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之世相智慧
《封神演义》之世相智慧
○李婷婷
武王伐纣原本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完全被文学化和艺术化了。早在汉、唐时期,就有了姜太公善用神术和纣王之妃妲己是狐狸精的说法。宋、元时期,民间的“讲史”之风开始盛行,说书场上的说书人为了吸引听众,又以武王伐纣为“酵母”,虚构出了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形成了《武王伐纣书》《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等“话本”。明代作家许仲琳根据以上“话本”提供的素材,进一步神化、美化或鬼化、丑化,创作出了《封神演义》一书。《封神演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而已。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从表面上看,《封神演义》的内容从天上到人间,从妖狐到凡人,从君主到众黎,从冰火到铁血,似乎是一部现代科幻大片。但在实际上,作者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构思,通过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桥段,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道德观、宗教观和价值观进行了充分的阐扬。《封神演义》面世几百年来,既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也作为一个文化母题。之所以广受读者欢迎,既在它的艺术感染力上,也在它的思想吸引力上。作为艺术,它深入了我们的生活;作为文化,它滋养了我们的生命。
那么,《封神演义》究竟宣传了哪些传统文化观念?到底能给人们怎样的正能量?今天,我们就走进文本,进行一番心灵体察。
一、正与邪的必然归宿
在《封神演义》中出现的人物都处于正与邪两个阵营。人间层面是武王与纣王的对立,教派层面是“阐教”与“截教”的斗争。作品夸张描写文王、武王的仁与纣王的恶,通过正与邪、仁与恶的对比和对抗,来肯定仁德正义,抨击暴虐奸邪。
西伯侯姬昌(后为周文王),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坚持仁德正义,并拜姜尚为军师,听从忠言,深受百姓爱戴。他作为纣王的臣属是个真正的谦谦君子,即使纣王荒淫无道,也并无谋反之心,一直到死对纣王都恭敬有加。不过,纣王在内心深处却一直将其当作最大隐患,总是想法设法要除掉他。但面对纣王咄咄逼人的进攻,姬昌总能以宽容之心化解矛盾,至死也没有背叛商朝。在姬昌与纣王的比较中,仁德更为闪光,而邪恶更为卑劣。
姬昌之子姬发(后为周武王),虽未能遵循父亲的遗训,带兵伐纣,但在整个征战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对父德仁义的继承。在武王攻入朝歌前,姜子牙考虑到朝歌的百姓备受纣王残虐,如果再以武力攻城,会给百姓带来新的苦难,所以发出告示历数纣王十罪。朝歌百姓看到告示都说:“周主仁德著于海内,姜元帅吊伐,诚为至公。吾等遭昏君凌虐,深入骨髓,若不献城,是逆民也。”等到三更时分,朝歌城四门大开,父老军民齐声高呼:“吾等俱系军民百姓,愿献朝歌,迎迓真主!”呼喊声感天动地,迎来了朝歌的黎明。可见,武王伐纣是众望所归。
在武王攻入朝歌后,看到摘星楼纣王自焚、烟焰未尽的情景,竟命人将其遗骸安葬掩埋。对此,姜子牙称赞他说:“纣王无道,人神共愤,今日自焚,实所以报之也。今大王以礼葬之,诚大王之仁耳。”当武王率众诸侯来到鹿台,看到鹿台楼阁连接云端,“亭台叠叠,殿宇巍峨,栏枰玉饰,栋梁金装……明珠异宝,珊瑚玉树”的奢华情景时,不禁心生感慨:“如今纣王已灭,天下诸侯与闾阎百姓,受纣王剥削之祸,荼毒之苦,征敛之烦,自坐水火之中,衽席不安,重足而立。今不若将鹿台聚积之货财,给散与诸侯、百姓,将巨桥聚敛之稻粟,赈济与饥民,使万民昭苏,享一日安康之福耳。”所以,当即命人将财宝和米粟发放给百姓。
