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户口登记:大索貌阅
隋朝建立后,因此前北方长期战乱,农民流离失所,加之官府赋役繁重,农民或依附豪强大族,脱离国家户籍;或虚报年龄,逃避赋役,致使户籍散乱不实,故行“大索貌阅”。隋廷令地方官府和基层的三长,按户籍上登记的人口对各户进行核查,以查明有无隐匿人口;并根据人口的体貌核实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以防发生诈老诈小的现象。又规定堂兄弟以下一律分居,各自立户。还鼓励告发,若纠得一丁,...
隋朝建立后,因此前北方长期战乱,农民流离失所,加之官府赋役繁重,农民或依附豪强大族,脱离国家户籍;或虚报年龄,逃避赋役,致使户籍散乱不实,故行“大索貌阅”。隋廷令地方官府和基层的三长,按户籍上登记的人口对各户进行核查,以查明有无隐匿人口;并根据人口的体貌核实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以防发生诈老诈小的现象。又规定堂兄弟以下一律分居,各自立户。还鼓励告发,若纠得一丁,则令被纠之家代告发者输赋役。如核查户口不实,一经发现,地方官吏解职,里正、党长发配远地。据史料记载,开皇初年仅于北方地区的一次大索貌阅,即检出壮丁44万余人,164万余口编入国家户籍。大业五年(609年),又于全国范围内进行,共检出20余万丁,新增64万余口。