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体系形成
二十八宿是将黄赤道带星空划分成二十八部分,用二十八个名称命名的星空划分体系。早期载有二十八宿的可靠文献是《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周礼》等书,它们的时代最早的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二十八与四象配伍如下:东宫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北宫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宫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宫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各宿分布,疏密不均,井宿横跨三十多度,而觜宿、鬼宿仅跨几度。中国二十八宿是不等间距划分,这同先秦时期形成的“分野”说有一定关系。“分野”是将地上的州域与星空相对应,用某区天象占卜地上某州域之事的星占用语,是先秦天人观的一种表现。州域有大小,诸侯有强弱,故相应星空的间距也不相等。二十八宿体系的建立,使人们能较准确地测量日月五星相对于恒星的运动,能较准确地观测异常天象发生的位置,还能准确决定冬至点之所在,它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