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之生活艺术
《警世通言》之生活艺术
○王士宝
“三言二拍”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作品,是晚明时期五部话本集的合称。这些小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主要描写了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三言”是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作者为明代的冯梦龙;“二拍”指的是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总计共400多万字,收录故事近200篇。华语小说家张大春评价其为“八卦中的八卦,传奇中的传奇”。畅销书作家大冰评价其为“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这些小说有曲折甚至离奇的情节,有言之不尽的“情”,它并不长篇大论什么大道理,却让人从故事中体悟人生的百种况味和不尽智慧,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修身律己、安顿心灵。
《警世通言》完成于天启四年(1624年),收录宋、元、明时期的话本、拟话本40篇。有的故事来源于现实生活,有的是取材于前人笔记小说。内容涉及爱情婚姻、妇女生活、世事功名、奇事冤案等,展现出一幅当时人的生活画卷。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等故事比较为人们所熟悉。一些作品成为京剧、电影的创作素材,比如《玉堂春落难逢夫》一篇,据记载,清代的各地方戏曲剧种均演绎过《玉堂春》,京剧《玉堂春》更是广为人知,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警世通言》的很多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依然能丰富现代人的精神内涵。
一、保持得失消涨的平衡
古人有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事物都是有价有量的,一方面太过,另外的方面必然有所失,得与失、消与涨总是保持一定的平衡。深刻领会了这样的道理,人们就不会强求太多,金钱、名誉、地位、健康、平安……只能一定程度上获得,不能太过奢望凡事都好,要留下“遗憾”的空间,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将便宜占尽,不将聪明用尽,不将福气享尽,才是人生至理。
(一)适可而止,不将便宜占尽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世上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很多人无视眼前已经拥有的一切,费尽心力,过分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我们总是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多小的“便宜”也是便宜,不该过分占取,不需要付出的便宜往往可能需要在日后以大代价偿还。
《警世通言》中有一个故事《况太守断死孩儿》,讲的是明代宣德年间,一个叫丘元吉的人,娶妻邵氏,夫妻两人非常相爱。丘元吉不幸病死,邵氏哀伤不已,发誓终身守寡。家中仆人得贵,在附近一个不守本分的破落户支助的唆使下,设计诱奸邵氏。后来邵氏怀孕,生下一男孩,狠心将其溺死,叫得贵去掩埋。支助借死孩勒索,既得了许多钱财,却又“贪心不足”,又用生石灰腌制的男婴尸身逼迫邵氏与他相好,岂料竟遭邵氏严厉抗拒。后邵氏得知家童得贵早年的引诱等事都是受了支助的教唆,后悔万分,恨透做圈套设计自己的得贵,竟然砍死得贵后悬梁自尽。后有况钟况太守明察秋毫,顺着线索找到支助,查明真相。在况太守的审单上写有:“审得支助,奸棍也。始窥寡妇之色……求奸未能,转而求利;求利未厌,仍欲求奸……惟是恶魁,尚逃法网。包九无心而遇,腌孩有故而啼,天若使之,罪难容矣!宜坐致死之律,兼追所诈之赃。”支助害人害己,就在于其“求奸未能”“求利未厌”,不知餍足,枉顾王法人命,最终伏法。庄周的《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说,鹪鹩在茂密的树林里筑巢,树林再大,也不过是占了其中的一根枝条;鼹鼠到黄河里饮水,黄河再深,也只不过是喝满肚子。也就是说,每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多,没有必要过度追求。安分守己,不可以贪心纵欲,贪欲增加,烦恼也会随之增多,心便无法安宁了。想要的多了,有的人就会动脑筋,使用一些害人的非常手段,因而产生奸邪欺诈,于人于己都不利。
不将便宜占尽十分必要。民间有谚语“自己吃肉,别人喝汤”,一人独占好事、好处,不肯分享,不能将“利”与人共享。其实这样做使得自己与他人对立,不利于工作生活,也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很好“成长”的,一个过分重视盈利的企业也必然行之不远。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企业致命的五宗罪》中把“追求高利润率和溢价”排在企业致命因素的第一位。他指出,追求高利润率,等于给对手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会把自己推进困境甚至是绝境。
