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之人唤性醒
《牡丹亭》之人唤性醒
○周海燕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中国昆曲艺术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一门戏曲艺术确立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举的目的是基于这些非物质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及其亟须保护的程度,呼吁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对这些文化遗产全力保护并大力复兴。昆曲作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不但在汉族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昆曲的代表作首推明代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称《还魂记》,共55出,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在文学史上与《西厢记》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汤显祖自己也最喜欢这部作品,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脱稿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弃官返回临川之后,它问世不久,就“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可见其反响非同小可。
四百多年来,《牡丹亭》不仅已成为古典文学和戏剧的经典剧目,而且其中的一些精彩折子至今还在戏曲舞台上传演不衰,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几令《西厢》减价”的作品,领略大师挥洒出的情感世界。
一、揭橥人性的旗帜
《牡丹亭》故事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写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梦中见一书生手持柳枝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醒来后她为相思所苦,抑郁而死。此时,杜宝升官离任,葬杜丽娘于牡丹亭畔。三年后,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丽娘幽魂出现,又与柳梦梅相会,并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后柳梦梅考中状元,杜宝拒不承认二人的婚事,最终由皇帝出面解决,夫妻父女团圆。在《牡丹亭》里,主人公柳梦梅与杜丽娘一见钟情,萌发青春之爱,并产生了性的结合。然而这一结合既不俗,也不是西方式的“放”。汤显祖用了一种特有的偏重精神层面的表现手法,那就是让男女主人公相约在梦里,用“花神舞”的表演来展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使之达到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出戏的意义就在于它在纲常名教盛行的社会里表现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反叛性。《牡丹亭》对于爱情的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男女主人公这种叛逆之举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上。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20世纪,西方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最本质的欲望、最本质的动力是性本能。而《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在这部剧里所展现的最“人性”的东西,就是杜丽娘对于这一生物本性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带有浪漫色彩的追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主人公生命为代价换来的,以此更加沉痛地展现了人性被绝对压抑的巨大悲哀。
《牡丹亭》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美少女,一次偶然梦中邂逅书生,发现了长期以来在她身上残酷的真相,哪怕是她的居处都让人压抑。《惊梦》中,“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她被整个社会无形的压力约束着,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美和对于性的渴望,后来外在世界的美好让她看清了现实,这些想法拯救和解放了她,却也摧毁了她。最后,她感伤自逝,而后又在阴间重生,面对父权和整个社会进行抗争,最终得到皇权的承认。
《牡丹亭》中有一个情节是一些现代人特别不能理解的,就是杜丽娘因梦中所见男子而死去。杜丽娘从梦中醒来之后,思慕梦中遇到的男子,因为当时的社会礼法和其他条件所限,她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这样的年轻男子。她不能像今天一样,通过各种方式来交友,在杜丽娘的时代,女子被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几乎没有可能与男子自由交往,所以她忧思成疾,抑郁而卒。因为梦中的一个男子而得了相思病并且赔上了性命,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但在这里,作者强调的就是“情”的感人至深,他在《牡丹亭》卷首写下一段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不能把这段话曲解成凡是没死的就不是真爱,凡是真情就都得去死,双双化成蝴蝶翩翩飞舞。他这一段话是礼教时代里对爱情最真切大胆的注解,肯定的是从人性出发的、人人都向往的“情”。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人人都有。凭借这样一部为“情”立言、突破时代界限的《牡丹亭》,汤显祖奠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后人甚至将他与西方顶尖的戏剧大师比肩,称其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不仅得到了文人雅士的称赏,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汤显祖所娓娓描述的爱情故事,曲折离奇,缠绵悱恻,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尤其是那些情窦初开的青年。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俞二娘。用眼下的流行语来说,她是一位“超级粉丝”,当今的追星族与她相比,莫不逊色。