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赵氏孤儿》之奸佞忠义

《赵氏孤儿》之奸佞忠义

《赵氏孤儿》之奸佞忠义○李婷婷在中国人的道德世界里,有两种道德行为一是奸佞,二是忠义,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最能激起人的道德波澜,最容易使人血脉偾张。这也是中华民族崇尚忠义精神的重要表现。正因为如此,《封神演义》《杨家将》《岳飞全传》等鞭挞奸佞、歌颂忠义的演义小说,一直广受人们的欢迎。...

《赵氏孤儿》之奸佞忠义

○李婷婷

在中国人的道德世界里,有两种道德行为一是奸佞,二是忠义,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最能激起人的道德波澜,最容易使人血脉偾张。这也是中华民族崇尚忠义精神的重要表现。正因为如此,《封神演义》《杨家将》《岳飞全传》等鞭挞奸佞、歌颂忠义的演义小说,一直广受人们的欢迎。

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赵氏孤儿》,在鞭挞奸佞、歌颂忠义上,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故事情节,抑或是人物刻画,都有其创新独到之处。正如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明朝以后最有悲剧性质的杂剧,且说道:“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其文学价值可见一斑。因此,千百年来,《赵氏孤儿》被改编成多种剧目,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个传入欧洲的戏剧,被改编成英、法、德、意等多种外文版本,广泛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就走进《赵氏孤儿》,看一看奸佞们的奸诈、险恶、残暴、血腥以及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可悲下场,看一看义士们的人格、品德、勇敢、担当以及走向伟大的心灵历程,并在两者相较中校正我们人生道德的方向盘。

一、践踏忠义是酿成悲剧的祸根

“忠义”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忠义”精神的存亡与一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当代社会也不例外。元杂剧《赵氏孤儿》中赵盾是一个忠义之臣,可君王却偏听奸佞之言,使得赵氏家族惨遭灭顶之灾。赵盾的儿子赵朔的第一句唱词就唱道:“枉了我报主的忠良一旦休,只他那蠧国的奸臣权在手。”义士韩厥在开篇也唱道:“列国纷纷,莫强于晋。才安稳,怎有这屠岸贾贼臣,他则把忠孝的公卿损。”公孙杵臼的起始唱词亦与此同:“兀的不屈沉杀大丈夫,损坏了真梁栋。被那些腌臜屠狗辈,欺负俺慷慨钓鳌翁。正遇着不道的灵公,偏贼子加恩宠,着贤人受困穷。”全剧之中的忠臣义士都对屠岸贾践踏忠义、残害忠良的罪恶行径义愤填膺、口诛笔伐,并指出奸佞横行必然造成人间悲剧。

屠岸贾是《赵氏孤儿》中最大的奸佞之臣,为了实现把控朝政、独擅大权的野心,多次陷害赵氏忠良。先是派人行刺,未成,又想出以灵犬试忠奸的损招,以反叛之名诬陷赵氏家族不忠,晋灵公昏庸无能,偏信谗言,酿成赵氏全家三百余口惨遭灭门之灾。纵览历朝历代君王的无道,大多也是源于奸臣的搬弄蒙蔽、庸臣的碌碌无为。人心不古,忠良被害,朝政昏暗,力透纸背的呼唤便是对忠义的渴盼。

在《赵氏孤儿》中,屠岸贾对赵氏赶尽杀绝用心阴毒,在赵氏一门惨遭杀戮后,屠岸贾得知公主腹中的赵氏余脉已经诞下,公主已死,韩厥已死,孤儿却不得去向。搜孤不得,屠岸贾便发号施令:“若有盗出赵氏孤儿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一壁与我张挂榜文,遍告诸将,休得违误,自取其罪。”号令一出,未见有认罪者,气急败坏的屠岸贾变本加厉,佯传晋灵公命令,张挂榜文:“把晋国内但是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添的小厮,都与我拘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其中必然有赵氏孤儿。”为彻底灭掉赵氏,屠岸贾不惜全城搜捕婴孩,牵连全城百姓,其手段之残忍以至灭绝人性。公孙杵臼痛斥其前所未有的恶行以至“万人恨千人嫌”,这样的一个人“不廉不公,不孝不忠,单只会把赵盾全家杀的个绝了种!”在杀害假赵孤一节,屠岸贾声嘶力竭地吼道:“我拔出这剑来,一剑、两剑、三剑。把这一个小业种剁了三剑,兀的不称了我平生所愿也。”屠岸贾为灭赵家根脉,用三剑刺斩半岁的婴儿,其残忍与狠毒已不忍直视。