武王伐纣之所以势如破竹,一方面是以武力为后盾,另一方面是深得百姓拥护。得人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实,纣王也不是天生的暴君。《封神演义》在开篇,对纣王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赫然写道:“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中宫原配皇后姜氏、西宫妃黄氏、馨庆宫妃杨氏,三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有四路大诸侯率领八百小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居于东鲁;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每一镇诸侯领二百镇小诸侯,共八百镇诸侯属商。”这不是一位很优秀的君主吗?可惜纣王膨胀了,昏头了,变了。他变得残暴不仁,不听忠言,反信奸佞,胡作非为,不知自省。纣王在妲己的蛊惑下害死姜皇后,为了斩草除根,将姜桓楚、姬昌、鄂崇禹、崇侯虎四大诸侯诱骗到朝歌,诬陷姜桓楚意图谋反,姜桓楚厉声正色历数纣王的罪行,大骂其无道,使得纣王大怒,将他用巨钉钉住手脚,乱刀剁碎,醢尸而亡。比干也因生有七窍玲珑心,能辨识天下一切妖邪,最终惹怒妲己,被剖心而死。杨任作为殷商大夫,因进谏鹿台之事,被挖眼而死。纣王的日常,骄奢淫逸,歌舞升平,在妲己的怂恿之下,设酒池肉林,炮烙皇后、臣子,甚至剖腹取胎,做下种种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暴行。姜子牙曾当着天下诸侯历数纣王的十宗罪:一、沉湎酒色,不敬上天;二、杀死皇后;三、追杀太子;四、诛杀朝臣;五、杀死诸侯;六、制造炮烙等惨无人道的刑罚;七、穷奢极欲,搜刮民脂民膏;八、害死臣妻贾氏;九、敲断老人的腿骨,剖开孕妇的肚腹;十、割炙肾命,绝万姓嗣脉,残忍惨痛。
随着纣王的腐败堕落,残暴不仁,他的统治集团也分崩离析了。当黄飞虎反出朝歌时,虽闻太师能够谏言:“乞陛下可赦黄飞虎一概大罪,待臣追赶飞虎回来,社稷可保,国家太平。”但大夫徐荣则坚决反对:“君欺臣妻,天子负臣;不顾恩爱,摔死黄娘娘,也是天子失政。黄飞虎岂得率众杀入午门,声言天子之罪,与天子在午门大战,臣节全无,故武成王黄飞虎也有不是。”结果黄飞虎一去不归,加入周武王的阵营,成了推翻商纣的主力。当司天台首官杜元铣被处以枭首之刑、上大夫梅伯被炮烙时,丞相商容并没有立刻做到“文死谏”,而是选择了致政荣归。到第九回,商容虽然上奏道:“臣商容奏:为朝廷失政,三纲尽绝,伦纪全乖,社稷颠危,祸乱已生,隐忧百出事。臣闻:‘天子以道治国,以德治民,克勤克戒,毋敢怠荒。夙夜祗惧,以祀上帝。’……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臣临启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疏以闻。”但为时已晚。商朝的臣属都非常清楚纣王所作所为并非仁义,但是大部分为保全性命,根本不敢正言直谏,个别敢于提出质疑的却也不知道如何凝聚众臣之力阻止邪佞,引导仁善。可见,商纣王的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一条任何人都抗拒不了的历史逻辑和历史规律。商纣王恰恰在这条历史逻辑和历史规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在宗教层面,“阐教”的神仙多是人修炼而成,“截教”的神仙多是妖类,是飞禽走兽等异类修炼而成,人是正道,妖是邪道。另外,“阐教”众仙因犯红尘杀厄,无法清心修行,所以鸿钧老祖的三大弟子共同制定了封神榜。原始天尊领导的“阐教”和通天教主领导的“截教”诸弟子需要渡劫,故“阐教”帮助武王作战,“截教”则助纣王作战。最终,“阐教”帮助的武王取得了胜利。武王分封诸侯,姜子牙分封诸神,亦属于正义战胜了邪恶。
