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幽梦影》之意趣人生

《幽梦影》之意趣人生

《幽梦影》之意趣人生○柳旭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生活每天都一样,不一样的其实是你以何种心态、何种品位、何种情调去度过每一天。”很多时候,我们想摆脱现实社会的喧嚣纷扰,让焦虑的内心得以安置,调整自己的心态,增添生活的诗意。但是行走于钢筋水泥之间,一方清幽雅静之地终难寻觅,虽心向往之,然身不能至。如此,便让灵魂给肉体放个假,...

《幽梦影》之意趣人生

○柳旭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生活每天都一样,不一样的其实是你以何种心态、何种品位、何种情调去度过每一天。”很多时候,我们想摆脱现实社会的喧嚣纷扰,让焦虑的内心得以安置,调整自己的心态,增添生活的诗意。但是行走于钢筋水泥之间,一方清幽雅静之地终难寻觅,虽心向往之,然身不能至。如此,便让灵魂给肉体放个假,让心灵驰骋于古今天地之间,进行一场逍遥游。《幽梦影》这部趣书可以带你“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闲来读书、作文、饮酒、下棋……此书的作者张潮是晚明时期的一位才子,他“文章鼎立庄骚外,杖履风流晋宋间”,尤其善于以天地自然观照人心,笔下文字也清新妙趣,句句峭拔,充满着人生智慧与生活艺术。林语堂先生认为《幽梦影》最好地展现了生命与自然在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他将《幽梦影》翻译成英文,孜孜不倦地推介此书,希望让西方世界见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幽梦影》是一部小品文,或者说是一部格言集,全书一共二百一十九则,八千五百八十三字,最少一则字数仅八字,最多一则是二百多字。文字简短且通俗易懂,读来令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尤其适合当今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模式。

今天,让我们忙中偷闲,领略《幽梦影》中的意趣人生,感受这似真亦幻的幽梦带给我们的静谧安然,让这份心境如影随形,伴我们挣脱羁绊,笑对人生。

一、做人要有真性情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主张含蓄内敛,奉行中庸之道。《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评《诗经·关雎》,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们都在强调情感的适中、中和。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也特别注重行事的尺度与分寸,对情感往往是比较节制的。实践证明,一个中庸之人是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快融入社会环境的,然而仅止于此,生命便因太“圣人化”而显得索然无味,背负了包袱,戴上了套子。我们的心底终究还需要以真性情去填充。真性情如荒漠中的甘泉,让人生绚烂多彩、趣味盎然。

何为“真性情”?有人说“真性情”应有两个层面:“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是无疑的,真性情应该具备人性的“真”与人性的“情”,尊重自我,抒发性灵。但“对外在功利的看轻”这点,的确是得大超脱、大自在之人方能做到的,对我辈凡夫俗子来说未免太过苛求。真性情除了强调“真”和“情”外,更应尊重“人性”,不拔高、不虚无,真真正正建立在大千世界、饮食男女的“真”“性”“情”之上。所谓真性情应该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素质,它是一种自然感情的流露,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亦不世故。

(一)真性情是顺从本性做真人

《幽梦影》中言:“孩提之童,一无所知,目不能辨美恶,耳不能判清浊,鼻不能别香臭。至若味之甘苦,则不第知之,且能取之弃之。告子以甘食、悦色为性,殆指此类耳。”张潮觉得,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眼睛、耳朵、鼻子等各项器官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却对食物的味道十分敏感,能选择自己喜爱吃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本性应该是告子所言的“食、色,性也”。既然人的本性是喜爱美食、美色这些美好的事物,那么人也就同时具有了欲望和私心。中国古人对于人的私心向来是羞于开口的,但张潮所在的晚明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经济繁荣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人们挣脱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枷锁,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主张率真适意地生活,于是自然人性在这一时期得以高标。所以张潮在《幽梦影》中可以毫不避讳地说:“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他有着对生活的执念,又不完全被名缰利锁羁绊,这才是贴合人性之“真”的体现,这样的说辞一点儿也不做作,还很可爱,让人有亲近之感。他赞同前人所言“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而后又增一语:“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他的意思是说,生活中若没有花月美人、翰墨棋酒相陪,便索然无味,就算不能在世为人也没什么遗憾了。这些文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也引导着人们要在生活中寻找真趣味,爱我所爱,释放真性情。我们可以留恋山光水色,赏玩明月花香,有书当读,有酒当饮,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发现和欣赏美的事物,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当然,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不必压抑在心底,不妨“清宵独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蛩语恨”,找某种途径宣泄心中的不满,吐出生活的浊气。让自己做一个有喜、有怒、有哀、有乐的真人很好,不必强颜欢笑,不必无哀强哭,不是不懂得社会的生存法则,而是在灵魂深处给自己留一方净土,让自己做一个既现实又有远方的真人。

