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之离合寻绎
《桃花扇》之离合寻绎
○李婷婷
提到“南洪北孔”,大家一定会想到清朝初期的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他们的代表作品《长生殿》和《桃花扇》,在康熙年间的剧坛上名声大震,被世人争相传唱。清朝有个叫金埴的诗人曾题诗说:“两家乐府盛康熙,进御均叨天子知。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可见其影响之大。《桃花扇》与《长生殿》集前人传奇成就之大成,被并称为“清代戏曲双璧”。两部作品都将爱情的离合与政治的兴衰结合起来,结构排场精妙,文辞音律精美,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桃花扇》共四卷,四十出。作者孔尚任借明末清流名士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书写南明朝廷的兴亡,揭露南明腐败和衰亡的原因。作品的主题即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清代的刘中柱在《桃花扇题辞》中评价道:“一部传奇,描写五十年前遗事,君臣将相,儿女友朋,无不人人活现,遂成天地间最有关系文章。往昔之汤临川,近今之李笠翁,皆非敌手。”近代的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说道:“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
数百年来,《桃花扇》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以更丰富饱满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历久弥新,传唱不衰。今天,让我们一起在爱情与家国的离合中来寻绎历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启示!
一、忠贞是爱情的崇高之美
爱情,是每一个青年男女心之所向的一种情感体验。因着这份向往,为爱痴迷,忠贞不渝,自古以来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比如《上邪》中的女子指天为誓:“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再比如元好问的《雁丘词》中的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词人对爱情的惊叹发问,其实也是对爱情的震撼赞美,就连动物也是痴情款款。这些爱情誓言千百年来感动着人们,鼓舞着人们。《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就是这样一个在爱情中勇敢选择、忠贞坚守的女子。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的名妓,以她的才貌身价,委身一个富贵公子,一生衣食无忧、坐享荣华并非难事。可她却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爱情观,不倾慕荣华享乐而追求清高义气,于是她爱上了一个囊中羞涩的清流名士侯方域。在《访翠》一出中,她有意以冰绡汗巾包裹樱桃抛给侯生,行令时与侯生双饮合卺,是定情之始的“目挑心许”,也是摆脱身份局限勇敢追求爱情的决心。二人结合后竟遭到奸佞阮大铖的迫害,侯方域被诬陷独自逃难,孤身一人的李香君作为一个“平康巷”里的风尘女子却闭门谢客,“能将名节讲”,这是她最宝贵的品质。
阮大铖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面对威逼利诱,她也丝毫没有动摇,誓死坚守着对侯方域的爱情,明确自己已经嫁人不能改志。《拒媒》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李香君独守空楼,感慨自己青春已逝,年华不再,整日以泪洗面。旁人问她为什么不再招一个新夫婿。李香君坚定地说:“奴家已嫁侯郎,岂肯改志。”旁人又说漕抚田仰肯出三百金来取她做妾,问她愿不愿意。李香君决绝地回答:“可知定情诗红丝拴紧,抵过他万两雪花银。”“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纵使万两的金银财宝也买不动一个歌妓的改嫁,这使所有人都出乎意料。在《守楼》一出中,李香君对爱忠贞表现得更为突出。面对田仰的强“娶”、杨龙友的劝婚,李香君的态度更加坚决而强硬,她说道:“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我立志守节,岂在温饱。忍寒饥,决不下这翠楼梯。”说罢,香君便以头撞地,鲜血溅到侯方域送给她的定情诗扇上,失望乃至绝望的香君宁死也要坚守住自己的爱情。以血的代价吓走了前来娶亲的人。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也大受触动,借着血迹在扇面上画出一树桃花,这便是桃花扇的来历。桃花是女子美好青春的象征,而这桃花扇便是李香君对爱忠贞的象征。这至死不休的忠贞也最终使得她“保住这无瑕白玉身”。
