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聊斋志异》之警世真言

《聊斋志异》之警世真言

《聊斋志异》之警世真言○赫灵华谈起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大家马上会想到《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巅峰,而中国文言小说的扛鼎之作就要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了。聊斋红楼,一文一白,一短一长,成为中国文学的骄傲和世界文学的瑰宝。...

《聊斋志异》之警世真言

○赫灵华

谈起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大家马上会想到《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巅峰,而中国文言小说的扛鼎之作就要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了。聊斋红楼,一文一白,一短一长,成为中国文学的骄傲和世界文学的瑰宝。

蒲松龄一生坎坷,阅历丰富,慧眼独具,才气纵横。他洞悉了黑白颠倒的现实、官虎吏狼的嚣张和饮食男女的异化,因而他决计续一部“幽冥”之录,成一篇“孤愤”之文,以警示世人。为达此目的,他特为自己立下了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此自勉。经过数年努力,他最终创作出491篇短篇小说,结成《聊斋志异》一书。《聊斋志异》借助民俗民风、奇谈异闻、花妖狐魅、人鬼交替、阴阳相通等广泛题材,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批判社会黑暗,揭露制度腐败,直戳人性软肋,猛刺心灵魔障,痛击道德病灶,为红尘滚滚中的众生敲响了唤起良知的警钟,发出了劝人为善的忠告。此书一经面世,立即影响四布,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对世道人心起到了劝诫的作用、警醒的作用和棒喝的作用。

今天,我们抽丝剥茧,再走进300多年前《聊斋志异》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听一听蒲松龄老先生那一句句劝世真言,仍有着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感觉。

一、看人凭相貌,难识人本真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美丽的相貌固然能吸引不少倾慕者,但是真正持久地吸引人还得靠内在的魅力。歌德曾说:“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就是这种外貌丑而内心美的典型。《聊斋志异》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嘉平公子,外表奇丑而内心美好的乔女,被美艳外表迷惑而落入陷阱的王生等形象,向我们昭示了“看人凭相貌,难识人本真”的道理。

《嘉平公子》讲的是安徽嘉平有一位公子,风度翩翩,仪态秀美,偶经妓院,被美人温姬看中,并愿意终身相许。一天,温姬冒雨来到公子住处,听着窗外的雨声,温姬吟诗一句:“凄风冷雨满江城。”她让公子对下句,公子对不出来,温姬觉得很扫兴。又一天,公子写了一张纸条给仆人,结果“椒”误写成了“菽”,“姜”误写成了“江”,“可恨”误写成了“可浪”。温姬看了,在条子后面写道:“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她对公子说:“当初以为你是个文人雅士,才不避羞惭自荐终身,没想到你徒有美丽的外表。我只凭相貌取人,岂不被天下人笑话吗?”说完就消失了。嘉平公子的美貌曾让名妓温姬一见钟情。公子父母得知温姬是女鬼后,用各种驱鬼的法术赶温姬走,她也不为所惧,坚决跟随公子。温姬是一个执着于爱情的女人,但她发现嘉平公子内心空虚、徒有其表之后,无法忍受和这样的人共度一生。嘉平公子腹中空空、不学无术的内在和英俊潇洒、一表人才的外貌形成了巨大反差。人的外貌与学识、德行并不是成正比例的关系,无论是择偶、交友,还是选拔人才,都不能仅凭相貌取舍,内外兼修才是最重要的。

