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窦娥冤》之正义呼唤

《窦娥冤》之正义呼唤

《窦娥冤》之正义呼唤○李婷婷美国著名诗人惠蒂尔曾说:“正义是苦难者的希望和犯罪者的畏惧所在。”公平正义是铲除不公、主持正义、驱散黑暗、播撒光明的人间正道。无论哪个社会都离不开公平正义,如果没有公平正义,世间将是一片荒芜和黑暗。因此,每一个时代都不能缺少正义,每一个时代都呼唤正义。文学家们更是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公平正义作为文学作品大...

《窦娥冤》之正义呼唤

○李婷婷

美国著名诗人惠蒂尔曾说:“正义是苦难者的希望和犯罪者的畏惧所在。”公平正义是铲除不公、主持正义、驱散黑暗、播撒光明的人间正道。无论哪个社会都离不开公平正义,如果没有公平正义,世间将是一片荒芜和黑暗。因此,每一个时代都不能缺少正义,每一个时代都呼唤正义。文学家们更是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公平正义作为文学作品大力彰显的主题。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笔下就有许多鞭挞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呼唤公平正义的佳作,《窦娥冤》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正所谓“人命关天地”,窦娥之冤感天动地,乃至现代的大学者王国维先生都称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声嘶力竭的呼喊,道出一个强梁横行、道德败坏的不公时代,道出一个官吏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不平时代,道出一个冤狱层出不穷、正义无处伸张的不法时代。在元代的民族高压政策统治下,广大百姓灾难深重,苦不堪言,窦娥的挣扎是一个强有力的时代声音,她的刚烈不屈更是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会面临一些不公平、不道义、不合理的事情,如何捍卫公平正义?让我们从《窦娥冤》中获得一些启示。

一、贪官污吏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一个社会是否公平正义,关键在制度,在法律,在政策,但如果作为具体执行者的官吏贪赃枉法、胡作非为,那么,无论多么好的制度、法律、政策都等于零。《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个弱小、良善、贞节、守孝的本分女子,她恭谨地恪守“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却在地方恶霸阴险逼迫以及贪官污吏的颠倒是非之下被推向毁灭的境地。窦娥的遭遇不只是她个人的遭遇,更是一个时代百姓阶层水深火热生活的写照。原本应该为民做主的父母官,却肆意践踏公平正义和国家王法,不仅酿成了人间冤狱,还会将社会推向黑暗的深渊。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穷困的书生,为了偿还高利贷和筹备进京赶考的盘缠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十七岁时,窦娥与蔡婆婆的儿子成了亲,可不到两年,她的丈夫就病死了,从此便开始了婆媳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丈夫病死但窦娥恪守妇道,对婆婆仍恭顺有加。蔡婆婆有些积蓄,曾把钱借给开药铺的赛卢医。一天,她去找赛卢医讨债,赛卢医无法还钱,便想把蔡婆婆骗到荒郊野外勒死了事。这一幕恰巧被流氓混子张驴儿父子看到,他们吓跑了赛卢医,救下了蔡婆婆。当张驴儿父子得知蔡婆婆与儿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并无男丁时,便泼皮耍赖以救命之恩相要挟,强逼蔡婆婆和儿媳窦娥嫁给他们父子。蔡婆婆胆小怕事,答应了下来,并为报恩让张驴儿父子住进家里。窦娥则执意不肯,张驴儿为逼迫窦娥与其成亲,想要毒死蔡婆婆,不料却误杀了自己的父亲。一怒之下,张驴儿便想通过诬陷窦娥达到自己强娶的目的。窦娥问心无愧,宁肯见官也不肯屈从。

《窦娥冤》中张驴儿父子的龌龊行为是元朝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元朝时期,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民族起义时有发生,社会混乱不堪。地方豪强欺男霸女,仗势欺人,泼皮无赖更是恃强凌弱,无恶不作。这些黑恶势力买通官府后更加有恃无恐,猖獗无度。张驴儿父子的无耻行为,自然是造成窦娥冤狱的重要原因,可是官府的包庇纵容才是这一悲剧的根源所在。

窦娥无辜蒙冤,寄希望于公正严明的官府还她清白,却没想到楚州太守桃杌是个黑白不分、贪婪残暴之人。他的做官原则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桃杌收了张驴儿的钱,严审窦娥,试图屈打成招。“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也未招认。桃杌继而想出通过毒打蔡婆婆逼窦娥招供的损招。窦娥生性善良孝顺,知道婆婆年事已高,经不起这番皮肉之苦,于是高呼:“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结果,窦娥被冤判,被押赴刑场处死。她哭诉:“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窦娥的这番控诉是对贪官污吏不分黑白的巨大讽刺。

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的贪官污吏都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他们贪婪成性,滥用职权,搜刮百姓,压榨良善,给社会乃至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清朝的嘉庆皇帝曾经写过一首诗斥责贪腐官员:“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人泪落时天泪落,笑声高处哭声高;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意思是说:满朝文武官员衣食享用和皇帝一般,而这些用度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官员们在高声欢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多少百姓在流泪?贪官就像豺狼一般鱼肉百姓,这个国家还能兴盛吗?