人间也好,神界也罢,一切生灵皆有善恶之分、正邪之别。但是,不论世相如何变迁,正义总是能够站在审判席上,对邪恶进行裁决;而邪恶不管怎样猖獗,最后都难逃覆灭的下场。这就是正与邪的必然归宿。
二、智与愚的比较互见
《老子》中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是指那些看似很愚笨的人,实际上是有大智慧的人;相反,那些看似很精明的人,实际上则是非常愚钝的。但对智慧和愚钝,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澄明的心,才能真正洞察明辨。《封神演义》塑造的各色形象,他们或属于武王阵营或属于殷商队伍,或属于“阐教”或属于“截教”,如果不认真体会、仔细辨别,是很难认清其真面目的。
武王的军师姜子牙是一个耄耋老翁,并不像传统英雄那般孔武有力,道行也没有多么高深,如同普通农夫一般。但当武王囿于臣节和父训不愿讨伐纣王时,却是姜子牙提出进兵朝歌只是“与天下诸侯陈兵商郊,观政于商,俟其自改”,使武王既得到诸侯的支持,又不致背上“叛君背父”的罪名。在发动讨伐商纣的战争时,又是姜子牙下令:“各门止许进兵五万,其余俱在城外驻扎,不可入城搅扰。如入城者,不可妄行杀戮,擅取民间物用。违者定按军法枭首!”从而一举推翻了商纣的统治。可见,他的智慧是顺应历史潮流,眼界高远,不拘泥于“愚夫愚妇之小忠小谅”,始终维护“人民之所愿”。因此,姜子牙成为全书不可撼摇的中心人物,最后封神榜上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也是由他来敕封。
书中在第十二至十四回对哪吒的身世来历以及主要事迹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刻画。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殷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生出了一个肉球,李靖以为是个妖物,将其切开,从中出现一婴孩。这个孩子天生具有神力,可以随意行走,太乙真人将其收作徒弟,取名“哪吒”。七年后,哪吒在东海洗澡,用混天绫翻江倒海,大闹龙宫,并用乾坤圈将巡海夜叉打死,又抽了东海龙王三龙子敖丙的龙筋给父亲做腰带当礼物,闯下滔天大祸。四海龙王齐力上奏天帝,哪吒害怕连累父母,说道:“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李艮,我当偿命,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理?”于是剖腹剔肠、剜骨割肉还与父母,不累双亲。哪吒的孝行使龙王大受感动,李靖夫妇也因此被赦免。哪吒死后托梦给母亲,母亲因此常常哭泣,可李靖却大怒:“你还哭他?他害我们不浅。”其母偷偷造庙供香,哪吒得以在神庙显灵显圣。但是作为哪吒的生父,李靖总是对他的魂魄迫害阻挠,甚至骂道:“畜生!你生前扰害父母,死后愚弄百姓。”并一鞭把哪吒的金身打得粉碎,传令放火烧了庙宇。李靖所做的一切终于惹怒哪吒,在哪吒被太乙真人用莲花荷叶做新身而复活后,脱胎换骨恢复人形,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追杀其父李靖报仇。父子再见,李靖大惊问曰:“你这畜生!你生前作怪,死后还魂,又来这里缠扰!”哪吒说:“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干碍。”李靖在世人面前是一个正义忠诚之士,哪吒似乎是个玩世不恭的魔童,但在父子关系中,当哪吒闯下弥天大祸时,李靖想到的不是承担,而是抱怨不孝子连累了自己,立刻与其划清界限。而哪吒剜肉剔骨还与父母,独自承担罪责,对李靖来说是极大的讽刺。哪吒已死,魂魄将归,李靖作为生父,没有丝毫对自己的反省和对骨肉至亲的思念,反而百般阻挠。这个故事让我们对智与愚有了重新的思考。