《聊斋志异》中不乏貌美如花的美女,不管是妖娆的女鬼,还是妩媚的狐仙,“美”都是她们突出的标签。但《乔女》这一篇讲的却是一位丑得出奇的女子,名叫乔女,她又黑又丑,塌鼻子,还瘸着一条腿,二十五六岁才嫁给贫穷的四十多岁的穆生,婚后三年,生了儿子,不久穆生病死。乔女请求娘家帮忙,母亲不耐烦,乔女就自己靠织布艰难度日。后来,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老婆,带着一岁的儿子乌头,着急再娶,偶然见到乔女,非常中意乔女的德行,但乔女坚决谢绝孟生的求亲。不久,孟生暴病而亡,村里的无赖趁机将孟生的家产抢劫一空,还想瓜分孟生的田产。乔女找到孟生的朋友林生,托林生写状纸到官府给孟家维权,但无赖扬言要杀死林生,林生吓得不敢出门。这时,非亲非故的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县官问:“你是孟生什么人?”乔女说:“您管理一个县,凭的是一个理,如果说的话没道理,就是至亲也有罪;如果说的话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话也可以听。”县官很恼火,把乔女赶出衙门。乔女又到本地知名官绅家哭诉,有一位先生听到后,觉得乔女很重义气,便替她向县官诉说事情原委。无赖终于被严惩,孟家的田产和财物全部被追回。之后,乔女把孟生的孤儿乌头抚养成人,给他请老师,帮他积累数百石粮食,又给他娶了大户人家的女儿,整修了孟家宅子,将产业交还给乌头,让他独立门户。乔女和孟生之间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上的恋爱,因此,当孟生家遭遇变故时,乔女既是为报孟生的知己之情,也是一种正义感,使她不顾礼教的束缚和旁人的非议,毅然挺身而出扮演了孟生遗孀的角色。乔女没有美艳的外表,却重情重义,洁身自好,丑陋的外表下有一个善良、正义、勇敢、坚强的内心。她感念孟生不嫌其丑,钟情于他的情义,无所畏惧地替孟家申诉维权;她照看孟家,抚养乌头的几十年,没有占过孟家一分钱;乌头读私塾,自己的儿子学干活;乌头吃穿不愁,自己和儿子自食其力;即使随乌头到孟宅生活,也靠纺织、管理家务过活。乔女的一生清清白白、坚守信条,有节有义,有勇有廉,外貌丑而心灵美,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女性形象。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虽是如此说,但人们还是更倾向于赏心悦目的外表,所以有的时候就会被美艳的外在所迷惑,而无法看清事物的真实面目。《画皮》是《聊斋志异》中非常有名的故事,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说的是太原王生在路上遇到一个美丽的少女,女子说父母把她卖给有钱人做妾,实在受不了大老婆的打骂就逃了出来,王生便把女子带回家藏到书房里,同居起来。妻子劝他把女子送回去,王生根本不听。一天,王生在街上遇到一位道士,道士说王生身上有邪气,王生不相信。后来他回到家,发现门关着,他就从墙头跳进去,从窗缝向房里看,只见一个狰狞恶鬼,翠绿色的脸,牙齿像一排排尖利锯齿,恶鬼把一张人皮铺在榻上,手拿彩笔在描画,画完了,把笔一丢,把人皮举起来,抖衣服似的抖几下,披在身上,立刻变成了美女。王生吓得魂飞魄散,手脚并用,狗爬一样逃了出来。王生找到道士,请求救命。道士给了他一把驱蝇的拂尘,让他把拂尘挂在卧室的门上。那女子回来,看到拂尘,不敢进去,气得咬牙切齿,离开后又返回,骂道:“道士吓唬我,我要不进去,难道把吃到嘴里的肉又吐出来?”说着它扯去拂尘撕碎,破门而入,撕开王生的胸膛,挖出心脏就走了。妻子过来一看,王生胸口血肉模糊,已经死了。《画皮》劝谕世人:猎艳的结果是自己丧了命。人常受到外在假象的迷惑,美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致命杀机,要警惕披着美女画皮的罗刹恶鬼。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善于用“画皮”来包装,不管是华而不实的礼品,还是道貌岸然的贪官,终有被撕掉画皮显现真身的时候,我们要擦亮眼睛,控制自己的贪念,学会用理智来约束、调节和引导个人的欲望。