侯方域送给她的定情诗扇是她对爱坚守的力量,两地相隔,强权迫害,李香君依然为爱忍受着孤单与苦楚。狭隘卑鄙的阮大铖并没有就此放过李香君,等李香君伤愈后,他又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其征入宫中充当歌姬。李香君无奈,只能紧抱着她用鲜血画成的诗扇,带着对侯方域无限的眷念和遗恨进了宫。
侯方域曾赞叹香君道:“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还曾说过:“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姿色出众、心灵美好的李香君不仅让侯方域爱慕敬重,也让世人为其赞叹。拥有美好青春时对爱情的向往,面对心上人时自由勇敢的追求,面对威逼利诱时忠贞的坚守,青春流逝爱人远去时苦楚的孤寂,这些选择使得李香君的人物性格生动而饱满,她的品行操守不由得令人心生敬畏。然而她的气节却远不止于此。她对爱执着却不盲从,南明覆亡,侯、李重逢,李香君却在道士的点化下,放弃了曾经坚守不渝的爱情,遁入空门。足以见得香君之爱是以关切家国命运为前提,高尚的道德情怀使她的爱情不能在家国破碎时苟且。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说:“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李香君的忠贞便是她美好、高洁心灵的回声,忠贞使她的爱情具有崇高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李香君般的女子并不少见,《陌上桑》里聪明机智的罗敷为坚守节操奚落位高权重却态度轻浮的太守,盛赞丈夫的高洁端正,言辞坚决,据理力争;《孔雀东南飞》里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刘兰芝为坚守爱情拒绝再婚,于无可奈何之下,深夜揽裙投水自尽;《倩女离魂》中对爱忠贞不渝、为爱献身的倩女;等等。这些女性的忠贞节操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芒,回响着伟大心灵的音声,她们的气节、精神使爱情绽放出崇高之美。这种精神品质在当下的爱情关系中同样适用和需要。它不仅是引领男女之爱向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风帆,还是书写美好心灵、共筑理想佳话的力量。
二、权奸是家国的倾颓之害
《桃花扇》虽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为明线,实则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李个体爱情的离合与个体品质的善与恶,以小见大地揭露了弘光小王朝灭亡的深层原因——国家的败落自然有着不可抗的外力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内部混乱、心力不合导致的必然结局,而这一切又与那些权奸作乱脱离不了干系。阮大铖即是整部戏剧祸国权奸的代表,别说是南明小朝廷,就是再强大的国家将大权交由阮大铖之流掌控,恐怕也将永无安宁之日。
其实,阮大铖为官之初也是才华过人、一腔抱负的东林党先锋,《明史》中称阮大铖是“机敏猾贼,有才藻”。但当他个人政治升迁因所持立场受到阻碍时,他便抛弃了自己的操守,投奔了曾经嗤之以鼻的魏忠贤一党。崇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被处死,阮大铖也被削籍免官,但是他贼心不死,企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正如阮大铖自己所说:“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他的意图被复社文人看穿,并被大肆揭露,这使得阮大铖对复社一党怀恨在心。阮大铖攀附魏党马士英,想要勾结魏氏余党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小朝廷,又遭到拥护史可法、左良玉的复社文人的极力反对。当福王即位,马士英、阮大铖当权后,他们便开始一边荒淫无道,倒行逆施,一边公报私仇,极力迫害复社文人。
先来看他对侯方域、李香君之“家”的迫害。复社名士侯方域客居南京,与江淮名妓李香君相爱,但囊中羞涩,没有梳栊之资,阮大铖便托杨龙友送去三百金,希望网罗侯方域。但让阮大铖失算的是,李香君得知妆奁之钱是阮大铖出的,便将其掷之于地并严词拒绝了,这使得阮大铖怀恨在心。福王登基,阮大铖诬陷侯方域结好试图“清君侧”的左良玉,侯方域无奈抛下李香君只身逃难投奔史可法。阮大铖的这一罪恶行径导致侯方域、李香君这对恋人被迫分离。