为达到“横行独步”之势,“心生嫉妒”的屠岸贾身为朝廷要臣却将“忠义”二字抛之脑后,谋戮忠臣,除君肱骨,其种种行为更是使其陷入泯灭人性的地步,于国于民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是践踏忠义、残害忠良的祸患。由此,我们也会想到南宋时期秦桧陷害精忠报国的大将岳飞的历史。南宋时期,国家、百姓深受金人侵扰,大将岳飞英勇抗金,一度使得沦陷十多年的中原有望被收复。立志要与众将“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岳飞却没想到,他在战场上为国为民出生入死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秦桧却以权谋私怂恿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皇命难违,岳飞无奈班师,他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有再复!”一回到临安,岳飞便遭到秦桧、张俊诬告“谋反”,接着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严刑拷打。与此同时,在秦桧的撺掇下,宋、金正在策划第二次议和。在内外邪恶势力的夹击之下,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赐死于大理寺内,正气凛然的岳飞忠心报国含冤而死,时年三十九岁。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也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的冤屈在宋高宗死后才得到平反昭雪,而岳飞的事迹被世代传颂,其名更是永垂不朽,成为千古的英雄。而对秦桧等奸臣的卑劣行径,百姓无不深恶痛绝,其名永遭世人唾弃,遗臭万年。

我们也会想到《史记》中关于蒙恬家族的记载。蒙氏家族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功不可没。蒙恬的祖父辅佐秦王攻打城池,扩大秦国领土;其父蒙武帮嬴政攻克楚国,为统一打下基础;蒙恬参与征服齐国,又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驱逐匈奴,驻守边疆十几年;其弟蒙毅也被始皇重用为内政大臣。整个家族战功赫赫,实为国之栋梁。然而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假传圣旨扶立二皇子胡亥继位,并一手操控胡亥,将蒙毅谋害,又诬陷蒙恬谋反,最终蒙恬为保名节服毒自尽。

历史是公平、公正、公道的,不管是奸佞还是忠良都要接受历史的审判。屠岸贾虽然猖獗一时,但最后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赵盾、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等忠良义士,虽然受尽磨难甚至牺牲了生命,但流芳百世,千古传颂。在奸佞与忠良的斗争中,忠义精神显得更加可贵。一个社会只有弘扬忠义精神,才能辨识忠奸,劝善惩恶,让和畅的惠风吹拂大地人心。

二、心存大义是成就伟大的力量

大义即正义、正道。《三国演义》中刘备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说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意思就是说:汉室王朝摇摇欲坠,奸臣窃取政权,我自不量力,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却因我才智与谋略短浅而失败。这里的大义就是正义、正道。《赵氏孤儿》中程婴救孤的英雄壮举并不是从始而终、一以贯之的选择,他也没有刘备那样侠肝义胆的魄力。他的救孤行为是一个由被动受托到主动承担慢慢递进的过程,他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地将赵孤养大报仇,是一个普通人走向伟大的飞跃,而促使伟大的力量便是心存大义。

程婴一介草泽医人,受赵家优待已久,公主唤他过去,他只是以为公主将要生产,未曾想到赵家蒙难,公主会将赵氏孤儿托付于他。面对如此重托,程婴作为一个卑微的普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公主,你还不知道,屠岸贾贼臣闻知你产下赵氏孤儿,四城门张挂榜文,但有掩藏孤儿的,全家处斩,九族不留。我怎么掩藏的他出去?”言辞之间流露着非常明显的畏惧。可是此时的公主已无他法,为保存赵氏家脉,她下跪哀求程婴,程婴依然顾虑重重地说道:“假若是我掩藏出小舍人去,屠岸贾得知,问你要赵氏孤儿,你说道,我与了程婴也。俺一家儿便死了也罢,这小舍人休想是活的。”虽然迫于公主屈膝的压力,表面应承,但这番话仍可以看出:想到此事攸关全家性命,程婴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揽下。最终,公主以死掩护,自缢身亡。身为屠岸贾门客的韩厥奉命搜婴却仗义放行,韩厥呵斥程婴:“你既没包身胆,谁着你强做保孤人?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韩厥为保护赵孤自绝性命。公主与韩厥之死让畏首畏尾的程婴受到了一定的触动,但是当他带着赵孤投奔公孙杵臼时的表现,还是流露出了内心的慌张和担忧,他一遍遍申诉自己的顾虑,其胆小怕死的一面仍较为明显。在屠岸贾以全城之婴儿相要挟的情况之下,公孙杵臼为保护假孤,即程婴之子,而慷慨赴死。在大义面前,程婴选择了以亲子替赵孤而死。之后的漫长岁月,程婴严守秘密,保全了赵氏孤儿,他的义举也成就了流传千百年的佳话。

