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菜根谭》之培根之道

《菜根谭》之培根之道

《菜根谭》之培根之道○王士宝意大利作家但丁在他的名作《神曲》中写道:“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森林里。”“迷失”这个词很贴切地概括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境况。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时代里,人们面对各种诱惑,往往会在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天平上失衡,在优渥的物质世界里迷失。“迷失”成为一些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和心灵宁静的困扰源。因此,迷茫中的人们亟须具有振聋...

《菜根谭》之培根之道

○王士宝

意大利作家但丁在他的名作《神曲》中写道:“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森林里。”“迷失”这个词很贴切地概括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境况。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时代里,人们面对各种诱惑,往往会在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天平上失衡,在优渥的物质世界里迷失。“迷失”成为一些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和心灵宁静的困扰源。因此,迷茫中的人们亟须具有振聋发聩之力的文学作品在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等方面给予点拨和唤醒,而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菜根谭》堪称是这样一部作品。

《菜根谭》这个书名听起来很怪,为什么叫“菜根”谭呢?这里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宋朝临川有一个叫汪革的儒士曾经说:“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做。”意思是说:菜根粗粝难食,就像艰辛的贫贱生活,人如果能甘于淡泊,鄙弃荣华,经得住贫苦生活的磨砺,那么任何事情都打不败他;它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菜根虽然寡淡无味,却是果实枝叶的根本,就像生活中那些质朴真实的道理,看起来平淡无奇,但要真能品尝出味道来,那么世上诸事也就参透了。这样两层意思正能概括《菜根谭》一书的写作初衷。《重刊〈菜根谭〉序》中也说:“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与?”作者是将菜味比作世味,只有培本固根、静心品味,方能领悟其中妙旨。

与《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的《菜根谭》,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智慧,在教人正心修身、养性育德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实在是旷古稀世、不可多得的奇文宝训。它简练明隽的晓畅文字,亲切醒豁的劝导引领,雨余山色的景语点染,多是数十字、数百字的短句箴言,犹如一位智者将他对人际、人生、人性的点拨娓娓道来,文字朗朗上口,思想恰如润物甘霖,读来使人如坐春风,似饮仙醪,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待人真诚圆融,力求高效沟通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终其一生,人们需要面对多种关系。”他还说:“要想消除烦恼,除非世界上只有你一人。”是啊,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生存,无法独立于集体之外,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你的情绪,有时候烦恼即随之而来。有人为朋友的欺瞒而感到痛苦心寒,有人为同事的尔虞我诈而感到意冷心灰,有人为无法融入集体而感到自卑难堪……凡此种种,常使人心力交瘁,甚至形容枯槁。《菜根谭》为人们提供了一剂剂为人处世的良药。

有效的人际沟通的前提条件是要拥有宽容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消融坚冰。《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句话是说:为人处世,能够忍让一步,最为高明,退让一步即是前进一步;待人宽厚一分,便是福气,有利于别人就是有利自己的根基。人生在世,掌握了“让、退、宽、利人”的尺度,并且依照着去做,人生就不会灰暗不明。善待他人,实际上是为日后被他人善待奠定基础。事实上,现实中真正能做到“宽厚处事,善待他人”是不容易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做起来往往“事与愿违”。所以洪应明才说:“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宽厚待人并不意味着一味退让纵容,而应该掌握好尺度。《菜根谭》中有:“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也就是说,施恩于他人,适宜于从淡到浓,逐渐增多,如果先浓后淡,先给别人大的恩惠,后来又逐渐减少,人们就会忘记你曾经给他们的恩惠;威严适宜于从严厉到宽舒,如果先宽松后严厉,人们就会埋怨你的严苛。所以,做事情不但要注重内容,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当学会换位思考、宽以待人时,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总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和各种各样的人,这时,就需常怀虚圆立业的心态,端正审时度势的处世态度。正如《菜根谭》中谈到的应变思想,即“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培养一种应变的思维,让自己变得机智灵活、随机应变、适时而动,以便更好地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无论环境和沟通对象如何变化,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别人都要做到真诚相待。真诚待人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宝。《菜根谭》中对此也有说明:“作人无一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即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如果不是常怀精诚朴素的心态,就会变成一个无人搭理的叫花子,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贯。”即只要精诚,便可以感天动地,炎炎夏日可以为之降下寒霜,坚固的城墙可以为之毁坏,金石可以为之开裂。因此,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要常怀精诚,将心比心,换得真心。