接着阮大铖又进一步迫害李香君,他先是强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遭到李香君以死抵抗,血溅诗扇;又以为南明宫廷选妓为由逼迫李香君参选,李香君痛骂阮大铖却难逃被选入宫中教戏的惨痛命运;当苏昆生受李香君之托,将由溅血点染成桃花的诗扇交给侯方域时,侯方域赶回南京探望香君,又被阮大铖逮捕入狱。阮大铖这一系列的迫害行径,是在彻底摧毁侯、李爱情,以达到泄私愤的目的。而在整部戏剧中,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断送侯、李爱情和家庭的罪魁祸首也正是倾覆国家的千古罪人。
在明末政治动荡、内外交困之时,阮大铖之流不顾福王“三大罪、五不可立”的事实,力捧马士英拥立福王弘光,并为了得到权势而上下操持,殷勤谄媚,得势后更是卖官鬻爵,结党营私。为谋军权,他挑拨重要的军事力量——江北四镇的首领内讧不已。当清军长驱直下时,阮大铖、马士英正忙着经营自己的既得利益,排除异己,捕杀复社忠臣。在国家危难之际,各方权势不能以大局为重一致对外,上无可忠之君,下无主事之臣,军事、政治一盘散沙。当时被视为国家柱石的史可法也只能被迫在各方政治势力之间周旋,并没有在抵抗清军上发挥实质性作用,最终困于孤城,以身殉国,部下也纷纷投降了。当清军列兵长江时,昏聩的南明皇帝仍沉浸于纸醉金迷之乡,结果南明小朝廷仅仅存在了一年就灭亡了。正如孔尚任所说:“《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桃花扇》以一个歌妓对爱、对国的忠贞与一个权奸祸国殃民的丑恶相比较,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同时它也警示后人,如果国家权力被权奸鼠辈掌握,那么国将不国也。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有奸臣弄权危害家国的惨痛教训。他们像是蛀虫一样从内部破坏国家基业,谗言操纵君主,残暴压榨百姓,结果使黎民遭殃,家国动摇。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大刀阔斧改革,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破匈奴开丝绸之路,是极有魄力的一代明君。但是晚年却因崇信方术,重用奸臣而导致巫蛊之祸,给家国都造成了巨大伤害。对此,唐代诗人汪遵曾有一首诗:“不忧家国任奸臣,骨肉翻为蓦路人。巫蛊事行冤莫雪,九层徒筑见无因。”讲的是汉武帝妄图长生不老,晚年因体弱多病,受巫蛊所惑,任用奸臣江充、刘屈髦、苏文等执掌国事,他们屡进谗言,汉武帝竟不分黑白冤杀自己的骨肉刘据,导致皇后卫子夫自尽、两皇孙亦死的悲痛结局。虽然后来汉武帝已经不太相信巫蛊之事,知道太子之死实为冤屈,处死奸臣并修建了望思台表达对儿子的思念,但是死者已矣,再做什么都已经无济于事了。秦二世时的赵高,曾为立胡亥为帝,伪造诏书,逼死长公子扶苏,又在得势之后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将秦朝的暴虐之政推向顶峰,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既狼狈为奸又互相倾轧,内斗加外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最终使盛极一时的大唐江山板荡。南宋的宰相秦桧,陷害忠良,横征暴敛,卖国求和,害民害国。明朝的严嵩窃权夺利,诛杀异己,收受贿赂,操纵朝政,造成朝廷黑暗,边防松弛。历史上的这些权奸,给百姓、给社会、给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惨痛的历史教训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三、国破是苍生的离散之苦
任何一个时代,作为个体的黎民苍生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破必然导致苍生的离散之苦。清军渡江,南明覆亡后,侯方域终于得以出狱,避难栖霞山时,在白云庵与李香君相遇。两人向前拉住彼此,放声悲哭,苦诉离情,不忍放手。可是,历经沧桑的侯、李二人团圆之日也正是国家破碎之时。国破则家亡,这段从一开始就承载政治命运的爱情故事此时自然也不可能有圆满的结局。第四十出《入道》,描写了道士张瑶星与侯方域的一段对话。张瑶星质问侯方域:“你们絮絮叨叨,说的俱是那里话?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侯方域答道:“此言差矣!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锺,先生如何管得?”张道士骂道:“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侯方域的醒悟并不是主动,而是被动的,他对儿女私情仍存有幻想和憧憬。也可能是受时代所限,作者孔尚任也没有找到国家支离破碎时作为个体情感的归宿和出路。所以安排一个道士来点醒侯方域、李香君。正如剧中批语所说:“非悟道也,亡国之恨也。”并不是他们真的参透了什么,而是国破家亡的遗恨。侯、李二人被张道士的一席话说得“冷汗淋漓,如梦忽醒”。江山倾颓,他们的爱情在哪里能找到一方净土可以生根、生长呢?只有双双出家,求取内心的安宁才是解脱吧。