孔子曾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因为曾经有一个叫子羽的年轻人到孔子门下拜师求学,这个人额头很低,嘴巴窄小,鼻子又低又扁,乍一看其貌不扬,根本不像是能成大器的人。一向贤明的孔子看到这个长相不堪的人竟然一副嫌弃的样子,对他冷眼以待。后来,这个年轻人走了,边游历边求学,创立了一个草堂,并广招贤才,门下弟子络绎不绝。子羽的美名孔子也有所耳闻,他对自己当年以貌取人的事情深感遗憾,感叹道:“我因以貌取人,失去了子羽这样一个大有前途的人才啊!”圣贤也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更何况我们普通人?所以蒲松龄用美与丑的对比、外表与内在的反差来告诫世人:对人,以德、以才取人,不以貌之美丑取人,第一眼的印象往往是靠不住的,一个人的品行要通过时间来证明。正如现在网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二、廉隅而自重,财色无所惑

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生命离不开这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是生存问题,一个是繁衍问题。孔子对这两件事是肯定的。同时,这两件事也是人性的试金石。古往今来,许多帝王将相、高官巨贾、文人骚客私欲无限,结果都倒在了财色这道关前。而有些人则理性清醒、慎独自爱、不愧屋漏、不欺暗室,视不义财色如粪土,保持了清白的一生。为此,《聊斋志异》除了描写贪财好色之徒,同样为我们刻画了廉隅自重拒财色的正面形象。

《聂小倩》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书生宁采臣慷慨豪爽,洁身自好。他来到金华,在城北一间寺院休息。寺院荒无人烟,只有南边一间房里住着一个叫燕赤霞的房客。深夜有个美丽的女子偷偷来到宁采臣房中,要和他亲热。宁采臣断然拒绝,喝道:“快走!不然我喊南房书生了。”女子害怕地退出,又拿出一锭黄金放在褥子上,宁采臣把黄金扔到院子里,说:“不义之财别脏了我的口袋!”女子羞惭地拾起金子,自言自语道:“这汉子真是铁石铸成。”第二天早上,有个兰溪书生和仆人住进了东厢房,结果晚上书生和仆人脚心流血而死。半夜,那女子又来了,对宁采臣说:她叫聂小倩,十八岁时夭亡,被葬在寺庙旁,常被妖精威胁,让她用美色勾引人,摄取人血供妖精饮用。兰溪书生就是受她引诱后刺透脚心而死,那诱人的金子根本不是真的金子,而是罗刹鬼的骨头,谁留下它,就能摘走谁的心肝。小倩还告诉宁采臣:因为他不受美色和金钱的诱惑,夜里妖精要派夜叉来对付他,住在南房的燕生能帮他免除灾祸。聂小倩还请求宁采臣收拾她的尸骨,安葬到平安的地方,以此脱离苦海。当晚,宁采臣在燕生的帮助下免遭妖精迫害,把小倩的遗骨挖出,租船回家,将坟墓建在自家书斋外,希望她不再受妖鬼欺凌。重新安家的小倩再次出现,要给宁采臣做妾,宁母不敢让儿子娶鬼为妾,小倩便要求以兄妹相称。小倩每天问候宁母,堂下操持劳作,晚上灯下诵经,直到宁采臣要睡觉了才离去。宁母也逐渐接纳了小倩,久病的宁妻死后,小倩嫁给了宁采臣。