曾国藩曾说:“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情愿人占吾便宜,断不肯吾占人的便宜。”依照“不占人半点便宜”的处世哲学行事,才能做到“无欲则刚”,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走向广阔的天地。
(二)难得糊涂,不将聪明用尽
为人处世,切不可太过聪明,聪明过度可能招致不良后果,聪明也要掌握度。《警世通言》中说:“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书中有一个故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为当朝宰相,名望极高,苏轼年少成名,才华超群。一日,苏轼拜访王安石。两人谈论汉字,王安石说:“坡乃土之皮。”苏东坡听后不以为然,讥讽道:“如此说来,滑不就是水之骨了吗?”王安石听后不以为意,又与他讨论“驷”“蚕”二字,王安石认为古人造字“定非无义”。苏东坡拱手问道:“鸠字九鸟,可知有故?”王安石不知,苏东坡说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苏东坡的嘲讽让王安石“恶其轻薄”,并将他降职为湖州刺史。后来王安石曾出题考苏东坡,其中一项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第一句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苏东坡学士虽是才华超群,一时之间也没对出来合适的。(后有人替苏轼对出: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几个地方苏轼倒是都去过,却也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不管王安石是以罚代教还是公报私仇,苏轼都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了代价。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意思是说,特别会游泳的人反而易溺水,擅长骑马的人反倒容易掉下来,皆因自恃所长才招致恶果,失败的往往都是聪明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也有一篇《警世通言》,其中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巧甚么?”郑板桥有诗云“难得糊涂”。糊涂就是不精明,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懂处世;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浑然不知。太过聪明,常常容易恃才傲物,说话做事往往不考虑他人,不留余地,或者耍小聪明,投机取巧,将聪明用尽,甚至会伤人害己。
(三)知足常乐,不将福气享尽
曾国藩给其子孙留下这样的训诫:“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告诉他们要知道惜福,懂得知足。拥有想要的一切时,要知足,不能贪心太盛;没有的话,要珍惜眼下已有的。《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怎么说福不可享尽?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又道:‘人无寿夭,禄尽则亡。’晋时石崇太尉,与皇亲王恺斗富,以酒沃釜,以蜡代薪。锦步障大至五十里,坑厕间皆用绫罗供帐,香气袭人。跟随家僮,都穿火浣布衫,一衫价值千金。买一妾,费珍珠十斛。后来死于赵王伦之手,身首异处。此乃享福太过之报。”冯梦龙引用俗语和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谈了福气不能享尽,以石崇生时奢靡与死状极惨的对比警醒世人:怜取眼前人,知足眼前事,不要欲壑难填。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警世通言》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故事。名妓杜十娘早就有从良的打算,日积月累积攒了一个百宝箱,希望将来遇到合意的人能够润色郎装。太学生李甲在赶考期间遇见杜十娘,二人情投意合,终日相守。后来李甲为杜十娘赎身。看至这个情节,读者都会感叹二人得成眷属,十娘终身有托,李甲也得遂心愿,他们都是有福气之人。但故事总有转折,风流少年孙富偶见杜十娘,垂涎美色,李甲受其挑唆,愁金银散尽、怕严父不容、恐佳人心变,竟然以千金之价将杜十娘卖与这个富家公子。杜十娘得知后五内俱焚,心如死灰。她假作同意,然后却在正式“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百宝箱,将不下万金的百宝尽数倒于江中,她痛斥李甲:“妾风尘数年,私有所积,本为终身之计……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今日当众目之前,开箱出视,使郎君知区区千金,未为难事。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杜十娘最终抱持宝匣投江而死。李甲愧悔难当,积郁成疾,终生不痊。软弱自私的李甲不知惜福,负心薄幸,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
