吟唱,他的词也通过两家的“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这首词就是抒发小晏对歌女小蘋的怀念之情。词作虽未交代梦境的内容,但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词人从梦中醒来,看见的却是高楼台阁的门被紧紧锁住,酒意消退,重重的帘幕低垂,这景象说明爱人已远去,梦境与现实存在着巨大反差。“去年春恨却来时”,说明两人相爱已经很久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落花”是伤春之感,“燕双飞”是缱绻之情。“人独立”和“燕双飞”又是一个巨大的反差。遣词之妙,独具匠心;意境之高,不可言喻。下片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蘋的倾心爱恋,已经很令人心醉了。接着“琵琶弦上说相思”道明了自己的想念,可是明月依旧,人却远去,留下的是无尽的愁思。有人说小晏是“爱情圣手”,大家读罢是不是也要被他的相思之苦感染了呢?如果大家在恋爱时能用这么精美的文笔在情书中表达情思是不是也会令人动容呢?
《宋词三百首》也选录了周邦彦的一首《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相传,东汉时候,刘晨、软肇入天台山采药,在桃溪边邂逅两个女子,姿容绝美,遂相爱慕,追随留居半年,及归家,子孙已历七世。后来重返天台山已经找不见二女。这首词是以这个仙凡相恋的故事开头,来抒写词人与情人分别后故地重游怅触前情的无限心绪。整首词通篇对偶,凝重流丽,情深意长。最后一句用雨后黏在泥土里的柳絮来比喻主人公感情的牢固胶着,以此说明这种感情是无法解脱的痴顽之情,是不是很妙呢?
宋词不仅能表达婉约细腻的儿女情长,也可以表现豪放高旷的家国情怀;不仅可以洋溢着柔美温润的情韵风雅,也可以散发着英雄盖世的磅礴力量。可见,能够运用丰富、优美、流畅的词汇去表情达意是多么可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喜欢通过读图、看视频来快速获取信息,有些人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去体会它的情感,学习它的措辞了。这个时候宋词简洁、优美的优势也就凸显出来。词中小令的字数仅在58字以内,中调则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也只有240字,所以读一首词并不会耽误太多时间,还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激发我们的艺术表达,使我们置身于词的繁花似锦中,闻其香,染其色,品其味。
二、纾解胸中块垒,溯归情感本真
《尚书·舜典》当中有一句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大意是:诗可以表现人的内心情志,歌是咏唱诗的语言。因此诗人的笔触大多是入世的,抒发的多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抱负。词因为最早源于民间,是乐工、歌女在勾栏酒肆中传唱的,多是写男女的悲欢离合、亲朋的离愁别绪,所以有了“诗言志,词缘情”的说法。也正因如此,我们看到词所传递的情感细腻真挚、情深意切。相比之下,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大多疲于生计,少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内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甚至大部分人连自己同楼层的邻居都不认识。宋词中描写的真挚情感恰恰是现代人需要的。词不仅可以教我们如何写作,还可以用古人已有的作品和已有的情感给予我们温暖慰藉或帮助我们宣泄生活中的不快。先来看《宋词三百首》选录的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词人镇守西北边疆、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既饱含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又满怀保家卫国的壮志。整首词上片布景,下片说情。“塞下”是地点,“秋来”是时节,我们看到了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我们听到了边声、号角,这就是为什么“衡阳雁去无留意”。当然,雁是候鸟,到了秋季自然要飞到南方。但它的“无留意”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边塞景象。下片说了什么情呢?一杯浊酒,家乡万里。这一杯酒当然消解不了对万里家乡的思念。但是战争还未胜利,还乡之计将从何谈起?悠扬的羌管、满地的秋霜,词人一夜无眠,最后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由己及人结束全词。这将军的白发、征夫的眼泪都是因为“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未能胜利,万里家乡的妻儿不能团聚,爱国之情与归乡之思交融聚合,整首词苍凉悲壮。现代人当然也有与宋人同样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当人们身处异地,深深地思念故乡时,该怎样来排遣这种情绪呢,读一读这首词是不是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流泪之余它也会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让我们重新振作,整理情绪继续前行。