《菜根谭》就是这样把深奥的处世之道融入这朴素的一字一句中,读了之后觉得回味无穷,让人领悟到深刻的人生智慧。因此,这部作品和其他的传世之作一样被人们奉作案头必备、常读不厌之书。

二、对己修身自律,成就理想人格

《菜根谭》在日本影响甚广,因为一些日本工商界的人士认为,《菜根谭》所阐述的思想意趣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企业管理、用人制度和企业员工的自身修养等都能起到警策启迪的作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对精神文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每个人都不断提升修养。严于律己修身,不仅有利于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融共生,更能使自己品识人生真境。《菜根谭》一书篇幅虽小,但内容极为丰富,“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它们把慎独慎微、省察克治、立志存养、心存敬畏、知行合一等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发。

(一)关注自我修养的目的和提升

一些学者在比较东西方哲学特质时指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是“望天者”,穷尽心力去探究自然的奥秘,所以自然科学特别发达;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是“平视者”或“内视者”,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和生命的意义,所以伦理学特别发达。这种分析是否完全符合实际姑且不论,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义和个人修养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菜根谭》认为道德修养的价值高于学问和才能,把“道德”作为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提升学问和才华的目的在于提升品德、才华和能力,没有道德作为目标便是盲目而浅薄的。细看这世上百态万象,恰如该书所言:“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声名显赫、锦衣貂裘,世人皆心向往之,但是名誉地位如果是个人通过提高道德品行和修养所得的,就会名垂千古;如果是通过建立功业得来的,会因环境变动而兴盛或者衰败;如果是通过玩弄政治权术得来,即使一时风光无限,却如瓶中插花一样,没有根基,用不了多久就会凋零残败。所以,勤于修身立德才是长久之计。《菜根谭》还说:“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处。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这句话告诉我们,求取知识一定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过分看重功名利禄,就会浮于表面而没有真正的造诣;读书求学如果只是在吟咏诗词上下功夫,而不顾学问的研究,就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心得,只会学一些肤浅的皮毛而已。因此,我们求学必须下真功夫,求真学问,修行道德不能太在乎外在的名声功绩。

(二)抵御各种欲望的诱惑和控制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在散文集《为雷蒙德·塞邦德辩护》中指出:“欲望,像吃喝一样,是天性的必要。”孔子在《礼记》里也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有种种欲望,有欲望则烦恼随之而来。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欲望是生命力的流露。它可以使人类兴旺,也可以毁灭一切。”对于欲望,如果不加克制,则可能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例如,清代的和珅聚敛了巨额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因此,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便赐和珅自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节欲甚至灭欲,《菜根谭》在这方面做了平衡融通,虽强调节欲,却反对灭欲,指出:“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这句话是说:美味佳肴享用过多也能伤及肠胃,但只要吃个半饱就不会伤害身体了;随心顺意的好事如果把控不好则可能导致身、德俱损。不被身体拖累和支配,不过分贪恋享受,而要极力摆脱诱惑,否则心被污染和蒙蔽,就与行尸走肉无异了。

认识到放纵欲望的后果,就要探寻控制欲望的方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其理论著作《思想录》中说:“能以理智克制丑欲者,必达超脱之崇高境界。”《菜根谭》中也给出了看法:“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一个人必须排除一切外来物欲的引诱,直接寻求真心本性,才能具有真实用处。只有在远离诱惑和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分辨清楚哪些是自身原有的纯洁本性,哪些是被世俗欲念“污染”和“埋没”的本性,进而探知和保持真正的自我。以清醒的认识和强有力的意志抵制欲望的诱惑,才能真正完成“修身”,成就理想人格。

(三)讲究入世与出世的界限与尺度

《菜根谭》汇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融合成个人感悟,特别重视在处世、修身等方面,不管身居高位,还是隐居乡林,都要做到和谐适度。比如:“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大意是:做官的人不管是公文还是私人书信,都要注意,不能随意处置,不能让别人轻易看破弱点,否则就会给小人觊觎与幸进的机会。辞官不做以后,回到家乡,要去除一切官场的习惯与威严,平日待人要表现出和蔼可亲的风范,以便促进与众人的感情。关于在朝为官和退居乡里时的应有表现,孔子早就做出了表率。《论语·乡党》篇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乡父老面前温和恭顺,好像不大会说话的样子,可一旦到了朝廷,就能和朝臣侃侃而谈,即使在君主面前也表现出相当的威信,就像在街边巷里跟人聊天那样边走边说。这就是“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好”的具体表现。