故事开篇就写道:“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廉隅自重指品行端方正直。宁采臣在美色和金钱的诱惑下,丝毫没有动心,反而理性自制力超强,难怪小倩称他为“铁石之人”。女鬼用色诱人,然后吸其鲜血;用恶鬼的骨头幻化成金子,诱人上钩后,摘走其心肝,就是在利用人性贪财好色的弱点。宁采臣免于一死,正是因为他克服了这种弱点,而兰溪主仆就是没有经受住诱惑而暴死他乡,所以,人的内在品行修养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而且,在宁采臣的感化下,聂小倩弃暗投明,近朱者赤,和宁采臣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激活了“人性”,淡化了“鬼性”,从最初的不食人间烟火到慢慢喝些稀粥,再到跟常人吃饭无异,从惧怕燕生送给宁采臣的镇鬼剑袋到主动把剑袋挂到卧室,女鬼聂小倩的人性渐渐显露,终于脱胎换骨,这和宁采臣方正人格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还有一个故事叫《长清僧》,讲的是山东长清有个老和尚,佛门修养境界很高。七八十岁身体还很健壮,但突然有一天圆寂归天了。他的魂灵随风飘荡,不知不觉附到了一个坠马而死的官僚世家公子身上。原本摔死的公子渐渐苏醒了,很疑惑地问:“我怎么到了这个地方?”仆人们把他抬回家。一进家门,一个个浓妆艳抹的女人上来问长问短,他反问道:“我是和尚,怎么会到这种地方来?”家人以为他神志不清,就多方提醒开导。公子不再申辩,闭上眼睛不说话,送来的饭菜,他不食酒肉,夜里独自成眠,不要妻妾侍奉。家人让他过目钱粮收支的账本,他一概不理。后来他要去长清县游览,从长清寺回来后从不过问家事,过了几个月就偷偷跑到长清寺当起和尚来。家里人哀求他回去,他连看也不看,家里送来的金银绸缎,他只收下一件布袍。故事的结尾,异史氏说:“人一死魂灵就消散了,而那飘游千里不散的魂灵,是由于本性不移的缘故。我对老和尚并不奇怪他的死而复生,而只是惊奇他进入豪华富丽的家室,却能摆脱人事,逃出凡尘世俗。倘若眼睛一迷乱,而被香兰熏心,见异思迁,恐怕成了求死不能的人了,何况去做和尚呢?”长清僧转世面对富贵奢华毫不动心令人钦佩。

首先,他不迷女色。附尸还魂后面对花枝招展的女眷毫不动心,甚至闭眼默念,靠理智约束自己,执着于修行。其次,他视荣华富贵如浮云。长清僧还魂到官僚世家,但他只吃糙米淡饭,只穿粗布麻衣,身体好转后,趁机摆脱尘世羁绊,义无反顾地回到清贫的寺院。如果说长清僧还魂前在寺院中保持高洁的品行是值得敬佩的,那么在还俗为富家子弟后,还能在脂粉地、富贵乡中无动于衷,不受媚惑,不喜荣华,才是最了不起的。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

财与色归根到底都是人的贪欲,儒家认为人“无欲则刚”,克制自己的私欲方能刚正不阿,顶天立地。我们所说的克制欲望,是克制那些邪恶的、与人生毫无意义的、违背道德准则的欲望。《聊斋志异》中这些“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形象,是我们今人应该时刻警醒自己的一面镜子。

三、善恶终有报,公道在人心

蒲松龄的长子在《祭父文》中曾谈到父亲创作《聊斋志异》的目的:“大抵愤抑无聊,借以抒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诙谐调笑已也。”也就是说,这本书不单单是讽刺谈笑之作,而是以此来抒发劝善惩恶的主旨。因此,那些朝三暮四的负心汉、陷害无辜的坏人、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负责任的父亲、强占民女的恶霸等都被押上聊斋的道德法庭,得到应有的惩罚;与人为善者、坚持道义者、廉洁自律者、助人为乐者、忠诚专一者等都被笔歌墨舞,大加颂扬。《聊斋志异》的开篇故事名为《考城隍》,老廪生宋焘在将死之时被神差带去考试,最后其才华被众神所赏识,委派他任河南城隍,而他选择在做官之前先侍奉母亲终老。九年后,母亲去世,他才去阴司赴任。文中不仅赞扬了宋焘的才德孝行,还暗讽了埋没人才的社会和那些官迷心窍、不重孝道的人。清代的聊斋点评家认为,一部大书,以《考城隍》开篇,带有寓言性,“赏善罚淫之旨见矣”。用惩恶扬善的故事警醒世人,构成聊斋故事中耐人寻味的诸多名篇。