她在读了《牡丹亭》以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作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杭州女伶商晓玲在演《牡丹亭》时哀感于自己的身世,猝死在舞台上。广陵冯小青独居山上,读《牡丹亭》后留下一首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先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后来也是抑郁而亡。四川内江一女子才貌俱佳,倾慕作者的才华欲嫁汤显祖,汤显祖以年老辞拒,她含恨投水而死。这些记载未见得确有其事,却足以说明这部作品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这些在现实世界中备受压抑的女子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感受到了自己。《牡丹亭》之所以能赢得如此强烈的共鸣,正在于它表现了“情”的力量和“情”的合理性,而这也正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抒发了深藏于人们心底的情感追求。
再比如,《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也从《牡丹亭》中吸收了不少精华,出现了多处与之相关的情节。最出名的还是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回前面写黛玉正在葬花,恰好宝玉拿了《西厢记》给她看,宝玉自比张生是个“多愁多病身”,并比黛玉为莺莺就是那个“倾国倾城貌”,触动了二人的芳心。宝玉被袭人叫走后,黛玉“自己闷闷的”,“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原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在演习戏文,正是《牡丹亭》的《游园》一出。黛玉并未“留心去听”,然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样的句子,却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黛玉直感叹:“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当听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一句时,“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联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的诗句,又想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词,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种种凑聚在一处,“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毫无疑问,林黛玉作为女性也在作品中找到了渴望人性被尊重、被肯定的契合。
人性,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心理属性。有的时候人性能被一眼看穿,有的时候却又茫然无解。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让杜丽娘借梦中相会、死而复生来解放自己的人性,这种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代表着千千万万不甘压抑的女儿心。《牡丹亭》对人类天性和女儿情怀的诗意展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那个思想启蒙和个性解放时代的一面旗帜。
二、掌控韶华的命运
《牡丹亭》这样的经典,在精神层面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力,能在大众文化低幼化中发出振聋发聩的思想穿透力和行动感召力,带给人们关于自身处境和命运掌控等各方面的深入思考。汤显祖用戏剧表现哲学理念,他所关心的问题是整个人类的处境问题,也就是一个思想史的问题、哲学层面的问题。
杜丽娘的父亲是个迂腐、顽固的人,为了让杜丽娘将来出嫁后能与丈夫“谈吐相称”,为她请了先生陈最良。杜丽娘读书并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配得上将来的丈夫。她的老师陈最良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他本身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已经成了礼教的传声筒,所以他给杜丽娘讲解《关雎》时说《诗》是讲“后妃之德”的。“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嫄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陈最良的观点与《关雎》的爱情主题完全不同,他认为《关雎》是一首颂扬“后妃之德”,能让闺阁女子收其芳心的标准范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杜丽娘的性格和欲望始终是被压抑的状态,女孩子嬉戏打闹、白天睡觉、情窦初开之类都是不被允许的。她不得不好好读书、做女工,但是她是有着“人性”的少女,所以她才读得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正含义,因为她有“爱好”的天性,她才会偷偷跑去游园。杜丽娘游园之后有一番感叹,其中有《皂罗袍》和《好姐姐》两支曲子,唱词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声溜的圆。”这些唱词揭示了一个妙龄少女渴望爱情而不得的现实悲剧。
《牡丹亭》是一部很深刻的作品,汤显祖以春色意象连贯全篇,其实他要追求的就是这个生机盎然的生命。杜丽娘在暮春的时候来到花园看春光,她兴冲冲地来,可是一推开园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一下子看到的是姹紫嫣红的春花都开在荒芜破落的田园里,繁华跟寥落并存,灿烂跟衰颓共现,是生也是死,是美丽也是哀愁,而这样一个生与死、美丽与哀愁并存的景观,不是个案,不是偶然,是人生的常态。所以杜丽娘推开园门的一刹那,无限感慨,原来人生竟然是这样的。当我们这一面在生机盎然的时候,另外同步就是繁华的寥落,正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时候,游园的所见让杜丽娘有了深刻的感悟。