(二)真性情以“情”经纬人生

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生命的最佳守护者,它令孤独的旅人心中充满暖意,使彷徨的人们坚定前行的步伐,《幽梦影》便是一部有温度的“情”书。书中说:“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真正的情感是生死不渝的,如同苏轼与他的妻子王弗。王弗在世时,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相濡以沫,而当王弗离开人世十年之久,苏轼对王弗的悼念仍然痛彻心扉。睡梦之中,苏轼看到妻子“小轩窗,正梳妆”的样子,在四目相对的刹那,二人竟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苏轼对于妻子的情感却未曾因人故去而有丝毫的褪色。《幽梦影》还说,“情必近于痴而始真”,真性情之人定是情痴之人,苏轼便是这样的人,《幽梦影》的作者张潮也是这样的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张潮认为整个世界需要“情”的维系,没有情感,世界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他分外珍惜美好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在《幽梦影》中俯拾即是:“花不可见其落,月不可见其沉,美人不可见其夭。”“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书须见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否则皆为虚设。”这些话虽然让人感觉有些过于多愁善感、文人情怀,但是张潮这位多情之人,凭借着满腔热忱认真地生活,不因天气寒暑或生活忙闲而改变自己的追求,却也让人充分感受到了他那颗求取人生之趣的真心。张潮希望人们能够活得快意,活得潇洒,活得心中有爱,能够充满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活出人生的新境界。

二、快乐是一种感觉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人生应该是不快乐的,而人脸的面相也印证着这点: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构成了“十”字,下面是一张口,人的整张脸便是“苦”相。佛教也说众生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忧悲恼苦”。人生有如此多的苦痛,我们该如何过活?钱钟书先生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用快乐的人生观对待不快乐的人生是一种大智慧,如果我们能够珍惜当下,学会知足,且有随缘任运之心,便日日都是好日子,天天有如春花开。

(一)感恩当下拥有,学会知足常乐

“知足”是一种平和的境界,“常乐”是一种开阔的人生态度,一个懂得“知足常乐”的人懂得取舍,懂得适可而止,更懂得感恩当下的拥有。《幽梦影》言:“为浊富,不若为清贫”“富贵而劳悴,不若安闲之贫贱”,这便是一种取舍。功名富贵固然是人们向往追逐的对象,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做人做事应该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只有这样获得的幸福才真正无所挂碍。人心切不可被欲望吞噬,做出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达到一个欲望后,会有更多的欲望滋生,在渐行渐远的路上,永远得不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所以宁为清贫,不为浊富。另外,富贵之人往往疲于应对各种俗务,劳心伤神且时常患得患失;清贫之家虽然生活拮据,却可以骨肉完聚,得享天伦。所以人生快乐与否,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多少权势,而在于我们拥有怎样的思想和心态去对待人生,知足常乐是透着智慧的箴言。有一则穷人与上帝的故事颇为有趣:穷人家里四世同堂,房子却很小,平日里拥挤异常,令人苦不堪言。穷人向上帝求助,恳请上帝帮自己摆脱困境。上帝对他说,把你养的鸡和鸭关到你的房子里,与你们同吃同住,一周以后再来找我。过了一周,穷人再次向上帝求援,上帝告诉他,把你的牛和羊也关到房子里,与你们同吃同住,一周以后再来找我。又过了一周,穷人实在受不了了,再次恳求上帝帮忙。这次上帝说,把那些动物都赶出去吧,让它们回到原来的地方,一周以后你再来找我。过了一周,穷人跪倒在上帝脚下,深深感恩上帝的赐予,他觉得自己现在非常幸福,尝到了久违的快乐。兜兜转转,穷人拥有的东西并未增多,但是上帝赐予了他一颗懂得满足的心,于是他的人生便色彩斑斓起来。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也如那个穷人一样,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羡慕“得不到”的,痛心“已失去”的,其实我们很可能是站在幸福里找幸福,忘却了平安是福、健康是福、衣食无忧是福、家人团聚是福……把握住当下的拥有,便可以享有稳稳的幸福。