《菜根谭》还进一步指出:“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出世与入世动态相容。“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身处事外则是“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身处物外则是“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入世,力唱奋斗进取的人生战歌;出世,则追求旷达超脱的人生心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便是二者兼得、进退自如的人生。

三、正确看待苦难,品识人生真境

虽然《菜根谭》与我们相隔已几百年,但那些质朴平易的话语却离我们很近,而其中浸润的精粹古今相通,依然能够让我们正确对待人生的诸多问题。人生在世,无论出身、性别、国籍、职业如何,总难避免遭逢一些不如意之事。对苦难俯首帖耳、呼天抢地,还是勇猛向前、笑脸相对,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和状态。对苦难哲人早有论述。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导师。”罗曼·罗兰说:“英雄常食苦难与试练的面包。”《孟子》的名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很多中国人砥砺奋进的座右铭。正确看待苦难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品识人生真境。《菜根谭》对这一问题也是见解独到,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对待困难应有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菜根谭》说:“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人生有苦也有乐,经过苦痛与快乐交替的双重磨炼,得来的幸福才能够长久。还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就是说:如果想拥有那种精美的璧玉一般纯洁美好的品德,必须到烈火中去锤炼;如果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功绩,必须尝到如履薄冰的一种艰辛。苦难就是人生最好的一个锻造炉,古今中外,多少创大业、成大事的人,都是经过困难而锤炼出来的。前行路上出现一些“沟壑”的时候,才更能锻炼一个人的心智,百炼成钢,达到最好的一种状态。这是一个变化莫测而又时局多变的时代,当你经历那些不如意的时候,从那些不如意事情中勇敢走出,便是一种成功,才能做成惊天动地的事业。

《菜根谭》说:“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意思是说:君子处于恶劣难当的环境中也不忧愁,而在宴游享乐时却能警醒自己,以免误入堕落之途;君子遇到有权势之人,也不惧怕,但对孤独无依靠之人却能有真切的同情。真正的君子能合理看待成功与失败,既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一时的失意而举步不前、一蹶不振。人生修行的目的就在于具备这种喜怒不形于色、平和淡然的高尚品格。且看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一生三次被贬,最后也是死在从被贬之地回来的路上。1097年,已经62岁的苏东坡被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突遭变故,苏轼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焦虑忧愁,反而笑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他不以文豪、官员自居,经常和当地百姓共话农事,雨中傲然行走,表现出他人少有的旷达乐观。其实,当时的岭南地区气候潮湿,对已经年迈的苏东坡来说,谪居生活无疑是难过的,他却不以为然,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去世前自题画像描述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表现出了一代文豪的豁达气度。真正的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荣辱得失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不改其色;面对他人的苦难时,却难以坐视不理,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苏东坡的达观人生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人生往往可能突遭厄运,灾难面前、窘境之中,恰恰也是成就英雄豪杰的时候。经受得住各种锻炼,身心都能得到益处;无法承受,则会损害身心。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任何成就大事的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伟业也都非一蹴而就的。只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点滴积累,品味感受,才能跨过难关,使人生渐臻佳境。

历史上名垂后世的典范都历经磨难而不改其志。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美好理想面前虽“九死”而不能易志,舍生命而取高洁,给万代立下傲对挫折的榜样。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生死之间,他选择自身价值的最高实现,终以如椽巨笔写下一部彪炳史册、光耀古今的巨著《史记》,向世人表明了对待苦难的态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弃生命而取丹心,以拳拳赤诚书写一腔忠诚。而《菜根谭》的许多内容,恰恰是他们生命历程的概括与总结,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迷茫失所、精神困顿的人在读懂它后去追寻豁然开朗的人生,让高傲不逊的人在读会它后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平静,让萎靡不振的人在理解它后生发出奋发向上的斗志。《菜根谭》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那段经典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知道曾经舒缓了多少人波澜迭起的内心。优美的文字、隽永的意境、睿智的哲思,常常使人茅塞顿开。国学大师季羡林对《菜根谭》赞赏有加,认为作品耐人寻味。毛主席对它推崇备至,即使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境况下也一直将《菜根谭》带在身边。享誉全球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对下属说:“企业管理的专著可以不读,但《菜根谭》不可不读。”《环球》杂志也认为不计其数的关于企业管理的书中,“从根本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四百年前,《菜根谭》脱颖而出,石破天惊;四百年后,它穿越时光,魅力依然。我们透过那字字珠玑的短句箴言,咀嚼菜根,品味人生,看似培根,实则培心,进而培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