在整个封建社会,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的事例举不胜举。秦朝最大的贪官丞相赵高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国家事务大肆干涉,侵夺民田,操控赋税,横征暴敛,大发横财,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死后,他更是表面辅佐秦二世胡亥,实则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大兴苛政,最终将秦推向毁灭。西晋时期的石崇任职荆州期间,靠自己的官位巧取豪夺沿途客商使自己暴富,生活奢靡无度,甚至命令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为了帮自己的宠妾纾解思乡之情,大建“金谷园”“百丈高楼”,劳民伤财,腐败至极。北宋宰相蔡京与宦官童贯狼狈为奸,假公济私,搜刮百姓,大肆敛财,家赀巨万,到晚年为了领双倍的俸禄不惜造假账,所建西园比皇帝的东园还要奢华,危害百姓,臭名昭著。清朝时期的和珅,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职权,收受贿赂,中饱私囊,富可敌国。这些贪官污吏的罪恶行径,无不使王朝陷入危机乃至走向灭亡。

《尚书》有言:“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意思是说:任命官吏只任命德才兼备的人,君王身边的大臣及侍从也只能是这样的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权力掌握在污秽腐朽的势力手中,则势必招致亡国的祸患。像《窦娥冤》中桃杌这样的贪赃枉法的官吏,任何时代都要警惕,都要严惩,都要斩草除根。

二、刚烈不屈是反抗压迫的可贵精神

元朝的民族高压政策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地方流氓恶霸横行,贪官污吏腐败更使整个社会昏暗无光。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作童养媳,十七岁嫁做人妇,十九岁死了丈夫。这样的遭遇不但没有挫败她生活的信念,反而磨炼了她坚强的性格和心智。她循规蹈矩,恪守妇道,照顾婆婆,过着自己的生活。但安心生活的简单愿望却被丑恶的黑暗势力所打破,使她一步步看清了社会的丑态和官场的腐败,并坚定地走向了反抗。

当然,窦娥的反抗也是从懵懂逐渐走向觉醒的。当蔡婆婆在张驴儿父子的淫威之下软弱妥协时,窦娥对她糊涂改嫁的行为加以劝阻和嘲讽:“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这是窦娥反抗精神的最初表现。接着她又质问婆婆年已六旬,难道将与公公的旧恩爱都忘却了吗,这把年纪改嫁不怕被人笑话吗?当得知婆婆将婆媳二人都许给了张驴儿父子时,窦娥更决绝地说道:“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后来,蔡婆婆为报张驴儿父子救命之恩,将其父子二人接到家中侍奉时,窦娥更是直言呵斥婆婆:难道忘记了昔日公公生前走南闯北,好不容易挣下的殷实家业吗?怎么就忍心眼睁睁地白白给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无赖霸占了去?窦娥对婆婆的咄咄言辞既是对张驴儿父子淫威的反抗,也是对自我尊严的守护。

后来,蔡婆婆病倒,想吃羊肚汤,窦娥做好端去,却被张驴儿偷偷下了药,张驴儿父亲误食了羊肚汤,倒地身亡。张驴儿看自己老父亲被毒死,竟想出诬陷窦娥逼迫她成亲的阴险招数。胆小的蔡婆婆在张驴儿的诬赖之下劝说儿媳改嫁张驴儿。窦娥执意拒绝道:“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当张驴儿质问她杀了人想要官休还是私休时,窦娥坚定地说要去见官。窦娥寄希望于官府能公正审判,还自己清白,没想到县官桃杌是个只认钱财、不分是非的人。在桃杌与张驴儿的勾结摧残下,窦娥被逼供招认了罪名,生命也被推向了尽头。她寄希望于官府申冤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在作品的第四折中,窦娥有一段唱词唱道:“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其实是俗语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的改编,是对元代社会黑暗、官吏贪赃枉法、冤案数不尽数的有力鞭挞和谴责。