(二)保有随缘任运的平常心

《坛经》有云:“随所住处恒安乐。”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平常心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这是佛家的生存智慧。但凡宗教必涉及对人类灵魂的终极关怀,佛家的这份平常心在历史长河中流淌不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平常心在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让人们坦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金钱与权势,悠闲地享受生活给予的点点滴滴,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拥有平常心便拥有了整个世界的美好。

平常心是日日都是好日子的惬意。无门慧开禅师偈颂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其大意是说,春夏秋冬时时处处,各有各的美好,只要你能够体会周遭各种情况的奇妙,草木山川、日月星辰、风花雪月,皆因你而在,天大地大,你所拥有的何其之多!张潮深得其三昧,《幽梦影》中记其言:“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姜芥。”“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他对每个季节都由衷地赞叹欣赏,既没有对文人悲秋传统的应和,也没有同刘禹锡一般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出对哪个季节的偏爱,而是用了“别调”一词,彰显着生活多姿多彩的意趣。张潮感受着每个季节不同的风声,听每个季节不同的雨声,还常常根据不同的环境,设想不同的情境,换取的都是美的心境,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或曰“心”的最神奇所在。若要了解“心”的超强能力,阳明心学是非常有发言权的。王阳明的朋友看到山岩之中的花树,便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可知“心”可以成为超越一切事物的最高主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这个意思,倘若因“心”而能山花开,那么一年四季便自然可以日日都是好日子。即便身处闹市之中,也可如《幽梦影》中说的那样“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感受着“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还可以“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麈尾,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享受自然带来的真趣,在心近自然的过程中,放空自我,澄净本心,由定得慧。

平常心是自在随缘的不强求。佛门有位禅师说,“平常心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切顺其自然。很多时候,面对自己力有不逮,或者是未来不可期的事情,顺其自然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它让我们以平和之心对待周遭的事物,既不过分忧愁,也不过分欣喜。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行至水的尽头该去向何方?不妨顺势而为,席地而坐,看天边云卷云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随缘自适的思想也给贬谪期间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心理安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其惊魂未定,终日“梦游缧绁之中”地过活,倒不如命寄江湖,一切随缘任运。张潮也有着凡事不强求的洒脱性格,他在《幽梦影》中说:“躬耕吾所不能,学灌园而已矣;樵薪吾所不能,学薙草而已矣。”(下田种地做不来的话,就学着去浇灌园圃;林间砍柴做不来的话,就学着去除草。)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不要去想做不到的事情,凡事不过分为难自己,保有一颗平常之心。《幽梦影》还表达了张潮“愿在木而为樗”的愿望,樗即臭椿,《庄子》中记载这种树因长得体大臃肿,没有人愿使用它作原料,虽然无用,但樗树却因此可得永年,真可谓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能力,而要以一颗平常心,让自己在浮华的世界中静下心来,做事时多一分洒脱,多一分从容,让自己拥有快乐的心情。平常心可谓我们健康人生的至高境界。

三、学会偷得浮生闲

大千世界,万物生灵,人是最为忙碌的生物。人类形成了所谓的文明社会,却在追求物欲和责任担当中,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愈加复杂,疲惫不堪。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布利尔称:“健康状况良好而常坐着工作的人,他们的疲劳100%是由于心理的因素,或是所谓情绪的因素。”也就是说,人在日常工作中因生理消耗产生的疲劳是较少的,大多数的疲劳来自精神或是情绪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放假,偷得浮生之闲,这看似是对时间的浪费,其实恰恰是对生活的尊重。