《席方平》讲的是一个平民百姓在阴间一级一级打官司的故事。席方平的父亲是个老实人,和豪绅羊某有矛盾,羊某死后向阴间行贿,用酷刑折磨席方平的父亲,使他浑身红肿而死。席方平悲痛至极,魂灵来到阴间为父申冤。到了阴司,发现受贿的小鬼日夜拷打父亲,席方平写纸诉状向城隍喊冤,城隍受贿,置之不理;他又到郡司,郡司受贿,对席方平用刑。他又告到阎王府,阎王也收了好处,上来就打席方平二十大板,席方平厉声问道:“小人何罪?”阎王装聋作哑,席方平喊道:“我活该挨打,谁叫我没钱呢!”阎王恼羞成怒,把席方平放在火架上烤得骨肉烧焦。阎王问他还告不告了,席方平说一定上告。阎王又让小鬼把席方平锯成两半,严刑拷打之后又利诱他,许他来世有千金之产,百岁之寿。席方平托生为婴儿,但愤不食乳,降生三天后死亡,又回到阴间继续告状,终于告到了二郎神跟前,二郎神判决冤狱,把阴司的贪官一网打尽。在判词中痛骂各级官吏飞扬跋扈,贪赃枉法,臭骂金钱导致吏治腐败,使得席方平终于替父申了冤。

毛主席特别欣赏《席方平》这篇文章,认为席方平在阴司的遭遇,实际上是人间官吏鱼肉人民的真实写照,是封建社会人间酷吏官官相卫、残害人民的控诉书。阴间的官吏,小到狱吏,大到阎王,都是“向钱”不“向理”,官职越大,受贿枉法的胆子越大,对席方平的迫害越残忍。一个无钱、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即便有理而无处申冤,还要遭受阴间的酷刑。蒲松龄借阴间之事,寓阳间之理,把当时社会中司法腐败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令人汗颜。席方平在多次受挫后仍然坚定告状申冤的决心,做到酷刑不动志、诱骗不乱心。终于有二郎神替其主持公道,那些阴司腐败的贪官得以严惩,所以,要惩治腐败,不能缺了像席方平这样的敢于反抗、不畏强暴的斗士,同时也需要国家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制约。

《窦氏》是一个惩治负心汉的故事。恶霸南三复骗了农家女窦氏失身后将其抛弃,窦氏生下儿子找到南三复家,南三复连大门都不让进,窦氏抱着孩子冻死在南家门口。窦老头到官府告南三复,官府收了南三复一千两银子,对案子不管不顾。这时,窦氏的鬼魂出现了,劝告南三复要迎娶的富家小姐父亲,不能把女儿嫁给这个负心汉,但大户贪图南家家产,还是把女儿嫁了过去,结果几天后女儿就吊死在后花园了,而窦氏的尸体却出现在南三复房间。当时的法律规定“开棺见尸”要判死罪,窦老头状告南三复盗窃窦氏尸体,但官府再次受贿,南三复蒙混过关。后来,南三复又要重金迎娶曹进士的女儿,窦氏又冒充曹家送亲之人进入南家,把刚刚死了不久的姚举人女儿的尸体放到南三复床上,有钱有势的姚家断定是南三复开棺偷尸,去告状,南三复被判杀头。窦氏早年因为幼稚上了坏人的当,变成鬼魂后,逐步看清了南三复背后的强梁社会,第一次用自己贫贱的尸体告官,官府不理;第二次用有权势的姚家女儿的尸体告官,才让这个负心汉遭到了惩罚。在这个故事里,窦氏活着无法报复南三复,只能在死后让自己的鬼魂一次次折磨仇人,最后致南三复于死地,寄予了作者鲜明的反抗精神和惩治恶人的决心。此外,《聊斋志异》中还刻画了女扮男装、聪明果敢、为父报仇的商三官;谈笑不惊、沉着冷静、为夫报仇的庚娘等,她们都是具有复仇精神的女性形象,也是其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刚强女性寄托的美好希望。

《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章用神鬼狐妖画苍生,画尽人间世俗百态。不管是把鬼怪神异现实化,还是把社会现实神话化,《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映射着世间的芸芸众生。细读此书,我们就会感到:我在书中,你在书中,他在书中,许多现实社会中的人就是书中的主人公。这就是蒲松龄的伟大,这就是《聊斋志异》的不朽。《说聊斋》的那首歌曲是这样唱的:“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我们说:此中滋味,我们要解开!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china-wenshi/2023041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