有人说,生活好似有缺口的瓶子,这个缺口的存在才使得水不会满溢。不将便宜占尽,不将聪明用尽,不将福气享尽,《警世通言》中的话语和故事都反复讲述着这样的道理。
二、长存与人为善的美德
《孟子·公孙丑》中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古人看来,君子最大的德行就是与人为善,即与人一起行善。后来,“与人为善”的含义有所拓展,多指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为人着想,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国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警世通言》中的一些故事充分阐扬了这一思想观点。
《范鳅儿双镜重圆》中的范鳅儿就是因为与人为善才保全了性命。范希周(因水性好被称为“范鳅儿”)本是读书君子,为人所迫成了反贼,但虽在贼中,“专以方便救人为务,不做劫掠勾当”。他出于同情救下被反贼掳进城中的宦家之女顺哥,二人结为夫妻。战事紧迫,两人以范希周的一面传家之镜作为日后相认的表记。不久,夫妻离散。几经波折,顺哥与改名换姓的范希周重逢团聚。后人评论范鳅儿在逆党中好行方便,救了许多人性命,所以才能够死里逃生,夫妻团聚。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吕玉的儿子六岁时丢失,他便外出一边做些买卖一边寻访儿子。在陈留拾到二百两银子,吕玉想道:“这不意之财虽则取之无碍,倘或失主追寻不见,好大一场气闷。古人见金不取,拾带重还。我今年过三旬,尚无子嗣,要这横财何用?”他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表现出与人为善的美德。巧遇失主后他将银两悉数归还,不想失主的小厮正是他苦苦寻找的儿子。前有还金之得,后有父子团圆之喜。父子归途中又出手搭救落水之人,没想到其中一人竟是寻找他的三弟。家中妻子险些被二弟吕宝卖掉,她使巧计逃过劫难,最终一家团聚。篇末吕玉说道:“我若贪了这二百两非义之财,怎能够父子相见?若惜了那二十两银子,不去捞救覆舟之人,怎能够兄弟相逢?若不遇兄弟时,怎知家中信息?今日夫妻重会,一家骨肉团圆,皆天使之然也。”主人公不贪意外之财,找到了自己走失的孩子;舍得自己之财,救了自家兄弟。以一颗与人为善之心面对苦厄,最终一家完聚。此处虽然有一定的宣扬因果报应之意,但是其劝人向善还是值得肯定的。正如俗语所说“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对自己就是为善,给别人留条路,也相当于给自己留了路。
还有一篇《苏知县罗衫再合》中讲述了新任知县苏云携妻子郑氏赴任途中,官船遭遇事故后误上了水贼徐能的船,被其所劫。徐能的弟弟徐用却是个性善之人。因其“好善”,苏云免于砍头而被捆缚之后投进湖里,留下一线生机。徐用又以酒灌醉哥哥帮助郑氏逃脱。后苏云之子为监察御史,处置众贼,“只有徐用平昔多曾谏训,且苏爷夫妇都受他活命之恩,叮嘱儿子要出脱他。徐爷一笔出豁了他,赶出衙门”。徐用因“善”活了性命。
历史上,与人为善的美德在很多人身上有所体现。比如宋真宗时期,寇准和王旦同朝为官,王旦是宰相,主管中书省;寇准是副相,主管枢密院。王旦屡次向皇上进言,说寇准是个可以重用的有才之人,但是寇准却老是在皇帝面前指出王旦的不是。王旦非但不生气,还是一再对皇帝说,正因为寇准耿直才会毫无保留地指出自己的不足。有一天,中书省送到枢密院的一份文件不符合诏书的格式,寇准毫不客气地将此事禀告宋真宗,真宗责备了王旦,中书省的其他官员也被处分,可是王旦依然没有怪罪寇准,只认为是自己的失误。没想到不久后,寇准送往中书省的文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王旦发现之后却没有告诉皇帝,而是派人将文件送回去让寇准修改。寇准非常惭愧。王旦的与人为善、宽容对待同僚间的摩擦,不仅消除了隔阂,确保了政坛的稳定,并且以自己的“与人为善”,“善”出了一代名相——寇准。再如大家都熟悉的成语“负荆请罪”,蔺相如用与人为善的方法对待心怀不满的廉颇,打动了廉颇,化解了矛盾,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冯梦龙以生动曲折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做到与人为善,才能成就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养成顺其自然的心境
《庄子》中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意思是说,在变幻的世事和不定的人生中,通晓事理的人,身处逆境时不气馁,面对顺境时不骄傲。我们必须认识到,像季节变换、花开花落一样,困窘和通达是交替出现的,认清这一事物发展规律,顺应境遇,不强求,才能过上自由安乐的生活。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人都应该以顺其自然、积极乐观的心境淡定地一步一步地迈向安乐生活。