窦娥无辜含冤被押赴市曹处斩,在现实中孤立无援,濒临绝境的窦娥只能向天地发出控诉:“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撕心裂肺的呐喊是一个安分守己、善良淳厚的顺民对现实的失望,对邪恶势力的不妥协,对人间不公的呼喊,对黑暗压迫义正词严的反抗。

窦娥在行刑前唱道:“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苌弘化碧”讲的是博学的苌弘忠于周王室却蒙冤被杀,百姓感念他的忠贞将他的鲜血用玉匣子盛起并埋葬。三年后,掘土迁葬,发现苌弘的鲜血化为了碧玉。“望帝啼鹃”讲的是望帝生前爱民如子,死后依然惦念着子民的生活,因此灵魂化作杜鹃鸟。当故国破灭,无法扭转时局的望帝将心里的怨恨化作杜鹃的声声悲鸣。窦娥用这两个故事自比,她的冤好比古代的苌弘,她的委屈好比古代的望帝。此外,邹衍被谤五月飞霜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故事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国的邹衍对燕惠王尽忠效力,而燕惠王却听信谗言将其定罪,邹衍仰天而哭,感动天地,五月的天气漫天飞霜。这些故事虽然没有窦娥的指天呐喊,却也是通过超现实的形式抒发了内心的冤屈怨恨,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

窦娥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抗争精神贯穿于她生命的始终。在悲惨的生活境遇里,她努力地、有尊严地活着,是对苦难生活的反抗;张驴儿诬陷她杀人,她不惊不乱,坚定地选择官休,是对流氓恶霸的反抗;腐败的官府与流氓地痞沆瀣一气,严刑逼供她也不妥协,是对贪官污吏的反抗;申冤的大门被彻底关闭,极度绝望的她只能对天地呼喊,是对整个黑暗社会的反抗。窦娥的反抗一以贯之,不屈不挠,是对黑暗的苦斗,是对光明的呼求。

在封建时代,女性受伦理纲常的束缚,社会地位低下,但很多女性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能够坚持不妥协、不屈服并与之抗争到底,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比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捍卫自己的尊严,“举身赴清池”,用生命去反抗封建家长的强权,去争取婚姻自由。《离魂记》中的张倩娘,青梅竹马的爱情被父亲活活拆散,死后的魂魄与所爱之人结合在一起,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只能以魂魄之身来实现,同样以死来反抗对现实的绝望。由于古代的女性深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承受着政权、族权、父权、夫权等的压迫,在三从四德的束缚下,很难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窦娥、刘兰芝、张倩娘等的反抗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她们面对社会的不公、命运的悲惨、礼教的束缚,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坚守自己内心正确的选择,这种刚烈不屈的精神有着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三、公平正义是百姓安康的有力保障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绝望之下的窦娥发下三桩誓愿来请天地证明自己的清白:一要刀过头落,血溅丈二白练;二要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三要当地干旱三年。这三桩誓愿不仅是窦娥力求申冤的愿望和决心,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对公平正义的呼求和渴望。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含冤而死,六七月的天气竟然寒风阵阵,飘起了雪花。行刑之后的血迹没有半点儿落到地上,竟向上飞溅到白练上。楚州三年不雨,草木凋零。三桩誓愿一一应验,现实中不能发生的事情在作品中实现了,这是对窦娥含冤的有力明证,也是对天地之间正义尚存的肯定。

窦娥之父窦天章,离开窦娥十六年,到京师赶考,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清正廉明,节操高尚,后来被加冕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到处审囚刷卷,考察各地的贪官污吏。当他来到楚州,发现这里三年干旱,觉得很奇怪,在夜间审阅卷宗,被冤死的窦娥托梦倾诉冤屈。窦天章说:“昔日汉朝有一孝妇守寡,其姑自缢身死,其姑女告孝妇杀姑。东海太守将孝妇斩了。只为一妇含冤,致令三年不雨。后于公治狱,仿佛见孝妇抱卷哭于厅前,于公将文卷改正,亲祭孝妇之墓,天乃大雨。今日你楚州大旱,岂不正与此事相类?”窦天章所提东海孝妇的故事是一则民间传说:孝妇很早死了丈夫,细心周到地赡养婆婆,婆婆因不想拖累孝妇上吊自缢,没想到却被邻居诬告成孝妇杀死婆婆,孝妇在狱中被屈打成招。行刑时,她许下三宗誓愿:如果自己是被冤杀将鲜血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孝妇被杀后,郡中果然大旱。一直到新的太守上任平反冤案,亲自祭奠孝妇并表彰其德行,天才下起大雨。孝妇的经历与窦娥的遭遇如出一辙。实际上关汉卿也是基于这个故事原型创作出了这部经典的《窦娥冤》。之后,窦天章彻查此案为窦娥昭雪,贪官污吏、流氓无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窦娥变成鬼魂托梦给父亲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可是这超现实的神秘托梦却是寄托了无数的贫苦大众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反抗和对安康生活的向往,为窦娥平反昭雪的结局完全符合广大苦难民众的心理愿望。