程婴作为一介平民,与公主这样的皇亲国戚、韩厥这样的当朝将军、公孙杵臼这样的当朝大夫自然不同,他是一个平凡的下层人物,他的怯懦谨慎,甚至贪生怕死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的人之常情,是合乎情理的情感。他的怯懦在关键时刻也恰恰成了赵孤的最好保护衣。屠岸贾不会想到,像程婴这么个胆小怕死的人竟然会牺牲了自己四十多岁才难得的骨肉而去保全不甚相干的赵孤。

“舍亲子,换赵孤”这一情节是全剧程婴大义大勇之所在。而剧中却并未刻意标榜程婴高尚的气节,或者对其大肆夸张渲染,只是将这种选择化作程婴的内心想法:把自己尚未满月的孩子假装作赵孤,让屠岸贾将父子二人一并处死,真赵孤由公孙杵臼抚养长大,岂不是成就了一件好事?然而,故事的走向并未按照程婴的预想进行。屠岸贾得知孤儿被救走后,竟然以晋国上下所有半岁以下、一月以上婴儿的生命相要挟,逼迫藏孤者交出孤儿。面对屠岸贾“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灭绝人性之举,程婴心中的大义被唤醒,将自己四十五岁才得的尚未满月的孩子交了出来,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骨肉被摔死,其妻更是痛心而死。虽救下了赵孤,程婴却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而且在以后抚养赵孤长大的艰辛岁月里更是“踌躇辗转,昼夜无眠”。他不惜背负骂名,让赵孤认屠岸贾为义父。为了复仇,他卑躬屈膝地侍奉屠岸贾,为其充当门客,在痛楚与孤愤中含辛茹苦地将赵孤抚养长大。长大成人的赵孤在得知真相后手刃屠岸贾,铲除邪恶,完成为赵家忠良申冤报仇的使命。

在剧中,程婴与赵家无亲无故,一介草民为什么要舍弃自己唯一的孩子,牺牲妻子的性命,放下自己的尊严,救下赵孤并忍辱负重抚育赵孤,铲奸报仇?其根本原因就是心存大义,是下层的民众内心深处对忠良的怀念,对正义的崇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关于程婴,虽全剧并无唱词,但其形象却最亲近逼真。他虽然没有义薄云天的英武气概,却是个血肉饱满的普通人;他的畏畏缩缩在大义面前转换为勇于承担,在寻常中成就了伟大。

大义是人类共同追求和赞誉的崇高美德,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南宋时期的隗顺,虽是一个狱卒,却能名留青史被后人称颂,也是因为他心存大义。岳飞被秦桧进谗言而惨遭冤杀于大理寺风波亭,当时众人畏惧秦桧的淫威,没有人敢去为其收尸。身为狱卒的隗顺早已仰慕岳飞的英雄品格,此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的遗体背负出城,偷偷埋葬在九曲丛祠旁,为了日后方便辨认,又将岳飞身上的玉环系在其遗体的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树。后来,隗顺将死,他才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儿子,并嘱托儿子看护好岳飞之墓,将此事保密。正是因为隗顺的这番义举,才有了岳飞冤狱昭雪后其遗体被迁葬于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受后世瞻仰的可能。后人也许并不知道关于隗顺的其他事迹,但他这一生所做的这一件事就足以被后人铭记。隗顺心存大义,让人敬仰,他虽然是普通的小人物,却成就了伟大。

相较于放射万丈光芒的文天祥,张千载一定是一个暗淡无光的小人物。二人原本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可是命运却大相径庭。当文天祥高中状元官至宰相时,张千载在家躬耕田亩,安贫乐道,不攀不附。当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张千载即刻变卖家产,追随并照料文天祥,就这样,他不避寒暑,尽心尽力地服侍了文天祥三年之久,直到他被下令处决,又费尽心力将文氏夫妇的尸体搬运出来火化,并将骨灰带回老家。从对国家贡献和个人成就方面来讲,张千载并未当过大官,并未为国为民做过什么可歌可泣的事业,但是对于民族英雄文天祥来说,张千载能在其蒙难时勇于站出来,像一个忠诚的仆人一样服侍他,直至其死去后,为其妥善安置后事,这也是心存大义的伟大义举。因为张千载号一鹗,因此后人将这种情谊称为“生死交情,千载一鹗”。张千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敬意,即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他的生命也因此生发了万丈光芒。

心存大义使小人物、普通人在失道的时代觉醒和抗争,他们用思想和行动书写家国大义,他们的性情真实生动、鲜活饱满,他们的生命也充满光泽。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将“大义”牢记心间,因为它是明辨是非、奉献担当的勇气,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它是向一切污秽邪恶说不的果敢。“大义长争日月光”,心存大义是成就伟大的力量。

三、舍生取义是崇高的民族气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女中英杰李清照的气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的气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的气节;“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陈毅的气节。《赵氏孤儿》为我们展现的是,舍生取义是崇高的民族气节。