《宋词三百首》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对思念之情的表达,比如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总的来说是在慨叹漂泊的羁旅生涯,同时抒发对佳人的思念之情。词的上片布景,第一句用“对”作领字,勾画出词人面对着暮秋时节傍晚时刻的秋江雨景。接着用“渐”字领起三个排比句来烘托雨后凄凉、萧索的气氛。目及之处万物凋零,都是残花败叶,一切心绪都在这凋零中却又不说破,只能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来传递词人此刻的感触。词的下片说情,总体说来就是思乡怀人。上片词人写景明明就是在登高临远,可是下片起句就说“不忍登高临远”,登高自然是想要遥望家乡,可是故乡太过遥远,是登高不及的,故有“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到底是什么事耽搁了回乡的路呢?不说清说透,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一个“叹”字也说尽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凄苦。接着词人又从我方转向她方来写,通过想象、对比来传神地抒发彼此的思念。结尾又从她方回到我方,虚实结合,头尾呼应,结构巧妙,一切归思怀想都是“倚栏杆”这一行为所望及的景象而引起,一切愁绪都因此牵引出来。柳永还有一首《雨霖铃·寒蝉凄切》非常著名,不仅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还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篇目。整首词将送别写得肝肠寸断,情人离别,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化作无声,最后万般的心绪都随着千里烟波延宕开去。整个送别的过程被描写得细腻而又绵长,言浅而又情深。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们的内心情感是不变的。现代人也有与家人、朋友、爱人分别的时刻,这个时候读一读宋词就可以帮助我们纾解别愁,获得安慰,从而平静淡然、豁然开朗。比如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不是所有的郁结一下子就解开了?我们透过那优美精妙的词句,从古人的情感抒发中学会一份冷静、一份忍让、一份宽容、一份超然。
三、关注生活细节,品味雅致情趣
宋词是宋代民间歌手与文人墨客表达情绪的重要手段,自然也会事无巨细地展现他们真切的生活场景。宋人的内在修养及外在修为超迈前人,生活非常雅致,甚至让人觉得他们已经将生活提升到了艺术的境界。在宋代,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合称为“生活四艺”,是当时文人雅士追求精致生活的一部分。苏轼就有一首诗名为《汲江煎茶》,把煎茶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韵味无穷。当然这种生活追求和生活体验在《宋词三百首》的作品中也多有反映。
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中有两句写道:“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意思是说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勉强自己打起精神去分茶而食,就靠在枕头上自由自在地读一本书,这是多么闲适的时光。饮茶不仅解渴,还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宋人饮茶是生活常态,据统计宋词中以咏茶为主旨的词有六十余首,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的方法都有详细的描述,宋人已经将茶文化发展到了极致。
关于焚香,北宋的陈与义专门用一首诗加以详细记述:“炉香袅孤碧,云缕飞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薰性无变迁。应如水中月,波定还自丸。”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过去现在的变换,烟气的性质却没有变迁,由小小的焚香引出对世事的认识。《宋词三百首》选录的关于焚香的名篇有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首词是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小路两边的花儿已经凋零,芳香的郊野已经被翠绿染遍。台榭楼阁边的绿树已经蔚然成荫,遮掩得楼台若隐若现。春风不晓得去约束杨花,让它迷迷蒙蒙地扑打在行人的面庞上。黄莺躲藏在绿叶里面,红色的篱笆把燕子挡在外边。香炉中烟雾缭绕,恰似游丝般向上盘旋着。酒入愁肠催酒醒,睁开眼睛,日暮的阳光已经斜斜地照在庭院深处。由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人的生活中焚香也是一种常态。焚香具有安神的功效,能够让人收敛心神,清净内心,燕居而求幽玄的清境自然是少不了香的。在古代,能称得上是人生赢家的人没有几个,晏殊必定是其中的一位。晏殊少年得志,中年富贵,晚年安宁,宦海沉浮,官至宰相,文政均占首席。欧阳修曾形容晏殊:“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虽贵为宰相,在晏殊的词中我们却很少看见觥筹交错、舞榭歌台的华丽奢侈场景。他喜欢宴请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可他宴请客人也不是大事铺张,而是清淡雅致。他家的客厅里长期置有一张供客人吃饭的桌子,桌子上放一个空杯,客人来了即命人斟上酒,陆续上几种菜肴,听听音乐再吟诗作词,互相切磋。所以后人常称赞晏殊“前辈风流,未之有比”。文如其人,在词作里,晏殊创作出了朱帘、炉香、亭台、庭院等一系列清淡雅致的艺术意象;在现实生活中,他虽富贵却从不夸耀,而是更注意营造一种闲适自得的氛围,追求悠然简单的生活。这也是他“文政均占首席”的秘诀。
宋词中关于品茶、焚香的描绘不胜枚举,由宋人简单的生活追求、高雅的审美志趣反观现代,虽然今人的生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宋人,却很少有人能有雅致的生活趣味,获得十足的幸福感。有一些人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忘记生活的本真,缺少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因此,今天无论生活的节奏怎样急促,我们都要抽出一些时间,放松心情,驻足品味一些生活细节和生活场景,从而获得美好、幸福、温暖和慰藉,使生活除了忙碌,还有诗意和远方。
四、阅识超拔人格,开阔生命境界