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十三《汉阳石榴》也记载了和窦娥经历类似的一个故事:绍兴初年,汉阳有一个寡妇侍奉婆婆恭谨孝顺,但婆婆竟没有生病迹象就死去了,邻居诬告是寡妇毒杀。寡妇经不住拷打而屈招。行刑前有个狱卒给她一支石榴花,她对行刑者说,我将这支石榴花插在山坡的石缝中。婆婆不是我毒杀,有苍天为证。如果我是清白的,愿这支石榴花在石缝中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婆婆确实是我杀死,这支石榴花今天就枯萎死去。没想到寡妇死后的第二天这支石榴花就长出新枝,继而长成三尺高的大树,每年都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现实中冤屈只能在故事假定的结局中得以昭雪,可见,想要真正获得公平的裁决是多么困难!

无论是东海孝妇、《汉阳石榴》中的寡妇,还是窦娥,她们都是对婆婆孝顺的寡妇,是在生活中遭遇苦难却始终保持善良的恭顺良民,可是在那个黑暗时代,她们的冤屈却得不到公平正义的伸张。三人临刑前的誓愿就是对时代公平正义的呼喊,而誓愿全部应验则是人间尚有公平正义的希望。

在剧中,窦天章即是窦娥申冤的希望所在,窦天章是一个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清官”。他同情民生疾苦,能够主持正义,剔除邪恶,为百姓做主,他代表的就是百姓所呼唤的公平和正义。公平正义不仅是穿越历史时空的人间正道,还是铲除罪恶、保护百姓、巩固家国的政治利器。《管子·内业》中说:“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说一句话就能使天下人都信服,说一句话就能使天下人都听从,是因为他说的话是出自公平正义之心。《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道出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才能言有号召力,行有凝聚力,得到民众信任的道理。清末民初的政治家、企业家何启说:“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更是指出公平正义是国家的根基。这些古训都道出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范围内,只要提起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一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宋代名臣包拯因廉洁公正、英明决断、敢为百姓鸣冤而被称为“包公”“包青天”。包拯刚到开封府上任时,得知过去前来告状的人要想申冤,得先把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由府吏上呈下达,因此府吏常常在中间索要钱财,营私舞弊。许多给不起钱的百姓告状无门,蒙冤受屈。包拯上任后便力除此弊,大开正门,使所有告状者都能直接见官申冤,案件也都能得到公正无私的审理。包拯在开封府用的三口铡刀就是他办案的三大神器,龙头铡用来斩犯了死罪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用来斩贪官污吏,狗头铡用来铡欺压百姓的土豪地痞。不管位高权重的皇族贵子,还是雄霸一方的地头蛇,都逃不掉包青天的公正裁决。不但如此,包拯一生都秉持清正廉洁的行事风格,二十三岁时他声名大振。家乡有一个富豪邀请他到家中赴宴,他严厉拒绝道:“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他反复地强调:“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并将其列入家训。发生在包拯身上的此类事迹不胜枚举,被世代传颂。这也是世人对清正廉明、公正无私精神的赞赏、渴望的明证。

在历史上有很多像包拯一样秉持公平公正,敢于为民鸣不平的清官。唐朝的宰相狄仁杰体恤百姓,不畏权势;明代的海瑞严惩贪官,禁止徇私受贿;清代的于成龙刚正不阿,为民请命,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他们的事迹为世人称道,他们的名字被世人铭记。在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九回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意思是说,如果人人都能出于公心,天下就会太平无事;如果人人谋求私利,那么天下就会陷入混乱。宋代的朱熹说:“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平正义与否不但关乎百姓的生活状态,还牵涉国家的兴衰荣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公平正义是百姓安康、国基稳固的有力保障。

在吏治黑暗、冤案遍地的时代,善良的窦娥被迫走向了人生的尽头。她悲惨的命运与美好的生命背道而驰,令人惋惜;她的含冤呼喊穿越历史时空响彻天际,扣击古今;她陨灭的生命好似暗夜的明星划过无边的黑暗,照亮世人的眼睛。我们应该感谢关汉卿,他的一部《窦娥冤》不知惊醒了多少人;我们也应该感谢窦娥,她坚贞不屈的抗争不知给了人们多少力量。这就是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力量所在和价值所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