罗刚在其《幽梦影解读》序言中说:“读张潮的《幽梦影》,如入中华园林,咫尺之间,风光无限;又如与三五知己,对月品茗斗觚,十分悠闲。”整部《幽梦影》读来充满闲情、闲适和闲趣的意味。“闲”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懂得给生命留白,让人生过得适意而精彩。从文字结构看,“忙”是“心”加上“亡”,即为心死之意,那么“闲”则是让心活跃起来,让死去的心能够复苏,让生命流淌着快乐的趣味。《幽梦影》言:“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读书、游历、交友、饮酒、著书等都是闲来可做的人生乐事。“闲”是让人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人生的适意不是在忙碌中映现,而是在闲适中求取。

(一)读书使人快乐

书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仿佛在与智者进行灵魂的对话和精神的交流。闲暇时若能捧一册在手,或坐或卧,徜徉于古今之间,实是难得的雅趣。陆游说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陶渊明的诗,家人让他吃饭,他却沉迷书籍,天色很晚还不去吃。南宋诗人翁森论读书时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将读书的惬意展露无遗。明人于谦也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可以让我们尽享山川大地之美,可以涤荡我们内心的浊气,可以给予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可以抚平我们的忧伤,可以化去我们身上的疲惫。《幽梦影》言:“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读书的确是人生乐事,在书中感受人生的悲欢喜怒之情,每一种情感都可以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感受,读到精妙处,忍不住拍案叫好;读到感伤处,止不住泪眼婆娑;读到激愤处,忍不住扼腕叹息;读到诙谐处,禁不住哑然失笑……《幽梦影》记载,张潮还将阅读经史子集不同种类的书籍与自然时节相关联:“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读什么样的书竟然也有各自适合的阅读时节,多情若斯,可见他对于书籍的喜爱程度,也使人们感受到了他对意趣人生的专注之情。

(二)得交益友是人生之幸

人不可无友,没有朋友意味着孤独,这样的人生定是寡淡的,但交友须交益友,即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是也。生活中受各种欲望和利害权衡驱使所交的朋友不能够称为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在我们袒露心声时能使我们欢乐增倍、忧愁减半的人,能将我们生活中的疾风骤雨转变为和风细雨。还有些人对我们的品性和智识都有裨益,这也是我们愿与之结交的朋友。如《幽梦影》所言:“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不一样的朋友,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他们都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与情感体悟。世间还有一种朋友就是内心高度相契的知己,像俞伯牙和钟子期般高山流水遇知音,《幽梦影》言:“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然而这样的朋友可遇而不可求,得之是幸,未得亦可坦然,因为这知己毕竟是比万两黄金还要难寻的奇葩。闲来无事时能与益友对酒当歌、畅谈人生是件妙事,也不失为忙碌人生解压的一种好方法。

(三)时常开启亲近自然之旅

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人们都喜欢亲近自然,在自然中觅得宁静、从容、快乐。张潮是写自然的能手,且每每都能够将自然与生活不着痕迹地联系起来,他在《幽梦影》中言:“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这是他的人生宣言。他珍惜大自然赋予的美好,立志人生一定要求得闲趣,让心活起来。他“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生活中充满了亲近自然的闲情逸致和趣味。然而,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去投入自然的怀抱又该怎么办?《幽梦影》给我们的答案是:“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这是人生的大境界,心中有山林,即便身在城市,也可以心远地自偏;心中想烟霞,即便身处人间,也可心游蓬莱仙岛,所谓触目皆山水,人生满清音。倘学会如此,我们就可以随时开启心灵的自然旅程,打开那扇通往桃源之门,忙中偷闲,给自己的生活加注润滑剂。

梁启超先生说:“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一个无趣之人,他的生活定是一片苍白。《幽梦影》的作者张潮多次在书中提到“趣”字,他认为生活要有意趣,要以真性情,快乐而闲适地度过此生。他劝导人们“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朋友”,无论身在何时,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要忘记用心灵去深爱人生,寻求精神的自由,获得人生的趣味。那么,我们不妨将《幽梦影》这部小书放在案头,闲来翻阅,让宁静愉悦之感常萦心头,为生命增添些许暖人的色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