《宋词三百首》是从宋词当中选取的精华,这一篇篇典范之作无疑只有第一流人品的词人才能写就,读词也是在读人。比如宋代的苏轼、辛弃疾不但词写得好,而且人格境界也非常超拔。所以当我们读这些作品时,不但会被词中的情感所感染,还会被他们卓越的人格所打动,反观自身,无论是精神生活的品位还是人生境界的高度都会有一个提升。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大家一定不陌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词人在野外醉酒归家遇雨抒怀之作。大致意思是:不必去听那风雨拍打林叶的声音,要从容吟唱悠然而行。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反而觉得比骑马还要轻快,生活中遭遇风雨这样的小事算得了什么,我身披一件蓑衣就可以抵挡一生的风雨。料峭的春风吹醒我的酒意,虽然略微感到一丝寒冷,但是山头的斜阳已经迎面而来。回首满是风雨的来路,归去,不要理会是晴天还是阴雨。品读这首词,一个性情倔强、胸怀旷达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词人面对风雨能有这样清旷豪放之感,一定是他内心舒阔、心境澄明的缘故。眼前这一路的风雨即是人生中的“风雨”,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寻常,所以秉持一份豁然开朗的心境是弥足珍贵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应该就更熟悉了,词人借助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古代英雄谋士的英姿以及他们建功立业的怀思,曲折地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笔力遒劲,意境开阔,给人震慑心魄之感。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虽深受儒家入世观念的影响,但他许多思想主张都与当政者相乖违,所以满腔抱负无处施展,仕途充满坎坷,他却总能于逆境中寻得解脱,写诗填词自然也多超然出尘之语。这些超拔的人生感悟对今人也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无论是家庭羁绊、事业坎坷、朋友矛盾,读一读苏轼的词,品一品苏轼的人生,是不是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人生这样短暂,为什么要沉溺于不悦呢?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生动形象地用“苏词旷,辛词豪”评价苏轼与辛弃疾词作的特点。虽然苏、辛词在内容和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但是两人的词作、两人的人生都是雅量而高致的,所以两人并称“苏辛”。辛弃疾一生以建功立业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大志,但是却命途多舛,壮志难酬。可是他内心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对国家、对百姓满腔的激情与关切只能寄寓在词作中。试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稼轩是借京口当地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来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之情。稼轩登上北固亭,第一个就想到了这里的历史人物孙权,只可惜随着历史时光的消逝,他的英雄事迹、风流余韵此时已经荡然无存。接着又想起了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率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通过古人前贤来隐隐地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急迫心情。下片还是先写历史:刘裕的儿子刘义隆未能继承父亲的功业,听信了王玄谟的大话草率地北伐导致惨败。以史为鉴,他想到自己曾经参加抗金战斗,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却未曾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使得自己壮志未酬。追思往事,想到现在的自己已经苍老无力,不禁心惊忧患,以廉颇来自比也正是稼轩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忠心效力的决心。无论是对国还是对家,辛弃疾的忠贞豪迈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宋人中当然不只“苏辛”这样的大文豪有着超拔的人格,李清照也是一个既有巾帼之淑贤又兼须眉之刚毅的词人。她学识渊博,志向高远,她的词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语尽而意不尽;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意尽而情不尽;她的人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傲骨铮铮,有“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慷慨洒脱。面对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人生磨难,她用顽强坚定的生命意志、诚挚深沉的爱国情感、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在词中获取信念和力量,在词中展现独特而崇高的人格魅力。
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常常被问及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学古典诗词还有什么用处?叶先生回答:“古诗词让人心不死。”叶嘉莹一生才情兼备却命运坎坷,少年丧母,青年流离,中年丧女,这样的人生痛苦换作谁都是很难承受的,然而古典诗词让她超脱于尘世的苦难,给予她无穷的力量,帮她书写了智慧与审美的一生。读宋词无疑会给现代人带来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带领淡漠疏离、行将干涸的心灵走向细腻充盈。温暖我们的生命,纾解我们的苦难,让我们在这崎岖的路途中拥有更丰富充沛的精神情感、更自由有趣的逍遥灵魂、更开阔超拔的人生境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