韩厥是为救孤而牺牲生命的第一位义士。在剧中,韩厥是屠岸贾手下门客,在赵氏一族惨遭灭门后,韩厥愈加看清了“忠正的在市曹中斩首,谗佞的在省府内安身”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他对于国家命运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但无奈晋灵公却偏信“人间恶煞”屠岸贾这样的贼臣,残害忠良,害国害民。作为屠岸贾的手下,韩厥清醒地认识到赵氏一家的忠良淳厚和屠岸贾的邪恶凶残,这种认识正是韩厥成就义举的思想基础。韩厥在屠岸贾发号施令搜捕孤儿斩草除根时,愤恨不已,在心中痛骂屠岸贾心狠手辣,不怕惹起民怨和众口攻击;更是希望上苍开眼,有朝一日能惩罚奸恶。程婴受公主之托将赵孤偷偷藏于药箱之内,以为公主看完病为由提着药箱准备出宫门时遇到了将军韩厥。韩厥在检查药箱时发现了藏于其中的赵孤:“额颅上汗津津,口角头乳食喷;骨碌碌睁一双小眼儿将咱认。”看到可怜的孩子,听到程婴诉说赵家惨遭杀害的经过,为了保存忠良之后,他放走了程婴,并为保护程婴和孤儿自刎以绝后患。自刎前,韩厥对程婴说:“将孤儿好去深山深处隐,那其间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也不负了我和你硬踹着是非门,担危困。”韩厥身为屠岸贾的门客,面对正义和邪恶做出了舍生而取义的选择,他的行为是壮烈的,气节是崇高的。

公孙杵臼是为救孤牺牲生命的第二位义士。公孙杵臼原为晋国的宰辅,即中大夫,他因痛恨晋灵公“屈沉杀大丈夫,损坏了真梁栋”,因不满屠岸贾专权将朝政操纵得昏暗无光,所以罢职归农,远离政事。当程婴告知赵氏孤儿尚存,且处境危险时,他慷慨赴义。屠岸贾为逼其交出赵孤,打得他“皮都绽,肉尽销”,但为了延续赵家忠良的余脉,他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撞阶而死。公孙杵臼嘱托程婴:“我嘱咐你个后死的程婴,休别了横亡的赵朔。畅道是光阴过去的疾,冤仇报复的早。将那厮万剐千刀,切莫要轻轻的素放了。”这嘱托是用生命换来的希望,是对忠良的维护,是对正义的坚守。

为了惩恶扬善,保存忠良和伸张正义,几位义士舍生取义,慷慨赴死,这种气冲霄汉的义士精神不是历史长河中某个人的偶然表现,而是中华民族长久积淀的崇高气节。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是儒家坚守的为人根本,因此将义放置于生命之上即成为这些义士的内在驱动力。

南宋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故事尽人皆知。为了反抗侵略,保卫家园,身为文官的文天祥毅然拿出自己的家财招募三万壮士,抗元救国,直至南宋统治者投降元军,他仍然坚持抗战。兵败被俘后,元人多次对其劝降,文天祥都视死如归,毫不动摇,并留下荡气回肠的动人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关于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详。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却被扣留。匈奴以功名利禄引诱,以严刑拷打威胁,但苏武始终凛然大义,宁死不屈。班固在《汉书·苏武传》中称赞其“有杀身已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无计可施的匈奴遂“徙武北海上无人处”,然而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之下,苏武宁可“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也不退缩。曾经出使时的春秋鼎盛,再回到汉室时已经鬓发花白。虽然苏武并未赴死,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及抛却生死的民族大义,已然是舍生取义的典范。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革除弊政,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沉睡的国人,年仅三十三岁的他在能够活下来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舍生取义,其壮举深深地震撼了世人。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赞扬他:“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他视死如归的精神为后世的人们竖起不朽的丰碑,他的大义值得人们永远尊重和景仰。

“舍生取义”当然是在极端情况下的不得已的选择,这里的“义”是对人生价值主宰与超越的指向和选择。在当今时代,我们很少能够面对生与义的选择取舍,但在人人重利轻义的不良氛围中,我们却需要认真地学习和传承这种“舍生取义”“尽义而生”的精神。

《赵氏孤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真切感人的故事。它所表现的人性之善,所蕴含的可贵品质,所传递的义士精神,早已成为人们敬仰和传颂的对象。它所塑造的几位义士在伸张正义的路上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将“义”之精神凝聚成永恒,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践踏忠义是酿成悲剧的祸根,心存大义是成就伟大的力量,舍生取义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岁月荏苒,风云变幻,时代虽然在进步,但这三条警示仍然有着教育人、启迪人、鼓舞人的意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