《封神演义》中还塑造了殷郊和殷洪这一对兄弟。他们是纣王之子,纣王听从妲己的谗言残害了姜后,他们想要杀妲己报母仇,打算下山帮助姜子牙伐纣。但在三纲五常的束缚下,他们又认为反叛、弑父是有违人伦的事,所以何去何从一直犹豫不决。第五十九回写殷洪遇申公豹,申公豹说:“你乃愚迷之人,执一之夫,不知大义。你乃成汤苗裔,虽纣王无道,无子伐父之理。况百年之后,谁为继嗣之人?”申公豹的这番花言巧语,将殷洪彻底说服。第六十回,赤精子质问殷洪时,殷洪却说:“且老师之教弟子,且不论证佛成仙,亦无有教人有逆伦弑父之子。”非常气愤地反驳了赤精子的一番美意。其实纣王逆伦灭纪,残酷不道,杀忠害长,淫酗无忌,恶贯满盈,百姓深受其害。而殷洪竟无视这些,完全被封建伦理纲常、父子君臣大义这套观念所支配,他自觉聪明,却实则糊涂。
第六十三回,殷郊想要下山助周的时候,申公豹又试图用那套父子君臣大义的理论来说服他,见不起作用就编造了姜子牙“欲邀己功”害死殷洪,是个“无德之人”的谎话。殷郊和殷洪一母同胞,手足情深,听了这诓骗之语自然很容易就上了当,大叫一声便昏倒在地,立誓要杀姜子牙为兄弟报仇。第六十四回,广成子质问殷郊为什么变了卦,殷郊哭诉道:“弟子知吾父残虐不仁,肆行无道,固得罪于天下,弟子不敢有违天命;只吾幼弟又何得罪,竟将太极图将他化作飞灰。”并表示:“俟弟子杀了姜尚,以报弟仇,再议东征。”殷郊比殷洪更为悲哀,竟对一番谎话信以为真,而将天下兴亡、群黎生死等大义抛弃脑后。
《封神演义》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描写,让我们对于智与愚有了重新的思考。姜子牙的大智若愚,哪吒的剜肉剔骨断除血亲以免父母之罪,殷郊、殷洪在伦理困境中摇摆不定的选择,武王的背弃父训,黄飞虎的逼父反商,等等,这些人物的命运经历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真正的智慧是在具体情境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表现的灵活变通,而不是愚顽地恪守某些既定的规矩或原则。
三、美与丑的真假辨识
《封神演义》也塑造了许多异类,这些人物或美得不可方物或丑得令人畏惧,但是我们却发现,仅从外在的美与丑来评判一个人会被表面现象蒙蔽双眼,甚至铸成大错。
在《封神演义》中,妲己堪称是人间尤物、绝美佳人。第四回描写真正的妲己在得知要被献给帝辛时:“泪流满面,娇啼婉转,真如带雨梨花,啼春娇鸟。”由此可见她的柔媚非同一般了。接着描写被狐狸精吸去魂魄,附其体中,见到纣王时她的容貌:“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妲己启朱唇似一点樱桃,舌尖上吐的是美孜孜一团和气;转秋波如双弯凤目,眼角里送的是娇滴滴万种风情。口称:‘犯臣女妲己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只这几句,就把纣王叫得魂游天外,魄散九霄,骨软筋酥,耳热眼跳,不知如何是好。”妲己之美已不用多说。但这个美人是不是为创造美而生呢?显然不是。在《封神演义》中,纣王所携之恶都直接或间接与妲己有关。
第七回和第八回描写了纣王杀妻诛子一事。夜里,姜皇后听到音乐之声,便来到寿仙宫劝说纣王不要荒淫无道了,醉酒的纣王听了皇后的一番言辞后恼羞成怒,命妲己再舞一曲给他解闷。妲己不但没有劝阻纣王,反而泪如雨下、楚楚可怜地说:“妾身从今不敢歌舞”“姜皇后深责妾身,此歌舞乃倾家丧国之物。况皇后所见甚正,妾身蒙圣恩宠眷,不敢暂离左右。倘娘娘传出宫闱,道贱妾蛊惑圣聪,引诱天子不行仁政,使外廷诸臣将此督责,妾虽拔发,不足以偿其罪矣!”纣王听完自然更加恼怒地说:“美人只管侍朕,明日便废了贱人,立你为皇后。朕自作主,美人勿忧。”妲己借着纣王醉酒的恼怒,激起纣王对姜皇后的愤恨,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真可谓心怀叵测。