再看这一句,“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杜丽娘的感慨,丫鬟春香并不知道。春香觉得只要逃课游园就很开心了,她看什么都很高兴:你看杜鹃也开了,荼蘼也开了,什么花都开了。杜丽娘的反应却不一样:是,杜鹃开了,荼蘼也开了,可是杜鹃和荼蘼都是春花的最后一季。春香开心地在花中指指点点,可是杜丽娘感慨的是,春花都开了,也就表示春天要过去了。春香很开心地接着讲,所有花都开了,只有牡丹还没有开。各位知道牡丹什么时候开吗?初夏,牡丹春天不开,因为不够热,可是太热了也不行,所以是初夏盛开,花期很短。所以杜丽娘游园是晚春、暮春,这时牡丹还没有开。而杜丽娘唱的这句是什么意思呢?牡丹绝对是花中之王,牡丹虽好,可是“他春归怎占的先”,花中之王怎能抢在春去之前先开呢?牡丹开放的时候已经是初夏了,所以当牡丹绽放的时候,百花零落,春意凋残。这句话的意思,杜丽娘指的是自己,自己这么美好的生命,就像花中之王牡丹一样,等到我的生命绽放的时候,已经春残花落了。《牡丹亭》哪里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呢?它其实讲述了一个青春生命的无力自主,因为无力自主,才反过来强烈地渴求生命的自主性,所以我们说这个故事其实是讲一个人的生命要如何安顿的问题,是一个哲学的思考。《惊梦》的结尾,杜丽娘在梦中跟这个男子欢会之后,醒来发觉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真的,原来只有在梦中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这时的她倍感失落。
杜丽娘虽然是在梦中实现了对自我命运的掌控,但正是因为她迈出了这勇敢的第一步,才有了后来在皇权的承认下婚姻得以圆满的大团圆结局。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看似荒诞,但杜丽娘争取自身权利、捍卫自身命运的举动却引起了无数年轻女性的强烈共鸣。不管是礼教压抑下的封建社会,还是提倡民主自由的当今时代,一个人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是很难的,但我们要有信心、有决心去战胜现实的种种困难,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努力争取实现自己无悔无憾的人生。
三、珍重情感的价值
著名的汉乐府诗《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个心直口快的姑娘指天为誓,以一连串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爱的心迹。此诗字少情深,可是,今天很多人并不珍视这种感情。一些人的婚恋观存在问题,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对一个人的热情来得快,冷却得也快。所谓自由“爱情”却不是真正的爱情。快餐式爱情引发很多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谈真正的恋爱。而人之所以高贵,正是在于情感的高贵和自由。
《牡丹亭》整个故事就是对情的演绎。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情”可惊天地、泣鬼神,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全部动力。可以说,这是一曲至情、至纯、至美的爱情颂歌。很多情节体现出人类情感的高贵和自由。比如,杜丽娘去世后,魂游梅花庵,唱道:“生和死,孤寒命,有情人叫不出情人应。为什么不唱出你可人名姓?似俺孤魂独趁,待谁来叫唤俺一声。不分明,无倒断,再消停。”大意是:我无论生在阳世还是魂归冥府,都是孤苦冷落的境遇,有情之人却等不来我那梦中情人的回应。你为什么不叫出你心爱之人的名姓?想我杜丽娘孤魂独来独往,要等到谁来叫唤我一声呢?听这声音似明非明,断断续续,无休无止。那边未来的一书生,睡梦中怕是呓语不断吧。在这支曲子中,我们看到:杜丽娘深觉自己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后都是如此孤单寂寥,等不来那梦中情人的回应,只得这样游荡。正在杜丽娘苦于这种凄惨境遇的时候,那似有若无的呼唤之声骤然开启了她的心绪。此曲的人物情绪从凄冷开始逐渐升温。再看下一支曲子:“不由俺无情有情,凑着叫的人三声两声,冷惺忪红泪飘零。呀,怕不是梦人儿梅卿柳卿?俺记着这花亭水亭,趁的这风清月清。则这鬼宿前程,盼得上三星、四星?”曲子的大意是:不管我是有情意还是无情意,我恍惚听到的那断断续续的呼唤之声,不经意间将我感动得流下泪来。难道真的是我梦中的人吗?我还依稀记得当初梦中言之难尽的恩爱,也是在这样风轻月清的夜晚。我已然由人变鬼,我的姻缘前途还有几成希望呢?此曲情感层次有三:其一,杜丽娘在书生的呼唤声中牵动情思,其情绪已经被带动起来,所以她不由自主地趋着呼唤之声而接近,也就越来越清楚地听到声音,她已经被感动了。其二,杜丽娘逐渐意识到这呼唤之人极有可能就是自己当初梦中所遇之人,因而她不自觉地便想起了当年梦中欢会之事,那梦中缠绵悱恻的场景都涌到眼前。其三,杜丽娘又想到“鬼”这一身份,不确信自己的这段姻缘前途能有多大把握,本能地怀疑起自己刚才的判断了。这支曲子表现人物情感时与上一曲相同,人物情绪“升温两小步再跌落一小步”,显得起伏有致。杜丽娘的生和死都经历了闺怨和孤苦,虽然在《冥判》中已经听闻自己和梦中人日后能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但是当梦中之人真的就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杜丽娘还是不太相信自己的判断,她自己都在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就是梦中之人。越是用这种情绪描写人物,就越能把杜丽娘对爱情的极度渴望展现出来,就越能呼应杜丽娘为情而死的难以忘却之恋情,也更加呼应《牡丹亭》剧作的主旨精神。
《牡丹亭》以昆曲特有的艺术手法,把“人鬼情未了”这一难以表达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在《冥誓》一出中,杜丽娘显示出“至情者”的巨大勇气,对着情人,她真挚地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是看上你年少多情,迤逗俺睡魂难贴。”在杜丽娘强烈情感的感召下,柳梦梅和杜丽娘对天盟誓,订立了偕老之盟。柳梦梅发誓道:“神天的,神天的,盟香满爇。柳梦梅,柳梦梅,南安郡舍,遇了这佳人提挈,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口不心齐,寿随香灭。”他们对于爱情有着真诚的期许和坚定的信心。它告诉我们:恋爱可以这么谈。拒绝快餐式爱情,珍惜情感,情感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马克思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虚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树立正确的情感观,恋爱和婚姻都回归爱情本身,认真体会爱的含蓄、谦虚,把爱情融入理想、学业以及事业,才能赋予人生更丰富的含义,互相尊重、理解、包容,这才是我们每个现代人应有的婚恋观。
在明代剧坛上,汤显祖就像一颗明亮的星辰划破晚明社会的天空;《牡丹亭》的问世,犹如一股强劲的风,给沉闷压抑的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激起文人学士、名娃闺秀的强烈共鸣。四百余年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它的热情与兴致,许多真知灼见也正是从这种热情与兴致中迸发出来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经典进入各国民众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畅达路径,建立起与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关联,那么,《牡丹亭》将会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