侯、李的结局是一种影射,国家倾覆,天下苍生的命运莫不如是。最后一出《余韵》中,说书艺人柳敬亭和李香君的曲艺老师苏昆生共话沧桑,有一段沉痛的“渔樵对话”。苏昆生说,他前些天到南京卖柴,凭吊故都遗迹,见到曾经的孝陵已成刍牧之场,全城满地的蒿莱,秦淮已无人迹。他痛心疾首,在回程途中编成一套北曲《哀江南》,描写他目睹的凄凉景象,表达他心中的亡国之痛。过去的粉黛笙箫早已不见了踪迹,国家覆亡,民不聊生,残败的旧时故地,饿殍遍野。这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只是末世文人的失落忧患,更是抒发着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沧桑之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即使是能够幸存的南明遗民内心也已千疮百孔,有谁能够幸免呢?苏昆生也在左良玉病死九江后,去九华山削发为僧。
作为明朝延续的南明王朝的皇帝弘光的命运,更是与国家、民族、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王朝兴盛,皇帝才能有所仰仗,最初的弘光还是明谙此理的,还抱有一丝复国之志,可是转年就将此念头抛却了。抛却了作为一个皇帝该有的责任和担当,沉迷于美色风流,全然不顾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存亡。当清军攻入,他在逃跑之际竟奢望:“寡人只要苟全性命,那皇帝一席也不愿再做了。”失去了王朝的依托、国家的依托,弘光连一个普通百姓都不如,性命不保,嫔妃散逃,无人庇佑。
曾经想要全身避害,将逃难的弘光拒之门外的南明旧臣徐宏基也不能幸免。《余韵》中徐宏基的儿子发出感慨:“生来富贵,享尽繁华。不料国破家亡,剩了区区一口,没奈何在上元县当了一名皂隶。”至于权奸阮大铖、马士英之流的命运呢?“报长江锁开,石头将坏,高官贱卖没人买。”曾经卖官鬻爵、中饱私囊的阮大铖、马士英在国家破败时也权势尽失,曾经的金帛、细软、娇艾也被乱民一抢而空。清流名士复社文人在国家蒙难之际也没有进行有力的抵抗,只是饮酒看花,观灯作赋,即便是曾经奋力抵制反抗阮大铖的迫害,但对于保护国家、百姓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直至南明灭亡、山河破碎,他们才恍然醒悟,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国运相连。
正如作者发出的感慨:“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个人和家国永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国才能有家。有家,个人才能安心地生产和生活,因此,家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翻看历史,历朝历代无不如此。且看杜甫的《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惨无人道的兵役制度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正所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普通的黎民百姓以家为归是最大的心愿,可是国家破败,使得众生无家可别,这是多么哀痛的情感。宋代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同样道出了家国破碎个体飘零的悲哀。国破使苍生难免离散之苦,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历史留给我们永恒的真理。
一部《桃花扇》用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诉说一个王朝的兴亡衰败。寻绎爱情与家国的离合,我们为爱情不能善终而惋惜,为王朝不能兴盛而伤怀。而惋惜、伤怀之余,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我们在忠贞的操守之中领略了爱情的崇高之美,在国家的倾颓之下认清了权奸的祸国之害,在山河破碎之中感受了群黎百姓的离散之苦,这就是这部剧坛巨作给后人留下的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