在审讯姜皇后的过程中,当纣王面对黄妃和姜后表现出动摇和怜悯之情时,妲己则添油加醋、危言耸听地说:“陛下可传旨,如姜后不招,剜去他一目,眼乃心之苗,他惧剜目之苦,自然招认。使文武知之,此亦法之常,无甚苛求也。”当纣王看到姜皇后被剜下眼睛后依然没有认罪,感到后悔不已时,妲己又进谗言:“此事必欲姜后招承,方免百官万姓之口。”并提议炮烙姜后之手,逼其招认。剜目、炮烙双手,都是在妲己的怂恿下进行的。纣王犹豫不决,但妲己进一步坚定纣王的虐行:“事到如此,势成骑虎,宁可屈勘姜后,陛下不可得罪于天下诸侯、合朝文武。”所以纣王只能照做。
《封神演义》开篇一回即是讲纣王去女娲宫进香,看到女娲之像顿生淫心,题淫诗于粉墙,惹怒了女娲,遂派千年的狐狸精助商灭亡。在这里,纣王就是被蒙蔽双眼、不分美丑的昏庸之人。他完全被妲己美丽的外貌所迷惑,不念夫妻之情,不识世相真伪,一步一步酿成惨剧。
《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从外形来看似乎是一个异类。他是姬昌在茂林避雨时,众人在古墓边发现的婴孩。当时姬昌看到这个孩子面如桃蕊,眼有光华,于是大喜:“我该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适才之数,该得此儿,正成百子之兆,真是美事。”雷震子幼年上山与云中子学道,七载后,奉师父云中子之命去临潼关救姬昌,如此经年,父子相见却不相识。姬昌抬头猛见:“一人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眼似铜铃,光华闪灼,吓的魂不附体。文王自忖,若是鬼魅,必无人声,我既到此,也避不得了。”众兵卒也以为其是鬼魅,所以禀报将军,当时殷破败、雷开也很害怕,只是强装胆量地说:“好丑匹夫!焉敢口出大言,煽惑叁军,欺吾不勇?”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雷震子的相貌不但殷破败觉得丑陋怪异,连他自己的父王也心生畏惧。但是雷震子却遍体风雷,骁勇异常,不用打斗即将对手吓跑。他又谨遵师命,将文王驮至五关即要离开。当文王质疑他为什么中途将其抛弃时,雷震子说:“奉师父之命,止救父王出关,即归山洞。今不敢有违,恐负师言,孩儿有罪。父王先归家国,孩儿学全道术,不久下山,再拜尊颜。”雷震子叩头,与文王挥泪而别。
雷震子不但没有妲己遥不可及的美貌,而且相貌丑陋不堪,可是他对父王的孝行、他谨遵师嘱的忠诚、他骁勇善战的英姿,恰恰带给我们以感动。《封神演义》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这样的人物,比如纣王阵营的闻太师是一个拥有智识的贤士,“阐教”的申公豹却是一个善变的奸佞之辈。这说明,我们无法从外表的美丑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也很难从隶属的阵营来论断一个人的善恶。
中国文艺长河存在着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机制。因此,有些作品不见经传,后人已不知晓了;而有些作品穿越时空隧道,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流传者自有流传的原因。现在读者还对几百年前面世的《封神演义》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就是因为它在怪、力、乱、神的艺术世界里,将正、邪、智、愚、美、丑这些往往乱花迷眼的事物,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辨识、评判和裁决。在世相丛生、信息爆炸的当下,人们需要这些古老却常新的智慧,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做一个清醒明白之人。因此,如果有时间,要认真读一读《封神演义》,定会从中获得意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