《警世通言》里有很多妙言隽语,其中关于顺其自然的话中肯清晰,发人深省。“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放心宽,莫量窄,古今兴废言不彻。金谷繁华眼底尘,淮阴事业锋头血。临潼会上胆气消,丹阳县里箫声绝。时来弱草胜春花,运去精金逊顽铁。逍遥快乐是便宜,到老方知滋味别。粗衣淡饭足家常,养得浮生一世拙。”人要开心地过好每一天,凡事尽力之后不能太认真、太执拗,要顺其自然。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全力付出之后的不强求,而非完全放弃的不作为。面对任何事情,只要切实努力了,就不必太在意结果,“顺其自然”地活着,自在地活着,这就是生活的哲学。心理学实践也表明,顺其自然可让人保持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心理健康。
《警世通言》中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是一篇集李白众多传说故事于一文的力作。不管历史上真实的李白如何,本篇中的李白总体来说是一个自由洒脱、顺应自然的“谪仙”。开篇就写到他非同凡响的出生情况和名字的由来:“其母梦长庚入怀而生,那长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名字俱用之。”又写他纵游山水,“一生好酒,不求仕进,志欲遨游四海,看尽天下名山,尝遍天下美酒。先登峨眉,次居云梦,复隐于徂徕山竹溪,与孔巢父等六人,日夕酣饮,号为竹溪六逸。”所谓“逸”者,往往指的是追求简单自然、内心平和自得,不同于世俗文化中的追名逐利。但毕竟受到时代环境影响,李白还是来到长安。他考试时才思有余,很快交卷,却因没有贿赂杨国忠、高力士而被当场羞辱。杨国忠道:“这样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道:“磨墨也不中,只好与我着袜脱靴。”说完竟然把李白推了出去。后来因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能读懂番书的,贺知章推荐了李白。李白看过如鸟兽迹的番书后,微微冷笑,对着皇帝用唐音译出,宣读如流。皇帝重其才,又命李白写回书,并从李白所请,让杨国忠为其捧砚磨墨,高力士为其脱靴解袜。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字画齐整,并无差落,献于龙案之上。天子看了大惊,都是照样番书,一字不识。”天子深敬李白,欲重加官职。李白不愿受职,愿得逍遥散诞。高力士因脱靴之辱中伤李白,李白屡次告辞求去,天子不允。他就整日纵酒,与贺知章等为酒友,时人呼为“饮中八仙”。后来唐肃宗要让李白为左拾遗,但李白感叹宦海沉迷,不得逍遥自在,辞而不受,游于四方。最后,有人看见李学士坐于鲸背,在音乐中腾空升仙。《警世通言》中的李白称“逸”称“仙”,到最后的飞升而去,都是其顺心之自然的主动选择。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段出自洪应明《菜根谭》的话是古人对随遇而安的解释。意思是说,人遇到事情会自然地有所反应,事情过后又回到原来的安静。该进的时候不进,是自暴自弃,需要退的时候不肯退就是不懂顺应自然的道理了。顺应形势,才是应有的智慧。人与人,先天智愚有不同,但哪怕愚钝,能顺应不同环境,努力坚持下去,生活总是会迎来光明的。既顺其自然,又执着坚定;既懵懵懂懂,又似大智若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冯梦龙另有一部《智囊补》,是关于智慧和计谋的类书,书中说:“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故愚夫或现其一得,而晓人反失诸千虑。”意思是说,真正的智慧没有固定的模式、规律可以遵循,而要依照不同的现实情况,恰到好处地采取对策,所以即使资质不佳的人,偶尔也会表现出智慧来;倒是聪明的人常常因为恪守着某些原则而考虑太多,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善于顺应形势是最高的智。
《警世通言》就是这样一部艺术再现当时普通人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内容上包罗万象,题材涉及爱情、传奇、公案、神怪等,人物上至皇帝官僚,下至平民百姓、富家公子、青楼名妓、行商坐贾、僧道师尼悉数亮相。这些话本小说既是市民群众自我表现、自我娱乐的文学形式,也是作者表达情感、展现思想、渗透为人处世道理的工具。有些直抒胸臆的隽语让人如饮醇醪,通悟人生,而一个个情节丰富新奇、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在人世百态中饱含着启人心智的深刻道理。保持得失消涨的平衡,适度适当;长存与人为善的美德,利人利己;养成顺其自然的心境,应势而为。这些先人哲思让我们从纷繁万象中解除烦恼,从欲望泥沼中拔身而出,从人我分别中摆脱迷惑,直达生命本身的真实,如大鹏鸟一般翱翔于碧海长空,实现庄子所言的“逍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